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16

  ..续本文上一页难道你要说已生不是由因而产生的吗?这是月称菩萨所写的明句论也有讲到。不只是如此,月称菩萨在六十正理论释也提到:幻灭本身是有为法的,就是由唯名而安立。世间共许的,我们可以安立幻灭是有为法,幻灭本身有生果的能力。

   我和蕴体并非异性,而是同性的,因为当我们的蕴体衰退,或者受其它外缘损害时,我们会安立我老了,或者我痛了;当手痛医好了,我们会说:我痊愈了。所以我和蕴体并非异性的。我的安立是依靠蕴体,唯名而安立的我是存在的。这个我,我们共许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的。除此之外,若有另外一个存在的方式,即变为有一个真实独立的我存在。那么,我从前世到今生、今生到后世的我,就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一般讲的我,并非一定指现在的我。但是今生的我,因为我现在的身为人,所以是属于人的我。这个我,当寻找的时候,即是属我的第六识。现在的第六识,并非在前世存在,我就不是从前世到今生了,因为现在的第六识在前世是没有的。

   有人问:「假使空性是胜义谛,是观察胜义时而安立的话,空性应该是真实有呀!」中观师回答:「假使一切法中唯有少数是属于空性,只有少数是自性空,那末空性就无法说是自性空。但是一切法本身的性质就是自性空的缘故,所以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当认为空性本身是真实有的,是有危险的。当然,以不观察空性的道理,以及对这方面不去研究的人,是不会认为空性是真实有的;已经完全了解缘起和空性的道理的人,也不会有这种危险,只有对空性很欢喜,也在观察空性时的人,就会有执着空性是真实有的危险。因此,在经典里,特别强调空性的自性空,在十六空性的法相中,讲到涅槃的自性空等四种空空的道理。倘若空性是真实有的话,这种真实就属能依,它的所依处就应该是真实才对,但是找不到所依处的真实。以唯识来讲,依他起是遍计执的空,因此圆成实是真实有,因为圆成实是真实有,所以圆成实的所依,依他起本身也是真实有。这是唯识所认为的。假如空性是

  真实有的话,这种真实有所依的空性,它的所依也应该是真实才对,但是空性的所依处并非是真实。

   所有佛教的宗义师们都认为业因灭时,就产生果,这是一定的,业是决定的,是不会受损害的,没有造业是不会得到果报的;造了业,会增长,当业依缘现起时,果报就会得到。这是所有佛教的宗义师们都认为是有的。但业和果之间,有的可能千百亿劫也不会生果,但在此期间,业不会受到损害。业是如何会依外缘而生果,而不会因外缘而损害的呢?因此,以下讲到因果缘起的道理。以业和果之间经过许多劫为例,有些论师认为,业本来现起了,然后在幻灭时,幻灭本身是常法,业本体的性质变成随眠,就种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田上,因此业不会受损害的,这是唯识的讲法。第二种讲法就是,业有不受损害的能力。以毘婆沙宗来讲,以「得」的能力,所以业是不会损害的。中观应成是如何解释的呢?他们认为,因为业本身的因是由幻灭的因产生的,所以它的灭是存在的,因为它的生本身不是自性有,所以业不是自性有,业灭也并非自性有,它是一种世间共许的存在、唯名而立的幻灭而已,业在幻灭时,业灭是有为法,它会相续,由于这种续流会产生果。以前我们所造的各种业,业幻灭之后,留下幻灭后的续流是存在的,由这种续流是会感生果报的。中观应成派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有为法,在中论第二十七观邪见品解释得非常清楚。过去式就是幻灭的,未来式是未生、未已生。以小苗为例,苗本身是现在式,苗幻灭是过去式,苗未生是未来式,苗的幻灭是世法、是有为法,所以苗幻灭本身还会幻灭再幻灭,具有剎那剎那变化的性质,它的续流是不会断的,是永远存在的。有人问:现在式和过去式是否相违呢?中观师回答:是不相违的,以苗的幻灭而言,苗幻灭本身已经产生但还没有灭,是现在式,苗是以苗的幻灭而安立的,所以是过去式。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我们说:如来是真正的归依处,但是如来是如何存在的呢?如来是依靠无漏的蕴体而安立的,假使寻找如来的假义,是找不到的。不管任何清净法或不清净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本身也是自性空,因此一切诸法都是唯名所安立。因此,首先由他人的教导了解空性的道理,体会空性的道理之后,必须长久专心缘空性、思惟空性,才有办法使轮回的根本无明的力量渐渐减弱,才能得到永恒的解脱。

