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P4

  ..续本文上一页相齐;

  [70]令诸有情相续不坏故,耳根不坏;

  [71]不由边执见等扰动心故,额部与发际极善分展;

  [72]由摧坏一切邪说故,额部开展宽大;

  [73]由圆满胜愿故,顶圆如盖;

  [74]由于色等断除贪爱故,发绀青色如蜂;

  [75]遍尽见修所断随眠故,头发稠密;

  [76]由说圣教妙慧遍知故,头发柔软;

  [77]由意不为贪等乱故,头发不乱;

  [78]常时不说粗恶语故,发不粗涩;

  [79]由于三宝前散布妙花故,出妙香等夺众生意;

  [80]手足拇指有德纹相犹如金刚,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纹,其外无名指等有七纹右旋,而善庄严。此八十种名佛随好者,由身外现功德相表内心功德故”。

  4.胜应身:化身佛又名胜应身,亦称胜应化身。佛以大悲心随应众生之机而作利益,随应化何类,皆在此类为最殊胜者,故名胜应化身。

  《现观庄严论》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不具足五种决定所显之究竟色身(三乘并说及人天善法),是化身相。又此分生化身、巧化身和菩提化身之三种。

  如化现大桥、桥梁和禽畜鹿鸣等,名生化身;如化现鼓琴师,及化现铁木工和缮写人等,名巧化身;如释迦牟尼从兜率降生至菩提树下成道乃至涅槃一生经历的十二种宏化事业,名菩提化身。如《宝性论》云:“[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圆满诞生;[4]少年嬉戏;[5]受用妃眷;[6]从家出家;[7]行苦难行;[8]趋金刚座;[9]降伏魔军;[10]成等正觉;[11]转妙*轮;[12]入大涅槃。或八相成道之事业:[1]兜率降下;[2]入胎;[3]住胎出胎;[4]出家;[5]降魔;[6]成道;[7]转*轮;[8]入涅槃。如《大乘经庄严论》云:“佛化现无量,是名为化身。”又云:“工巧生菩提”。又如清辨论师《中观心要论》云:“如所化化现,现化满诸方,说法降宝雨,生起出世乐”。佛为利益无量众生,所作事业常无间断。如《略释》云:“若有乃至三有未空,于净不净众生,同时而作增上生决定胜等种种利益之身,即能仁佛世尊之化身,以是不具五种决定所显之究竟色身故。佛作事业亦常无间断,乃至生死未空于一切世界事业相续无断故。

  法身作用有二十七类事业:

  [1]安立众生解脱寂静;

  [2]安立他成熟四摄事;

  [3]安立众生取舍四谛正见,此三是安立资粮道。

  [4]安立自他证真实义;

  [5]安立他令圆满六度行;

  [6]安立他二利行;

  [7]安立他于清净正见;此四是安立于加行道。

  [8]安立他于见道亲证空性;

  [9]安立他于修道中第二尸罗;

  [10]安立第三地安忍;

  [11]安立第四地了知顺菩提分妙慧;

  [12]安立第五地了知四圣谛慧;

  [13]安立第六地了知缘起妙慧;

  [14]安立第七地方便善巧成熟有情;

  [15]安立于第八地中了知三道道相智;

  [16]安立遣除现行实执;

  [17]安立令得佛宝之菩提;

  [18]安立于严净佛土;

  [19]于第九地中安立于自决定成佛不堕小乘;

  [20]安立他令成就作无量有情义利;

  [21]于第十地中安立亲近诸佛善知识功德;

  [22]安立菩提支善;

  [23]安立令知诸业无失坏;

  [24]安立令现见四谛;

  [25]安立远离四颠倒,令知彼颠倒无所依之根本,无有实执生诸颠倒之根本;

  [26]安立资粮圆满证得平等清净;

  [27]安立于道果证得生死涅槃平等之无住涅槃。安立于资粮道有三种,安立于加行道有四种,安立于见道一种,安立于修道有十八种,安立于佛果无住涅槃一种,共成法身二十七种作用事业。

    二、法宝

  佛教所讲的“法”字范围较广,一般有三义:

  第一、法指宇宙间一切事,如佛教经论中有译作“事”,“一切事”,是泛指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皆称作“事”,如玄奘法师译的《五事毗婆娑论》(是法救尊者解释世友尊者的《五事论》,说的色事、心事、心所事、不相应行事和无为事,此五事即包括宇宙一切事物的规则,对此五事,亦有译作“法”。有为事具有生住异灭的规则,能生自己果法的功能作用,使人所见即能了知,即名“能持自相,轨生物解”义;无为法,它不具有生灭作用,是对有为而立无为。如龟毛、兔角和虚空花等非事,或非法,因为它是非存在的事物,所以佛教立为非法。

