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 第二、別觀佛法僧叁寶▪P4

  ..續本文上一頁相齊;

  [70]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71]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發際極善分展;

  [72]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寬大;

  [73]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

  [74]由于色等斷除貪愛故,發绀青色如蜂;

  [75]遍盡見修所斷隨眠故,頭發稠密;

  [76]由說聖教妙慧遍知故,頭發柔軟;

  [77]由意不爲貪等亂故,頭發不亂;

  [78]常時不說粗惡語故,發不粗澀;

  [79]由于叁寶前散布妙花故,出妙香等奪衆生意;

  [80]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表內心功德故”。

  4.勝應身:化身佛又名勝應身,亦稱勝應化身。佛以大悲心隨應衆生之機而作利益,隨應化何類,皆在此類爲最殊勝者,故名勝應化身。

  《現觀莊嚴論》雲:“若乃至叁有,于衆生平等,作種種利益,佛化身無斷”。不具足五種決定所顯之究竟色身(叁乘並說及人天善法),是化身相。又此分生化身、巧化身和菩提化身之叁種。

  如化現大橋、橋梁和禽畜鹿鳴等,名生化身;如化現鼓琴師,及化現鐵木工和繕寫人等,名巧化身;如釋迦牟尼從兜率降生至菩提樹下成道乃至涅槃一生經曆的十二種宏化事業,名菩提化身。如《寶性論》雲:“[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圓滿誕生;[4]少年嬉戲;[5]受用妃眷;[6]從家出家;[7]行苦難行;[8]趨金剛座;[9]降伏魔軍;[10]成等正覺;[11]轉妙*輪;[12]入大涅槃。或八相成道之事業:[1]兜率降下;[2]入胎;[3]住胎出胎;[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輪;[8]入涅槃。如《大乘經莊嚴論》雲:“佛化現無量,是名爲化身。”又雲:“工巧生菩提”。又如清辨論師《中觀心要論》雲:“如所化化現,現化滿諸方,說法降寶雨,生起出世樂”。佛爲利益無量衆生,所作事業常無間斷。如《略釋》雲:“若有乃至叁有未空,于淨不淨衆生,同時而作增上生決定勝等種種利益之身,即能仁佛世尊之化身,以是不具五種決定所顯之究竟色身故。佛作事業亦常無間斷,乃至生死未空于一切世界事業相續無斷故。

  法身作用有二十七類事業:

  [1]安立衆生解脫寂靜;

  [2]安立他成熟四攝事;

  [3]安立衆生取舍四谛正見,此叁是安立資糧道。

  [4]安立自他證真實義;

  [5]安立他令圓滿六度行;

  [6]安立他二利行;

  [7]安立他于清淨正見;此四是安立于加行道。

  [8]安立他于見道親證空性;

  [9]安立他于修道中第二屍羅;

  [10]安立第叁地安忍;

  [11]安立第四地了知順菩提分妙慧;

  [12]安立第五地了知四聖谛慧;

  [13]安立第六地了知緣起妙慧;

  [14]安立第七地方便善巧成熟有情;

  [15]安立于第八地中了知叁道道相智;

  [16]安立遣除現行實執;

  [17]安立令得佛寶之菩提;

  [18]安立于嚴淨佛土;

  [19]于第九地中安立于自決定成佛不墮小乘;

  [20]安立他令成就作無量有情義利;

  [21]于第十地中安立親近諸佛善知識功德;

  [22]安立菩提支善;

  [23]安立令知諸業無失壞;

  [24]安立令現見四谛;

  [25]安立遠離四顛倒,令知彼顛倒無所依之根本,無有實執生諸顛倒之根本;

  [26]安立資糧圓滿證得平等清淨;

  [27]安立于道果證得生死涅槃平等之無住涅槃。安立于資糧道有叁種,安立于加行道有四種,安立于見道一種,安立于修道有十八種,安立于佛果無住涅槃一種,共成法身二十七種作用事業。

    二、法寶

  佛教所講的“法”字範圍較廣,一般有叁義:

  第一、法指宇宙間一切事,如佛教經論中有譯作“事”,“一切事”,是泛指世間存在的一切事物,皆稱作“事”,如玄奘法師譯的《五事毗婆娑論》(是法救尊者解釋世友尊者的《五事論》,說的色事、心事、心所事、不相應行事和無爲事,此五事即包括宇宙一切事物的規則,對此五事,亦有譯作“法”。有爲事具有生住異滅的規則,能生自己果法的功能作用,使人所見即能了知,即名“能持自相,軌生物解”義;無爲法,它不具有生滅作用,是對有爲而立無爲。如龜毛、兔角和虛空花等非事,或非法,因爲它是非存在的事物,所以佛教立爲非法。

  第二、“法”指一切所知境像或事物現象,義爲法則、法律、風俗、習慣和思想方法等,都稱作法。法是梵語達磨意譯,義謂“能維持自體者”。如世親菩薩所著的《注疏明論》中解說“達磨”一詞,有十種含義,如雲:“有爲法及無爲法”之法字指知識;“道谛之法”的法字指道路;“滅谛之法”的法字指涅槃;“法處之法”的法字指意根所對之環境;“與諸妃眷少年共同享法”,法指福澤;“凡夫貪愛現法”法指壽命;“毗奈耶法”法指佛經;“身及老法”法指未來;“四沙門法”法指確定;“世出世法”法指規範。今此十義,通約爲叁:1、指規範;2、指佛經;3、指知識。