   八、结赞(观邪见品第二十七最后一颂)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这里最主要说明被大悲所覆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是由大悲心而得到佛果位,具有究竟大悲的佛陀,明明知道众生不想要痛苦,却一直积聚痛苦的因,因为众生是被无明愚痴所控制,只有以证空智慧正对治无明烦恼。这在二十六品里解释得非常清楚,佛陀为了使众生永恒离开这些痛苦,以空性的道理,断除这一切颠倒的执着,所以我礼敬佛陀。

   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主要有两种:一是智慧,一是悲心。智慧可分许多种,有五明的智慧等,但最主要是指了解如所有性的证空智慧。因为佛陀是依大悲心及证空智慧,不断的修持,才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位,因此佛陀教导我们,为了成佛果位,就必须好好修持大悲心及空正见。假使我们要成为真正跟随佛陀的佛弟子,就要好好学习大悲心及空正见,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们一定坚持下去,这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

   以上是依正理海大致解释中论的道理,以我个人而言,我也没有好好的看这本正理海,说不定有错误的地方,不过我个人而言,这对我受益良多。

  

   林耿如 九八年七月

   客岁获有机缘,请求尊者讲授中观论说,承蒙尊者慈悲答应教授中论,在百忙之中安排七天为我们讲授,授完即赴南印度色拉寺传法,接着中印度菩提伽耶,为各方云集信众传法,为佛教事业,不辞辛劳,令人钦佩不已。

   中论虽然是部大论,但是 尊者以流转之因及解脱之道,空性的重要及安立为架构,很有次第的详细解释,虽未全部授完,已对佛法的修持次第,有一正确知见。聆教之后,大家法喜充满,获益匪浅。过去我常听人说:中观只是破他而已。其实并非所说,殊不知真正的

  重要性,是修学解脱必经之道。爰特整理成册出版,以向佛友。

   全文均由蒋扬仁钦喇嘛口译,本会诸同修协助整理,并此志谢!

  本文虽经数度修改,难免有不周之处,祈请诸善士指正。

  

  附录一 知母歌集  二世章嘉仁波切造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讲授

   歌集为显示正见,以母亲代表空性,父亲代表缘起,哥哥是缘起的道理,儿子是寻找空性的人。

   二世章嘉仁波切是第七世达赖喇嘛弟子,他以亲身经验写出这部歌集,非是一部大论典;过去印度大论师及大瑜伽师,也常以歌集唱颂作品。

  

  缘起性空深亦奇 上师如实教导我 恩德无比永铭记 忽然忆起述一二 空性虽是正对治实执的智慧,但并非了解的智慧。缘起属于成立法,不是无遮法;直接由空性可以对治无明。不过缘起所现的空性不一样,它是最细微的空性。

   上师指的是第七世达赖喇嘛,以及他的上师,最主要是这二位。回忆他们无比的恩德,永铭在我的心底。 忽然想起空性的道理,约略的说一点。

  

  舍弃慈母已久时 疯狂儿子我忽地 与具恩慈母相聚 却由不识而将识 

  兄长缘起暗中示 似是似非仍存疑

   母亲是空性的意思。般若经称为佛母,诸佛从般若生,所以称为佛母经。无论独觉声闻,大乘菩萨,都是依空性观修而证悟,所谓的解脱无二门。通常父亲是指大悲心,属方便品,但此处是指空性所依处,因为父母互爱相依故。缘起与空性是不可分开的,是一体的两面,是从法性中显现而存在,而我们也照从法性中而存在的。由不了解母亲,长远以来不能体认母亲的真实心,因而舍弃她;年迈的母亲呀,我无始以来从未真正的认识,虽然日日相处,但却舍弃远离她,真是愚蠢无知,狂子我将何所依。(这是颠倒执着的另一种相)。

   因为一时的因缘与母亲相会,我却不认识,经由哥哥的缘起,让我将要认识自己的母亲了,但不是真正的认识。(就是了解粗分的隐晦分,表示作者的谦虚。)

  

  

  种种二取母微笑 生死幻灭是妄语 正知母亲欺骗我 愿请兄长缘起救

  境识本非不好的,只是颠倒妄执为真实,因为在佛果上也说境识二法。

  

   生死幻灭,所以给我们带来痛苦。生和死是相互观待,是无自性的,但是所现似是自性有的,事实上与所现是相违的,生死幻灭是母亲对我们说的妄语。从另一角度,不同的境识是母亲的…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