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7

  ..续本文上一页佛共行之道。(十八)大悲与毗钵舍那相应如车乘的发心,是说大悲、毗钵舍那和车乘,易于趣入不堕生死涅槃。(十九)总持与辩才相应如泉水流的发心,是说总持辩才如泉水流,能持已闻未闻诸法无尽。(二十)与说法欢喜相应如和雅乐闻声的发心,是说说法雅音韵声,能发扬所化众生乐于解脱。(二十一)与唯一共道相应如河流的发心,是说唯一共道与河流饶益所化众生等无有异。(二十二)与法身相应犹如大云的发心,是说法身与大云能示现住覩史多天,及从彼没等随机应现说一切法,普降法雨,犹如大云。

  如是二十二种大乘发心的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初三发心,如其次第由大乘资粮道下中上品所摄;其后一种发心由趣入初地之加行道所摄;其后十种发心由初欢喜地等十地所摄,因为是见道和修道所行之有境心;再次神通相应等五种发心,由三清净地所摄;最后三种发心,由佛地加行、正行和结行所摄。(加行谓最后心的作用,正行谓佛地根本智,结行谓得佛地。)此二十二种大乘发心的譬喻,出自《庄严经论》,最广者如《华严经》七十八卷,以一百一十八种譬喻,此论与经二者都是圣弥勒菩萨所说。第二会《般若经·欢喜品》虽未说譬喻,但佛说“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义等与喻相同。

  观察分析此品的大乘发心可分为二:一、大乘发心的所依身;二、释能依大乘发心的体。

  第一、大乘发心的所依身分二:一、释所依身;二、释所依心。

  一、释所依身:大乘发心者谓信解大乘,有正新生起乐欲成佛的六道众生所依身,都能发大乘心。如经云:“尔时百千天人皆发菩提心。”又《道智经》云:“所有天子未发正等正觉菩提心者,彼等当发无上正等觉心。”又如《海龙王问经》云:“二万一千龙皆发殊胜菩提心。”《宝箧庄严经》云:“圣观自在菩萨说,安立诸恶鬼见谛义。”经义是说见谛的因,应说为安立于大乘发心。我们的大师往昔依地狱的所依身发菩提心,此乃《报恩经》中所说故。如有些异生菩萨由业自在受生恶趣亦有故。如《庄严经论》云:“诸具慧者业,复次愿清净,三昧及势力,许是自在生。”(唐译:“生住及愿住,亦猛亦净依,余巧及余出,六胜复如是。”释云:“第一义发心,复有六胜:一生位胜、二愿位胜、三勇猛胜、四净依胜、五余巧胜、六余出胜。”)又如《道次第》云:“天龙等身就其意乐堪能生起一切愿心。”总之,六道众生之所依身,皆有可能发大乘菩提心。

  二、释所依心:大乘发心之所依心,许为心者谓近分静虑、根本静虑,如其次第皆有者,因为若得大乘发心,悉是得近分静虑故。若是得彼近分静虑,悉得止观双运故。如《庄严疏》云:“名加行者谓显止观双运义。”若得圆满一切相加行,不应说悉得止观双运,主要是就密意故。

  第二、释能依大乘发心的体分五:一、因;二、体性;三、差别;四、利益;五、发心理趣规则。

  一、因:发心的因者,如寂天菩萨的《集学论》中所说有四种:1、见佛身相好,欲得如此相好之身而思念发心;2、见闻诸佛菩萨威力不思议功德而发心;3、见大乘教法衰没不忍而发心;4、见一切众生痛苦所逼不忍而发心。

  又如《菩萨地》中所说有七:1、种性圆满;2、由善知识摄受;3、由大悲心悯诸有情;4、怖畏生死苦而不厌患生死难行者,依此四因而发心;5、见闻如来及诸大菩萨神变;6、闻大乘藏;7、见大乘藏法将近沉没不忍而发心。

  就此品所说,见诸众生被烦恼所损而发心者有四种因缘,及由自力、他力、因力和加行力,从此四力而生起大乘发心。如《宝灯经》云:“深信佛陀及佛法,净信诸大菩萨行,能信菩提无上已,诸上士夫而发心。”这是说缘佛的信心,净信诸大菩萨行,已见圆满菩提功德利益而生信心,由此三种清净信心而发菩提心者,是观察因相的支分。但此品中所说的大乘发心,是自所领受,唯一需要的是从大悲心生,如《庄严经论》云:“许彼根本为大悲。”(唐译: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

  二、体性:大乘发心的体性,谓成为自己助伴为利他故,从希求圆满正等菩提的欲乐相应心而生,是为入大乘道门,住道大乘种性的主要殊胜意识者,即是大乘发心的体性。如《心要庄严疏》云:“为利他故,生起希求圆满正等菩提欲乐相应的殊胜心。”《答问佛子津径》云:“大乘发心的定相者,为利他故,希求圆满正等菩提的欲乐相应心。”是说未入道的补特伽罗身中,有利他欲乐相应的殊胜心,主要意识需要有大乘胜解。

  是故大乘发心具有四大差别法(特点或优点):1、利他难行事为意乐大;2、就加行精进门为精进大;3、修习自他意乐为义利大;4、修菩萨摩诃萨真实行为出生力大。如《大乘庄严经论》云:“大喜大精进,大义大力生,菩萨摩诃萨,具二利心生。”

