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 第四、住持叁寶的重大責任▪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字,否則即是僞經(如齊竟陵王的抄經,諸目皆列疑經),如《開元錄》卷十八雲:“右華嚴經下,四十叁部,二百九十八卷,勘校群錄並是南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抄。”“參雜惑亂正文”。又如叁階教雜法二十二部二十九卷,“奉證聖元年恩敕,令入僞經。”見《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十五。

  近代有人出自己見,妄列“僞經”,如本世紀二、叁十年代出現的“楞嚴百僞”之诤。現今有些佛教徒不知經目,亂印僞經,將一些民間俗語流傳,妄加“如是我聞”等,經亂真經,雖出自好心“弘法”,但因無知妄造僞經,實屬妄語,反造謗法惡業,實可悲哉!故此有必要談談佛教《大藏經》的結集、傳譯和刊刻。若欲廣知,當讀各家所著《印度佛教史》及《中國佛教史》。

  (二)佛教《大藏經》的組成

  佛教《大藏經》是佛陀示寂後,弟子們將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結集成一部全書的總稱。其內容主要由經律論叁部分組成,總稱“一切經”、“叁藏經”和“大藏經”,分別稱爲經藏、律藏和論藏。將佛陀一生所說一切法的文義,分類總集于此叁者之中,故稱爲“藏”,有容納收藏之義。

  總集一切經名爲經藏。梵語修多羅或素呾纜,譯之爲經,或雲契經,經有延貫佛法,令不散失之義。一切經總分爲十二類,稱爲“叁藏十二部經”,是指佛陀所說的全部契經,依經文體裁及其含義歸納爲十二部分的總稱。(見“法寶”中1、教法)

  大小乘各有九部契經之稱,謂十二部經中除去“方廣經、授記經、自說經”叁部,既是小乘教之九部契經。大乘教之九部經者,謂十二部經中除去“因緣經、譬喻經、論義經”叁部者是。此爲定學。

  總集佛陀爲七衆弟子所製定的一切別解脫戒法,名爲律藏,或名調伏藏,在經目中分:聲聞調伏藏、菩薩調伏藏二類。梵語爲毗奈耶,此譯爲滅,調伏和戒律,義爲滅諸過非,止惡修善,調伏諸根,令其如法如律,如世間法律,必須遵守之規則,故稱爲律。此爲律學。

  律分爲大乘律和小乘律二種,小乘律漢譯最廣,現存有五部律。

  1.《薩婆多部》,譯曰《十誦律》六十卷。鸠摩羅什共佛若多羅譯。

  2.《昙五德部》,譯曰《四分律》四十卷或六十卷。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3.《沙彌塞部》,譯曰《五分律》叁十卷。佛陀什共竺道僧譯。

  4.《摩诃僧伽律》四十卷。佛陀羅共法顯譯。

  5.《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五十卷。唐義淨叁藏譯。

  據《出叁藏記集》梁僧祐律師著,卷叁所載,有:《婆粗富羅部》,譯言犢子,律本未傳漢。

  《迦葉唯部》戒相與《五分律》同,此土未傳。若欲詳知,當見《出叁藏記集》、《開元釋教錄》及《貞元釋教錄》。唐義淨法師爲求《一切有部律》,遍遊天竺,尋回此本,翻譯最全。漢地所行爲《四分律》,藏地所行爲《一切有部律》。

  論的梵語爲阿毗達磨,簡稱“毗昙、阿毗昙”,義爲對觀,有對向涅槃諸谛之真實義;詳明辨析,反複演說一一法等的真義;克敵製勝;依此能通達一切經義,以此四因,說明爲對,此即勝法和對法之義。總集佛陀所說的一切對法,即名爲論藏。弟子們所造的大小乘論著亦編者按入論藏。此爲慧學。

  總集一切佛語,若依所诠內容解釋義理,如此即可分爲戒學、定學和慧學;若能依诠解釋文字體裁可分爲叁藏十二部經,或十二分教。將戒定慧和十二分教,總集于此叁藏之中,故稱爲叁藏經或大藏經。

  (叁)《大藏經》的結集分二:1小乘結集;2、大乘菩薩藏的結集

  

  • 小乘結集

  小乘藏的結集,一般都認爲是佛滅後弟子們結集佛語,其實,佛在世時已有結集的記載,如佛令舍利弗爲諸比丘說法,“時舍利弗對諸比丘說,今此波婆城,有尼乾子命終不久,其後弟子分爲二部,常共诤訟,相求長短,疊相罵詈,各相是非。”“諸比丘,唯我釋迦無上尊法,最爲真正可得出要”,“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訟,使禁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于是舍利弗即對諸比丘從一法說至十法,集諸法義,如來知已即予印可。“爾時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說”,如來稱贊言:“善哉善哉”,“是佛所說”,“于此大集法門,受持讀誦,宣通流布。”(見《長阿含經》卷八,《衆集經》卷九,《十上經》及《大集法門經》。)

  可見,結集叁藏的宗旨,是審定佛語令佛法久住,使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而不散失,以防诤訟,令後世弟子有法可依,依法依律和合共住,修習聖道而證解脫涅槃。結集有誦、合誦、等誦之義,即選一人誦說,大衆合誦,經過集體問答,確認爲佛語者,經集體通過,分類編輯而成叁藏,即名佛教大藏經。

