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28

  ..续本文上一页;三、修微妙佛刹以吠琉璃等而为自性;四、为欲观择诸法文义故亲近承事诸佛;五、由天眼故知诸根利钝;六、于自当来成佛国土净治有情所有过失;七、出定入定一切如幻而住;八、由悲愿故故思受生三有。此是第八不动地中八修治业。由此八事圆满证得第八不动地。

  丑九、九地修治

  经云:“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十(九)地时(藏文经为第九地),应圆满十二法,云何十二?一者圆满摄受无边处所大愿,随有所愿皆令证得;二者应圆满随诸天龙及药叉等异类音智;三者应圆满无碍辨说;四者应圆满入胎具足;五者应圆满出生具足;六者应圆满家族具足;七者应圆满种性具足;八者应圆满眷属具足;九者应圆满生身具足;十者应圆满出家具足;十一者应圆满庄严菩提树具足;十二者应圆满一切功德成办具足。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十(九)地时,应勤圆满此十二法。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住第十(九)地已,与诸如来应言无别。”

  颂曰:无边诸誓愿,了知天等语,辨说如悬河,入胎最第一。

  种性族圆满,眷属及生身,出家菩提树,圆满诸功德。

  第九地中有十二修治:一、谓由圆满九种波罗蜜多,无边大愿皆成办;二、又能了知天等一切有情语言差别;三、由得辨说无碍解故,说法辩才无尽犹若悬河;四、远离一切妇人过失,为一切人共所称赞,入此母胎最为第一;五、若刹帝利若婆罗门种族圆满;六、若日亲若甘蔗等姓氏圆满;七、母等七族圆满;八、自所教化令住菩提之眷属圆满;九、若帝释天及人王等称赞而生;十、由诸佛及净居天人劝令出家;十一、成办大菩提树,如大师之阿轮他树,慈尊之龙华树,燃灯佛之诺翟陀树;十二、圆满十力等一切功德。由此十二种修治,圆满第九善慧地。

  子二、释果位第十地相

  经云:“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第十地趣如来地,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方便善巧,行六波罗蜜多四念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超净观地、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及菩萨地。又能永断一切烦恼习气相续,便成如来应正等觉住如来地。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住第十地趣如来地。”

  颂曰: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超过九地智已,后则名十地,菩萨应说唯佛,但非正等觉佛。此中所说超越九地,谓超越:种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声闻地、独觉地及菩萨地九地合为一菩萨地,此即声闻八地及一菩萨地,共成九地,是说超过三乘九地。前八地由智见超,其后一地由住处超,一来、不还和阿罗汉三向合一声闻地。经说超过九地安住佛地,谓菩萨瑜伽究竟为第十地的体。此分:十地无间、一生补处和三有最后智三种。

  若尔,因住九地皆说修治,于果位第十地何故不说修治而说十地相耶?谓由第十地圆满以下诸地之断智功德种类,故不别说也。

  小乘八地者:一、谓声闻种性地,如声闻加行道;二、预流向是居四双八单之最初智德名八人地,如预流向现观;三、预流是断三结所显之智德故名见地,如预流果现观;四、一来是多分离欲所显住果之故名薄地,如一来现观;五、不还是断下五分结[17]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离欲地,如不还现观;六、声闻阿罗汉,是断上五分结[18]所显小乘之智德名已办地,如声闻阿罗汉现观;上五分结者谓色无色贪、掉举、慢、无明。七、余一来、不还及阿罗汉三声闻果前之三向,是声闻果向所余智德故,同名一声闻地,如余三向现观;八、独觉圣现观以是中乘现观故名辟支佛地。(对于十地有广解释,见《华严经·十地品》及如《地道建立》,十地各功德增长数及修治等功德,文繁不录,见《入中论》释十地)

  若自具足的地,能遣除彼地的过失,并能圆满功德的功德,是修治地的定相。九地有九修治,是正说为增上。第十地非无修治,因为第十地有能力遣除过失并能圆满第十地的智故,所以此处不正说第十地的修治,是依止第九地所显能力证得故。

  释果位第十地的定相分二:

  一、经云:“善现,住第十地菩萨摩诃萨说为如来,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第十地即名如来?菩萨摩诃萨一切圆满,彼圆满如来十力”乃至“善现,应如实了知菩萨摩诃萨。”

  二、由论解释分三:

  一)结合:就因位九地修治所显,果位第十地不说修治的因由者,因为由因位九地修治,意密是说有能力通达此第十地修治,是就此处第十地定相门正说故。此为结合。诸因地修治如是决定所显,故不说果地修治,就摄一切地门即是第十地的定相。

  二)根本:释彼经义颂曰:“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三)解释分二:

  (一)就第十地所相门认识:即事相、性相所表名事相,如云金瓶,即是瓶的事相。如是超过九地已于第十地菩萨摩诃萨唯应言佛,但非正等正觉,谁能住佛的智愿,应知彼即是第十地。

  (二)释所超过九地的自性:声闻等的种性地,预流向、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六种,及余三向摄为一声闻地、独觉地,如其次第为:种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声闻地、独觉地及菩萨九地摄为一菩萨地。