  三、差别分六:一就譬喻门分;二就界限门分;三就生起规则分;四就粗细门分;五就体性门分;六就言诠(所解说)门分差别有六种。

  一)就譬喻门分:如“地”至如“云”二十二种喻,谓“如地金月火”等。如《庄严经论》云:“发心地相应,余者如纯金,犹如初弦月,当知余如火。”(唐译:如地如净金,如月台增火,如藏如宝箧,如海如金刚。)此二十二种发心喻出自《庄严经论》。

  二)就界限门分:在胜解行处名胜解行发心;在七未清净地(初地至第七地)名增上意乐清净发心;在三清净地名异熟发心;在佛地名断障发心。此四种者,如《庄严经论》云:“发心于诸地,胜解意乐净,许余为异熟,后永断诸障。”(唐译: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三)就生起规则分有三种:1、许自己先成佛,然后安立一切众生于佛地,是名如国王发心;2、许先安立一切众生于佛地,然后自己成佛,是名如牧童发心;3、许自己与一切众生同时成佛,是名如渡河舟子发心。

  四)就粗细门分:粗谓从语表所生的发心(语表谓名句文身);细谓由法性力所得的发心。前者如《庄严经论》云:“助力因力根本力,闻力修力善法业,不坚及与坚固生,他说教法之发心。”这是说助伴从善知识力所生的发心不坚固;因力从种性力所生的发心为坚固;及由往昔修善法力为坚固;由多闻力为坚固,此生修习善法力所生的发心等。最细者,如胜义发心。

  五)就体性门分二:一、愿发心;二、行发心,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二种。彼二种之差别,不能按得地与不得地来安立,因为未得地者身心中有行菩提心故,彼身心中有行戒相应故。初者如《集学论》云:“诸未悟入某地,是否有由菩萨戒为增上?应知为有,譬如说迦陵频伽的幼鸟从蛋内出。”是说彼二之差别,并不安立得不得行戒,因为坏行戒的菩萨身心中之发心,虽是得行戒的发心,但是属于愿菩提心故。修习行戒事业所摄与不摄皆不能安立,因为圣位菩萨身心中的愿心,是以修习行的事业所摄故。如《疏》云:“得地之后的发心,没有离开行。”是说行戒于身心中具足与不具足都不能安立,因为大乘见道无间道身心中的发心,是具足行戒相续补特伽罗身心的发心,是愿心故。

  六)就言诠门分有:胜义发心及世俗发心二种。

  1、胜义发心分五:

  一、定相:胜义发心与世俗发心随其一种,都是圆满菩提真性,息灭二现(内识外境),并是殊胜慧所证住种类的大乘圣者之主要意识,是胜义发心的定相。是说未证圣位的凡夫发心,皆是世俗发心,因为未证胜义发心故。

  二、差别:从初地乃至佛地有十一种。

  三、界限:从初地建立者,如《庄严经论》云:“彼极喜超胜。”《疏》云:“若得见道后乃有,于异生无。”

  四、释名:由缘胜义法,彼名胜义发心,这仅是释名,并不全面。

  五、殊胜法分二:

  (1)就释义门略标:胜义发心(有法),名胜义的地,因为圆满成佛为极大欢喜;福智二资粮极喜积集;已生起法无分别智故。《庄严经论》云:“圆满佛极喜,福智资粮集,于法无分智,生故许最胜。”胜义发心(有法),具足极欢喜超胜者,谓法、有情、自他所作事业、所得殊胜心平等。初法者谓通达一切法无谛实故;二有情者谓随顺一切众生利益故;三自他所作事业者谓尽自他诸苦故;四所得殊胜平等者,谓证得自己与佛我法二空体性无分别故。如《庄严经论》云:“于法诸有情,彼所作佛胜,得心平等故,彼极喜超胜。”

  (2)就建立门广说:胜义发心(有法),具有六种殊胜者:1、谓生殊胜;2、广大殊胜;3、欢喜殊胜;4、意乐清净殊胜;5、善巧其余诸地殊胜;6、出离所断殊胜故。如《庄严经论》云:“生广大欢喜,意乐亦清净,善巧余地净,应当知出离。”是故,大乘发心(有法),具有多种殊胜法:1、谓因殊胜;2、谓意乐殊胜;3、谓胜解殊胜;4、谓所缘殊胜;5、谓行法殊胜;6、谓所依殊胜;7、谓所缘过患殊胜;8、谓所治品殊胜;9、谓功德利益殊胜;10、谓出离所断殊胜;11、谓具足究竟诸殊胜故,有十一种。初者根本从大悲心生故,如《庄严经论》云:“许彼根本为大悲”。二者心常饶益有情故。如上论云:“心常饶益于有情”。三者胜解大乘法故。上论云:“胜解大乘法”。四者所缘寻求大乘智故。上论云:“如是,所缘寻求于彼智”。五者由乐欲力辗转向上地行故。上论云:“乐欲辗转向上行”。六者依广大菩萨戒故。上论云:“依广大戒为所依”。七者大乘灭道缘彼过患故。上论云:“灭道”。八者多取小乘等为等起心(出发点),即是彼的所治品故。上论云:“多是所治品”。九者福德智慧体性增长善法利益故。上论云:“福德智慧之体性,增长善法彼利益”。十者于六波罗蜜多加行能修持故。上论云:“常修加行于六度,说为彼者名出离”。十一者以各各自品,及加行皆成为究竟故。《庄严经论》云:“是此究竟地,各各自修行,是菩萨发心。”…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