  第叁、法指佛陀所說的教法,謂佛陀如實親證爲衆生如實宣說的法,稱作佛法。佛陀所說教法,稱爲法寶,總可分爲教道果叁法:1、教法,即叁藏十二部經;2、道法,修行的方法,包括四聖谛,及十二緣起和六波羅蜜等法;3、果法,即是有余依和無余依二種涅槃,即佛陀與無學聲聞獨覺身心相續中的滅谛——涅槃功德,以及叁乘有學聖者身心相續中的道谛功德,以爲法寶。

  (一)教法:即大小乘經律論叁藏十二部契經,爲戒定慧叁學。律藏屬律學,經藏屬定學,論藏屬慧學。藏文《甘珠》(甘珠爾)即是依律經論編次,正表戒定慧叁學之順次。所謂十二部經者,是從文義體裁而分爲十二部類:

  [1]修多羅,此雲契經,即長行經文;

  [2]重頌或應頌經,即重宣長行經文的頌文;

  [3]諷頌經或孤起經,即經中直說的偈頌;

  [4]因緣經,即見佛聞法及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如契經之序品;

  [5]本事經,即佛說弟子過去因緣本事之經文;

  [6]本生經,即佛說自身過去因緣之經文;

  [7]未曾有或稀有經,即記述佛陀種種神變力不思議之經文;

  [8]譬喻經,即經中所說的種種譬喻;

  [9]論義經,即經中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

  [10]自說經,即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

  [11]方廣經,即佛說方等廣大甚深真理之經文;

  [12]授記經,即佛爲菩薩及聲聞弟子等授成佛記別之經文。佛說八萬四千法蘊,結集成大小乘叁藏經文,都是佛陀教誡不同根性衆生依法修行的方法次第,故稱教法。

  (二)道法,即叁藏經文所說叁乘人修道的方法次第。這裏總攝爲:四聖谛、十二緣起和六波羅蜜多等法,作爲叁乘人修行的所緣境。

  1.四聖谛:

  釋迦牟尼成道前,念念不忘如何解脫衆生之苦,此即是佛陀舍王位出家求道的出發點。當他在菩提樹下,思維今世的苦果(即苦谛),皆依過去之因(集谛);未來苦果又依今世之煩惱惑業的苦因。唯有如是煩惱業因而感苦果令生死相續,除此之外別無所有。若要斷此集因和苦果的鎖鏈,即能真解脫,此即是滅谛涅槃。得滅谛之方法爲修道。苦集滅道真實不虛,是名爲谛。但此四法皆是聖者乃能所知、所見和所證,故名四聖谛。由四聖谛即組成修道時內心觀察的總體而命名。佛陀自初轉四聖谛*輪之始,開示五賢者乃至入涅槃時所說的遺教,中間雖有般若無相*輪和最後善辯*輪,叁次轉*輪,說無量法門,但皆不出于此四聖谛。故此四聖谛屬于佛陀一代時教之基本教法,爲叁乘人共修的中心。

  (1)苦谛:世間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謂“有漏皆苦”是也。欲界,有愛欲飲食和男女等貪欲所屬之界,故以欲爲別名;色界,爲色物質所屬之界,(界爲種族之義,自類之法)以色爲總名;無色界,非物質所屬之界,但有心識。從叁界有情果報觀察,則爲五趣,加上修羅,或稱六趣。衆生之果報,即所謂:地獄、餓鬼、傍生、人、天、修羅六趣或稱六道。叁界萬象可分成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積聚之義,故名爲蘊。由五蘊法不同而有宇宙萬象,皆以積聚因緣之力而成,即萬法有爲造作之義。所以五蘊所成衆生世界無不皆苦。苦者逼惱性,逼惱六道衆生故。廣則有無量諸苦,略則總有叁苦,八苦之分。

  叁苦者:謂苦苦、壞苦、行苦。叁界衆生畢竟不能避免生滅變化,逼惱身心之苦,故名一切皆苦。

  八苦者:[1]生苦,從死苦盡時,而轉至余處入母胎中所生苦故,名曰生苦。與生時之苦相應,與粗重我、我所、我慢等相應。從有身時即成煩惱住處,成爲苦處所依,並且不欲樂分離,與苦結合;[2]老苦,從少年時分刹那變壞乃至衰老,皆是苦故,名曰老苦。即時節代謝從少壯衰退,能力衰損,力量衰減,行動遲緩,諸根衰損,眼不辯色,念力多忘,所受用境衰損,飲食難消,腰弓、頭白、發落、面皺、不可愛樂,此等爲老苦;[3]病苦,由地、水、火、風諸大種不調,産生變壞,種種諸苦來集其身而生痛苦故,名爲病苦。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雲:“地水火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住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于此四種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沈下。風火二蛇性輕舉,由此違背衆病生”。由是因緣即令身起變更性,令苦增長,憂愁不悅,憂苦增長,不可愛樂所行境界,心情急迫,不悅意行,漸漸變爲與命根分離,如人生諸病,其苦難忍,總括病苦名,有四百四病。如《大智度論》六十五雲:“四百四病者,四大爲身,常相侵害,二大中百一爲起,冷病生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二百二,地火起故…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 第二、別觀佛法僧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