  第十地的后得智(有法),是菩萨第十地。因为所超越九地的智,住第十地之补特伽罗所作事业自在,于第十地菩萨应说为佛,但非正等正觉。于第十地说名佛地的因由者,谓由此第十地者在后得位就息灭粗功用门,能作利他获得与佛相等的因由故,说名非正等正觉,因彼断证还劣故。

  此处所说超越九地,谓越过种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声闻地、独觉地,及如前所说菩萨九地摄为一菩萨地故。即:种性地如声闻加行道;二、八人地如预流向现观;三、见地如预流果现观;四、薄地如一来现观;五、离欲地如不还现观;六、已办地如声闻阿罗汉现观;七、声闻地如余三向现观;八、独觉地如独觉现观;九、菩萨地如前所说九地摄一菩萨地。彼第十地的智,此中所说谓超过三乘之理,初二种由智见起,其后能从住处超故。余三向现观(一来向、不还向及阿罗汉向)摄一声闻地者,谓此中所说是所超越乘:即声闻乘、独觉乘及菩萨乘有三乘,是为应了知故,是故自己所超,所超过九地圆满后所生,经说名佛地,是菩萨究竟瑜伽第十地的体,分为:得第十地无间、由一生补处和三有最后的智三种。

  今依三宝无畏王大师所造《地道建立》中,释十地功德增上之特法分七:

  一、波罗蜜多增上差别。

  初地获得布施波罗蜜多增上,乃至十地获得智波罗蜜多增上。

  二、功德数量增长差别(此数量须校十地经改正)。

  初地后得智时,一刹那中能见百佛、得知百佛加持、往百佛刹、能照了百佛刹、能震动异类百佛刹、能住百劫、能于过去未来百劫正智见转、能如异类百三摩地、能辨异类百种法门、能正成熟一百有情、能变百身、于一一身有百菩萨眷属围绕。如是十二种功德,二地有千,三地有十万,四地有百亿,五地有千亿,六地有百千亿,七地有百千那由他亿,八地有佛刹极微尘数,九地有百万佛刹极微尘数,十地有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极微尘数,十二类功德。

  三、受异熟生之差别。

  初地菩萨受赡部洲转轮王生;二地菩萨受四洲王;三地菩萨受忉利王;四地菩萨受夜摩王;五地菩萨受覩史王;六地菩萨受化乐王;七地菩萨受他化自在王;八地菩萨受小千主大梵王生;九地菩萨受中千主大梵王生;十地菩萨受色究竟天大梵王生。此等皆依多分而言,非定如是。

  四、三学及果增上差别。

  初地菩萨由证法性,得行三学功德;二地菩萨得增上戒学;三地菩萨得增上定学;四五六地菩萨得增上慧学。其余四地亦得三学殊胜功德。

  五、后得引生定智之差别。

  十地从证法性根本定起,后得智时,于缘起无实如幻,引生定智有十不同。谓初地菩萨通达唯遮法我所显法性,普遍一切自他故,证遍行法性(即遍行真如)。二地菩萨通达证法性之大乘道,胜出小乘道,故证最胜义法性。三地菩萨了知听闻教法,是证法界等流之因,故证等流义法性。四地菩萨由无爱着教法之慢,故证无执持义法性。五地菩萨由知自他一切,无自立实体补特伽罗,故证无异体法性。六地菩萨通达染净非无因生,非邪因生,故证染净无异义法性。七地菩萨由知法性无契经等法相,故证无异义法性。八地菩萨通达染净无增减义,及无分别智净,佛国土自在义所依法性。九地菩萨由得四无碍辩,故证智自在义所依法性。十地菩萨由得事业与佛平等,故证业自在所依法性。

  六、遍净之差别。

  初地有十遍净;二地有八;三地有五;四地、五地各有十;六地有十二;七地有二十;八地有八;九地有十二遍净。(广如《大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说)

  七、将得地相之差别。(如扎迦大师所造《地道建立》广说)

  将得十地之时,各有不同之梦相。有作是念:得暖顶已,尚无睡眠等五盖,得十地时云何有梦耶?藏师有云,内心忽现彼相,犹如梦境。有智者云,真实睡眠是由现前错乱因缘所染污识,净地中无。皆不应理,于彼虽无染污睡眠,而有清净睡眠故。《现观庄严论·除意暗释》云:“睡眠有二,虽无大种收摄不自在之随烦恼眠,然为加持滋养身体善随行眠,净地亦有,故无过失。”《金鬘论》云:“睡眠有二,谓心于境不自在转染污睡眠,与滋养身善随行眠,前无后有,故无过失。”此答顺理。

  癸三、别释对治资粮

  别释难通达对治资粮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一、经说分八:见所断有四:一、见所断杂染所取分别之对治。经云:“复次,善现,汝问如是大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者,善现,如是大乘从三界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以无二为方便故无出无住。”二、清净所取分别之对治。经云:“善现,诸有欲令无相之法有出住者,则为欲令法界空亦有出住(布施波罗蜜多空〈藏本〉)。…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