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見▪P16

  ..續本文上一頁難道你要說已生不是由因而産生的嗎?這是月稱菩薩所寫的明句論也有講到。不只是如此,月稱菩薩在六十正理論釋也提到:幻滅本身是有爲法的,就是由唯名而安立。世間共許的,我們可以安立幻滅是有爲法,幻滅本身有生果的能力。

   我和蘊體並非異性,而是同性的,因爲當我們的蘊體衰退,或者受其它外緣損害時,我們會安立我老了,或者我痛了;當手痛醫好了,我們會說:我痊愈了。所以我和蘊體並非異性的。我的安立是依靠蘊體,唯名而安立的我是存在的。這個我,我們共許是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的。除此之外,若有另外一個存在的方式,即變爲有一個真實獨立的我存在。那麼,我從前世到今生、今生到後世的我,就不能成立。爲什麼呢?一般講的我,並非一定指現在的我。但是今生的我,因爲我現在的身爲人,所以是屬于人的我。這個我,當尋找的時候,即是屬我的第六識。現在的第六識,並非在前世存在,我就不是從前世到今生了,因爲現在的第六識在前世是沒有的。

   有人問:「假使空性是勝義谛,是觀察勝義時而安立的話,空性應該是真實有呀!」中觀師回答:「假使一切法中唯有少數是屬于空性,只有少數是自性空,那末空性就無法說是自性空。但是一切法本身的性質就是自性空的緣故,所以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當認爲空性本身是真實有的,是有危險的。當然,以不觀察空性的道理,以及對這方面不去研究的人,是不會認爲空性是真實有的;已經完全了解緣起和空性的道理的人,也不會有這種危險,只有對空性很歡喜,也在觀察空性時的人,就會有執著空性是真實有的危險。因此,在經典裏,特別強調空性的自性空,在十六空性的法相中,講到涅槃的自性空等四種空空的道理。倘若空性是真實有的話,這種真實就屬能依,它的所依處就應該是真實才對,但是找不到所依處的真實。以唯識來講,依他起是遍計執的空,因此圓成實是真實有,因爲圓成實是真實有,所以圓成實的所依,依他起本身也是真實有。這是唯識所認爲的。假如空性是

  真實有的話,這種真實有所依的空性,它的所依也應該是真實才對,但是空性的所依處並非是真實。

   所有佛教的宗義師們都認爲業因滅時,就産生果,這是一定的,業是決定的,是不會受損害的,沒有造業是不會得到果報的;造了業,會增長,當業依緣現起時,果報就會得到。這是所有佛教的宗義師們都認爲是有的。但業和果之間,有的可能千百億劫也不會生果,但在此期間,業不會受到損害。業是如何會依外緣而生果,而不會因外緣而損害的呢?因此,以下講到因果緣起的道理。以業和果之間經過許多劫爲例,有些論師認爲,業本來現起了,然後在幻滅時,幻滅本身是常法,業本體的性質變成隨眠,就種在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田上,因此業不會受損害的,這是唯識的講法。第二種講法就是,業有不受損害的能力。以毘婆沙宗來講,以「得」的能力,所以業是不會損害的。中觀應成是如何解釋的呢?他們認爲,因爲業本身的因是由幻滅的因産生的,所以它的滅是存在的,因爲它的生本身不是自性有,所以業不是自性有,業滅也並非自性有,它是一種世間共許的存在、唯名而立的幻滅而已,業在幻滅時,業滅是有爲法,它會相續,由于這種續流會産生果。以前我們所造的各種業,業幻滅之後,留下幻滅後的續流是存在的,由這種續流是會感生果報的。中觀應成派認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是有爲法,在中論第二十七觀邪見品解釋得非常清楚。過去式就是幻滅的,未來式是未生、未已生。以小苗爲例,苗本身是現在式,苗幻滅是過去式,苗未生是未來式,苗的幻滅是世法、是有爲法,所以苗幻滅本身還會幻滅再幻滅,具有剎那剎那變化的性質,它的續流是不會斷的,是永遠存在的。有人問:現在式和過去式是否相違呢?中觀師回答:是不相違的,以苗的幻滅而言,苗幻滅本身已經産生但還沒有滅,是現在式,苗是以苗的幻滅而安立的,所以是過去式。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我們說:如來是真正的歸依處,但是如來是如何存在的呢?如來是依靠無漏的蘊體而安立的,假使尋找如來的假義,是找不到的。不管任何清淨法或不清淨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本身也是自性空,因此一切諸法都是唯名所安立。因此,首先由他人的教導了解空性的道理,體會空性的道理之後,必須長久專心緣空性、思惟空性,才有辦法使輪回的根本無明的力量漸漸減弱,才能得到永恒的解脫。