  第二、“法”指一切所知境像或事物现象,义为法则、法律、风俗、习惯和思想方法等,都称作法。法是梵语达磨意译,义谓“能维持自体者”。如世亲菩萨所著的《注疏明论》中解说“达磨”一词,有十种含义,如云:“有为法及无为法”之法字指知识;“道谛之法”的法字指道路;“灭谛之法”的法字指涅槃;“法处之法”的法字指意根所对之环境;“与诸妃眷少年共同享法”,法指福泽;“凡夫贪爱现法”法指寿命;“毗奈耶法”法指佛经;“身及老法”法指未来;“四沙门法”法指确定;“世出世法”法指规范。今此十义,通约为三:1、指规范;2、指佛经;3、指知识。

  第三、法指佛陀所说的教法,谓佛陀如实亲证为众生如实宣说的法,称作佛法。佛陀所说教法,称为法宝,总可分为教道果三法:1、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经;2、道法,修行的方法,包括四圣谛,及十二缘起和六波罗蜜等法;3、果法,即是有余依和无余依二种涅槃,即佛陀与无学声闻独觉身心相续中的灭谛——涅槃功德,以及三乘有学圣者身心相续中的道谛功德,以为法宝。

  (一)教法:即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契经,为戒定慧三学。律藏属律学,经藏属定学,论藏属慧学。藏文《甘珠》(甘珠尔)即是依律经论编次,正表戒定慧三学之顺次。所谓十二部经者,是从文义体裁而分为十二部类:

  [1]修多罗,此云契经,即长行经文;

  [2]重颂或应颂经,即重宣长行经文的颂文;

  [3]讽颂经或孤起经,即经中直说的偈颂;

  [4]因缘经,即见佛闻法及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如契经之序品;

  [5]本事经,即佛说弟子过去因缘本事之经文;

  [6]本生经,即佛说自身过去因缘之经文;

  [7]未曾有或稀有经,即记述佛陀种种神变力不思议之经文;

  [8]譬喻经,即经中所说的种种譬喻;

  [9]论义经,即经中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

  [10]自说经,即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

  [11]方广经,即佛说方等广大甚深真理之经文;

  [12]授记经,即佛为菩萨及声闻弟子等授成佛记别之经文。佛说八万四千法蕴,结集成大小乘三藏经文,都是佛陀教诫不同根性众生依法修行的方法次第,故称教法。

  (二)道法,即三藏经文所说三乘人修道的方法次第。这里总摄为:四圣谛、十二缘起和六波罗蜜多等法,作为三乘人修行的所缘境。

  1.四圣谛:

  释迦牟尼成道前,念念不忘如何解脱众生之苦,此即是佛陀舍王位出家求道的出发点。当他在菩提树下,思维今世的苦果(即苦谛),皆依过去之因(集谛);未来苦果又依今世之烦恼惑业的苦因。唯有如是烦恼业因而感苦果令生死相续,除此之外别无所有。若要断此集因和苦果的锁链,即能真解脱,此即是灭谛涅槃。得灭谛之方法为修道。苦集灭道真实不虚,是名为谛。但此四法皆是圣者乃能所知、所见和所证,故名四圣谛。由四圣谛即组成修道时内心观察的总体而命名。佛陀自初转四圣谛*轮之始,开示五贤者乃至入涅槃时所说的遗教,中间虽有般若无相*轮和最后善辩*轮,三次转*轮,说无量法门,但皆不出于此四圣谛。故此四圣谛属于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为三乘人共修的中心。

  (1)苦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是也。欲界,有爱欲饮食和男女等贪欲所属之界,故以欲为别名;色界,为色物质所属之界,(界为种族之义,自类之法)以色为总名;无色界,非物质所属之界,但有心识。从三界有情果报观察,则为五趣,加上修罗,或称六趣。众生之果报,即所谓:地狱、饿鬼、傍生、人、天、修罗六趣或称六道。三界万象可分成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之义,故名为蕴。由五蕴法不同而有宇宙万象,皆以积聚因缘之力而成,即万法有为造作之义。所以五蕴所成众生世界无不皆苦。苦者逼恼性,逼恼六道众生故。广则有无量诸苦,略则总有三苦,八苦之分。

  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三界众生毕竟不能避免生灭变化,逼恼身心之苦,故名一切皆苦。

  八苦者:[1]生苦,从死苦尽时,而转至余处入母胎中所生苦故,名曰生苦。与生时之苦相应,与粗重我、我所、我慢等相应。从有身时即成烦恼住处,成为苦处所依,并且不欲乐分离,与苦结合;[2]老苦,从少年时分刹那变坏乃至衰老,皆是苦故,名曰老苦。即时节代谢从少壮衰退,能力衰损,力量衰减,行动迟缓,诸根衰损,眼不辩色,念力多忘,所受用境衰损,饮食难消,腰弓、头白、发落、面皱、不可爱乐,此等为老苦;[3]病苦,由地、水、火、风诸大种不调,产生变坏,种种诸苦来集其身而生痛苦故,名为病苦。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云:“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住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违背众病生”。由是因缘即令身起变更性,令苦增长,忧愁不悦,忧苦增长,不可爱乐所行境界,心情急迫,不悦意行,渐渐变为与命根分离,如人生诸病,其苦难忍,总括病苦名,有四百四病。如《大智度论》六十五云:“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二大中百一为起,冷病生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二百二,地火起故…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