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观察经与论相不相违:经与论二者虽然分别名为经、论,但就总的来说经与论并不相违,因为若是论必须是经故,是经的论故,是受持修行彼经的论故。如《摄抉择分》云:“云何说为受持修行彼经的论?谓依佛的言教故。”
丙二、全论总义分二:丁一、略标论体;丁二、随标广释。
丁一、略标论体分二:戊一、标能所释;戊二、标能释数。
戊一、标能所释
颂曰: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现观庄严论》以能诠八品文句及所诠八事内容,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之义故。亦可释为所知境即三智为教,实修以四加行为道,以所得一切相智为果三种般若。亦可释为教、道、果三种般若,即文字、方便和究竟般若。
“一切相智道”是总显,“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是说广中略三部般若母的主要所诠经义内容,即是以八类事数义决定。广中略三部般若的差别者,若约所诠内容而略摄于五蕴,能诠词句亦略者,即名为略。义广而词句简略,即名为中。词义二者俱广者立为广故。彼广《般若经》若就品类法句而分,有一百零八句法。
《般若经》中一百零八句法可分为两类:
一、属于杂染品者有五十三法:此即:五蕴、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界,十二缘起支。
二、属于清净品者有五十五法,此即:谓修行的道,为六般若波罗蜜多,见解的道,为十八空,合为二十四句。瑜伽道,为三十七菩提分法,合为七句,即七菩提分。奢摩他止道,有六句:四圣谛、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等至、八解脱及九次第定各为一句。毗婆舍那观道,即三解脱门为一句。殊胜功德道,有三句:谓六神通、四三摩地、四陀罗尼门各为一句。就果道,有六句,谓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佛身大慈、佛身大悲、十八佛不共法,各为一句。就补特伽罗证道,有五句,谓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及独觉,各为一句。智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为三句。如是染净法共为一百零八句,这是就词义广略而分,以上所说广中略三部般若是就经文卷数义理而分的。
以下注释一百零八句法: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触:根境识三和合所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六受:眼触为缘所生受、耳触为缘所生受、鼻触为缘所生受、舌触为缘所生受、身触为缘所生受、意触为缘所生受。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
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三十七菩提分中:
(一)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二) 四正断:未生不善法令不生正断、已生不善法令断正断、未生善法令生正断、已生善法令增上正断。
(三) 四神足:欲神足、精进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四)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 七等觉支: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
(七) 八圣道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四圣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四静虑:初静虑离生喜乐地、第二静虑定生喜乐地、第三静虑离喜妙乐地、第四静虑舍念清净地。
四无量:慈、悲、喜、舍。
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解脱。
九次第定:四静虑与四无色八种根本定,加上灭受想定。
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六神通: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漏尽智证通。
四种三摩地:健行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虚空藏三摩地、无垢三摩地。
四种陀罗尼门:忍陀罗尼、咒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
十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种种胜解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染净无障碍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四无所畏:说断德无畏、说智德无畏、说障碍法无畏、说对治道无畏。
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大慈、大悲:是说以一切相智为体之大慈大悲。
十八佛不共法:六不共行、六不共证、三不共智、三不共业。六不共行:身行无失、语无喧杂、念无妄失、意无不定、无种种想、无不观舍。六不共证:欲无退失、精进无退失、念无退失、定无退失、慧无退失、解脱无退失。三不共智:了知过去法智无障碍转、了知未来法智无障碍转、了知现在法智无障碍转。三不共业:四威仪教化众生之身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说法语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慈悲意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
五种证道之补特伽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
三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此诸名数在《般若经》中处处宣说。若是总说从“色蕴”乃至佛果的“一切相智”的一切法,皆是但有假定客名。若依名数计算,虽不止一百零八句法,但以诸法体类相摄《现观庄严论》的注疏中皆摄为一百零八句法来解释。
实际说来,一百零八句法是初学佛法的人所应学习的基本法数,特别是学《现观庄严论》的人更应放在重要位置学习。
戊二、标能释数
颂曰: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
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此论所诠内容之义,谓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证一切相加行、至顶加行、渐次加行、一刹那现证菩提加行,及法身果。这是略标此论八事或八类、八法、八现观的数。以下广明八事七十义的体。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
戊三、广释法身体。
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
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
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
颂曰: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表示一切相智之体者有十法:(一)誓愿意乐谓大乘发心;(二)成办誓愿之方便谓教授或教言;(三)最初通达空性之修所得正行谓四顺抉择分;(四)大乘修行所依之根本谓法界自性住种性;(五)大乘修行断除增益之所依谓诸所缘;(六)大乘正行之究竟所修谓所为;(七)此行须发广大心谓甲胄或披甲正行;(八)加行须广大进趣谓趣入正行;(九)又须二种广大资粮谓资粮正行;(十)决定出生一切相智谓出生正行。是为表示一切相智十法。
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
颂曰: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任意等,
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
表示道相智之体者有十一法:(一)谓由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光隐暗不现等,是道相智之支分;(二)了知声闻弟子道之道相智;(三)了知麟喻独觉道之道相智;(四)了知菩萨道之道相智,谓具足现法后法广大胜利之大乘见道;(五)大乘修道作用;(六)信解三般若利益之胜解修道;(七)胜解修道之胜利,谓赞美承事称扬之修道;(八)能转自他所有善根为大菩提支分之回向修道;(九)于自他善根深修欢喜之随喜作意无上修道;胜解、回向及随喜三修道是有漏修道(即后得位有分别智);(十)能得究竟智德之因,谓引发修道(或译正行修道);(十一)能得究竟断德之因,谓最极清净即清净修道。此是诸聪智菩萨之现观道相智十一法。
已三、明一切智九法
颂曰: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表示一切智之体者有九法:(一)谓观待世俗事,是能破有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现观,即由智不住诸有之道相智;(二)又观待世俗事,是能破静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道,即由悲心不滞寂灭之道相智;(三)远离殊胜方便智慧者,即非方便遥远之一切智;(四)殊胜方便智慧所摄持者,即方便非遥远之一切智,此二如其次第亦即是;(五)所治品之一切智;(六)能治品一切智;(七)此正修对治实执之中正所说者谓菩萨加行;(八)破除实执由智慧所摄持之加行,即加行平等性;(九)大乘谛现观即见道。就建立所依谓声闻独觉等圣者身中所立之一切智,即是一切智以九法如是解释。
戊二、广释四加行体分四:已一、释圆满众相加行体十一法;已二、释顶加行体八法;已三、释渐次加行体十三法;已四、释刹那加行体四法。
已一、释圆满众相加行体十一法
颂曰: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圆满一切相加行之体者:(一)谓所修之行相;(二)能修之诸加行;(三)加行功德;(四)加行过失;(五)加行之性相;(六)大乘顺解脱分;(七)大乘顺抉择分;(八)有学不退转僧之不退相;(九)安立法身之三有寂灭平等加行;(十)安立受用身之严净无上佛土加行;(十一)安立化身之善巧方便加行。此即表示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
已二、释顶加行体…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