  第一次結集,是佛涅槃後由大迦葉召集五百大阿羅漢,共安居于王舍城外的七葉窟,以大迦葉爲上座,先使優波離誦出毗尼藏,次使阿難誦出修多羅藏和阿毗達磨藏,集成叁藏經,此稱五百結集。

  第二次結集,是佛滅度後約百年間,(藏文爲一百一十年時)因毗舍離城比丘行十事非法,長老耶舍召集七百阿羅漢,依毗奈耶(律)製止非法,宣明聖教,此稱七百結集。

  第叁次結集,是佛滅度百年之後,(藏文爲一百叁十七年),阿育王時,由大天五事非法而亂聖教,由目犍連子帝須爲上座,會集千阿羅漢,于波吒利子城結集法藏。

  第四次結集,是佛滅度後四百年時,五百聖賢結集叁藏,釋叁藏各十萬頌,此爲有部宗所傳。藏文只記叁次結集,未見有第四。又因是有部一宗所傳,經部宗不一定承認爲佛語,所以這次結集一般不列入結集內。

  小乘叁藏的結集,雖有四次之說,但並非一次集成,每次結集都有所補充。如阿育王的事迹,本在佛滅度一百年之後,但小乘經中確有所記載。又小乘分派之後,各部派亦有所集,如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傳》卷一說:“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傳,大綱唯四:一、聖大衆部,分出七部,叁藏各有十萬頌,合叁十萬頌,唐譯可成千卷;二、聖上座部,分出叁部,叁藏多少同前;叁、聖根本說一切有部,分出四部,叁藏多少同前;四、聖正量部,分出四部,叁藏有叁十萬頌,律有叁萬頌。然而部執所傳,多有異同,且依現事言其十八,分爲五部,不聞于西域耳。”可見小乘各部派所傳的叁藏,多有同異,特別是律傳五部,律藏雖是大同小異,但都屬于小乘部派各部所集。

  2.大乘菩薩藏的結集

  (1)依《菩薩處胎經》所說,佛滅度後七日七夜,由大迦葉召集五百羅漢,“使阿難升七寶高座,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集著一處,戒律藏者集著一處。””“爾時阿難最初出經,胎化藏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叁,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藏第七,佛藏第八。是爲釋迦文佛經法具足矣。”這次共集成八藏。

  (2)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複次慈氏,雲何名爲第叁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等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衆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于耳皆悉憶持,攝爲五分:一素呾纜,二毗奈耶,叁阿毗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爲說之。”這是佛陀教示集爲五藏。

  (3)依《大智度論》卷一百所說,有文殊、彌勒諸大菩薩將阿難結集大乘叁藏,謂之菩薩藏。如論雲:“複次有人言,如摩诃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阇崛中集叁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诃衍。”“摩诃衍經名大修多羅”,“以經大事異故別說,是故不在叁藏之中。”這是說除聲聞叁藏外,別有大乘摩诃衍經,闡述大乘藏廣大無量之義。

  (4)依藏文記載:“佛示寂後七日,百萬菩提薩埵,集王舍城南淨生山中,由文殊誦阿毗昙藏,彌勒誦毗奈耶藏,金剛手誦修羅藏,筆之于書,稱爲大乘結集。”

  (5)依清辯論師的《分別熾然論》所說:“是故大乘是佛所說,主要的結集者是普賢、文殊、秘密主和彌勒菩薩等故。”結集的方法和處所,如《白傘蓋釋》雲:“結集聖教者,金剛手菩薩住柳葉宮時,眷屬都是十地菩薩,即普賢和金剛法等,以五百上衣而敷其座,並啓白雲:“轉*輪經藏,善逝何處說,願金剛汝說,願智子汝說。”如是啓白之後,結集主金剛手即說“如是我聞”。”這在《顯明燈》和其他教典裏也有類似的說法,這主要是說明大乘非聲聞的境界,唯有菩薩乃能結集。

  (6)月稱論師的《皈依七十頌》雲:“依聲聞增上,許爲叁藏教,以菩薩增上,決定彼非有。聖者西山說,及東山聲聞,以菩薩增上,說爲七藏是。如是菩薩藏,持明及經藏,毗奈耶對法,方廣及本生,是名爲七藏。”此即:菩薩藏、持明藏、經藏、毗奈耶藏、對法藏、方廣藏和本生藏,共爲七藏,說明小乘部派許爲叁藏,菩薩藏爲七藏,大小乘對藏的結集雖有所不同,但大乘亦總攝爲叁藏,即稱大乘叁藏。

  (四)漢譯《大藏經》可分爲:1.傳譯製目大藏經;2.刻本大藏經

  1.傳譯製目大藏經

  漢譯佛教典籍,編製經目,曆經千有余載,製目者總有四十一家(見《開元錄》)。據諸家經錄記載,佛教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竺摩騰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開始,經漢桓帝漢靈帝以來,經典的翻譯隨之而興,翻籍日富,部帙逐漸增多,于是使弘法之士,爲了正法久住,護持法藏,便綜理存亡,研核異同,因而則有編製《經目》的創製。自東漢明帝至東晉釋道安時,近二百年間,雖有製目者十余家,但都以一寺所藏,一時期和一譯師所出之經籍等各別製目。到了東晉釋道安法師(312或314~385)的《綜理衆經目錄》一卷出世,才爲經錄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出叁藏記集》卷二說,“迩乃桓靈,經來稍廣。安清朔佛之俦,支讦嚴調之屬,翻譯轉梵,萬裏一契,…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 第四、住持叁寶的重大責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