   八、結贊(觀邪見品第二十七最後一頌)

   「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這裏最主要說明被大悲所覆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由大悲心而得到佛果位,具有究竟大悲的佛陀,明明知道衆生不想要痛苦,卻一直積聚痛苦的因,因爲衆生是被無明愚癡所控製,只有以證空智慧正對治無明煩惱。這在二十六品裏解釋得非常清楚,佛陀爲了使衆生永恒離開這些痛苦,以空性的道理,斷除這一切顛倒的執著,所以我禮敬佛陀。

   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主要有兩種:一是智慧,一是悲心。智慧可分許多種,有五明的智慧等,但最主要是指了解如所有性的證空智慧。因爲佛陀是依大悲心及證空智慧,不斷的修持,才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位,因此佛陀教導我們,爲了成佛果位,就必須好好修持大悲心及空正見。假使我們要成爲真正跟隨佛陀的佛弟子,就要好好學習大悲心及空正見,雖然很困難,但是我們一定堅持下去,這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

   以上是依正理海大致解釋中論的道理,以我個人而言,我也沒有好好的看這本正理海,說不定有錯誤的地方,不過我個人而言,這對我受益良多。

  

   林耿如 九八年七月

   客歲獲有機緣,請求尊者講授中觀論說,承蒙尊者慈悲答應教授中論,在百忙之中安排七天爲我們講授,授完即赴南印度色拉寺傳法,接著中印度菩提伽耶,爲各方雲集信衆傳法,爲佛教事業,不辭辛勞,令人欽佩不已。

   中論雖然是部大論,但是 尊者以流轉之因及解脫之道,空性的重要及安立爲架構,很有次第的詳細解釋,雖未全部授完,已對佛法的修持次第,有一正確知見。聆教之後,大家法喜充滿,獲益匪淺。過去我常聽人說:中觀只是破他而已。其實並非所說,殊不知真正的

  重要性,是修學解脫必經之道。爰特整理成冊出版,以向佛友。

   全文均由蔣揚仁欽喇嘛口譯,本會諸同修協助整理,並此志謝!

  本文雖經數度修改,難免有不周之處,祈請諸善士指正。

  

  附錄一 知母歌集  二世章嘉仁波切造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授

   歌集爲顯示正見,以母親代表空性,父親代表緣起,哥哥是緣起的道理,兒子是尋找空性的人。

   二世章嘉仁波切是第七世達賴喇嘛弟子,他以親身經驗寫出這部歌集,非是一部大論典;過去印度大論師及大瑜伽師,也常以歌集唱頌作品。

  

  緣起性空深亦奇 上師如實教導我 恩德無比永銘記 忽然憶起述一二 空性雖是正對治實執的智慧,但並非了解的智慧。緣起屬于成立法,不是無遮法;直接由空性可以對治無明。不過緣起所現的空性不一樣,它是最細微的空性。

   上師指的是第七世達賴喇嘛,以及他的上師,最主要是這二位。回憶他們無比的恩德,永銘在我的心底。 忽然想起空性的道理,約略的說一點。

  

  舍棄慈母已久時 瘋狂兒子我忽地 與具恩慈母相聚 卻由不識而將識 

  兄長緣起暗中示 似是似非仍存疑

   母親是空性的意思。般若經稱爲佛母,諸佛從般若生,所以稱爲佛母經。無論獨覺聲聞,大乘菩薩,都是依空性觀修而證悟,所謂的解脫無二門。通常父親是指大悲心,屬方便品,但此處是指空性所依處,因爲父母互愛相依故。緣起與空性是不可分開的,是一體的兩面,是從法性中顯現而存在,而我們也照從法性中而存在的。由不了解母親,長遠以來不能體認母親的真實心,因而舍棄她;年邁的母親呀,我無始以來從未真正的認識,雖然日日相處,但卻舍棄遠離她,真是愚蠢無知,狂子我將何所依。(這是顛倒執著的另一種相)。

   因爲一時的因緣與母親相會,我卻不認識,經由哥哥的緣起,讓我將要認識自己的母親了,但不是真正的認識。(就是了解粗分的隱晦分,表示作者的謙虛。)

  

  

  種種二取母微笑 生死幻滅是妄語 正知母親欺騙我 願請兄長緣起救

  境識本非不好的,只是顛倒妄執爲真實,因爲在佛果上也說境識二法。

  

   生死幻滅,所以給我們帶來痛苦。生和死是相互觀待,是無自性的,但是所現似是自性有的,事實上與所現是相違的,生死幻滅是母親對我們說的妄語。從另一角度,不同的境識是母親的…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鏡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