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P3

  ..續本文上一頁質和先後順序有近有遠,有的立刻報應,有的到來世或者隔幾世才報應。這就叫做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定會報。今世的生存環境和苦樂遭遇是前世善惡行爲的後果,後世的苦樂前程由今世的思想行爲決定。很多人因不相信善惡報應而毫無顧忌地做壞事,最終身敗名裂、遭到法律製裁或者衆叛親離的心理上的重壓就是難以逃脫因果報應的最好例證。

  五、世間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谛

  苦、集、滅、道四谛是佛法的概括,苦指一切世間生命感受的種種苦;苦有八分法、六分法、四分法、叁分法等等。八分法是:生、老、病、死、怨恨相遇、親愛別離、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八種苦;六苦是:世事變化無常,心不滿足,肉身一次次更換,一次次投生,貧富貴賤變化無常,生死路上無人伴隨之苦等;四苦是:生、老、病、死之苦;叁苦是:苦中苦、變化苦、感受本苦,苦中苦是指任何人都能感覺的痛苦,如饑餓、病疼、恐懼、悲傷之類;變化苦是表面上是樂而實際是苦,如愛變恨。樂變苦,享樂過度的苦惱,青春之樂潛伏的衰老和疾病的危機,美味佳肴食用過度導致生病,錢財帶來的殺身之禍,名利地位的得意引起的更多的麻煩等等;感受本苦是指生命的感受,不但快樂的感受可以變成厭煩,變成苦感,非苦非樂的中性感受本質上也是苦,無苦無樂的生活會變得空虛,寂寞,單調乏味,如叁禅天的快感,在四彈天感到是苦而追求無樂之中性感受,無色界禅則進一步追求無任何意識活動和感受的虛空禅境。因此龍樹說:“意識就是苦”。

  集谛的“集”指的苦的集因,即産生苦的種種原因。産生苦惱的原因就是貪、嗔、癡、慢、疑、邪見等煩惱意識支配的善惡思想言行——業。業是動機目的和行爲結果的綜合名稱,其中動機目的是主要的,善惡業的區別主要是動機目的,如爲了衆生的利益,開殺戒對惡人進行懲罰,是善行,爲了個人利益,爲了名利地位,念經拜佛,舉辦慈善事業,形似善行而實爲貪心的表現,不能算做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惡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惡行爲。十惡指殺害生靈、偷盜別人的錢財、非法奸淫、欺騙撒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引起是非的言論,對別人的錢財起貪心,産生害人和報複的念頭,不相信善惡報應的邪見等。戒除十惡,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叁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區別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標志。違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墮叁惡道,輕者也會受到相應的報應,行十善者今生樂享天年,投生叁善道,享受人天之樂。

  滅谛的“滅”指從根本上消除煩惱、苦感,得到清淨自在的超脫境界。有非終極涅槃,(如聲聞、緣覺涅槃)和終極涅槃(成佛涅槃)。前者僅僅是脫離煩惱,後者才是智不處世,悲不棄世的無上涅槃。

  道谛的“道”指脫離苦及苦因,獲得永恒快樂涅槃的道路和方法。道法雖有多種,但歸根結底只有兩種,即方便門和智慧門。方便門指思想行爲,智慧門指指導思想行爲智慧正見。菩薩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門的高度集中,其中戒度(約束貪欲,有利于衆生生存幸福的戒行)、舍度(爲衆生利益,願意奉獻一切的奉獻心)、忍度(爲衆生能忍受一切艱難困苦的高度忍耐心)屬于方便法門,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煉成就)、慧度(脫離世俗之見的空有執著,主客觀對立消失,現見二無法性的直觀智慧)屬于智慧法門。精進度(刻苦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門的必需條件。“六度”的意思是這六種行爲結果,能使衆生度脫苦海,到達彼岸佛地的意思。方便指善德善行。善德善行的根本是無限熱愛衆生、無限同情苦海衆生的大慈大悲心爲動力生起的,爲普度衆生追求佛地平等智慧的菩提寶心,因此方便門又可以歸結爲菩提心。又可以把菩提心所代表的方便法門歸入大悲心的範圍。這樣以來,道法方便、智慧二法門可總結爲“悲”和“智”兩個字。這悲智二字是全部佛法的最根本的核心和靈魂。其他法都是從這兩個核心産生出來的枝葉,“子法”,也是爲這兩個中心法服務的。叁乘佛法的正見智慧無本質上差別,其主要差別就在方便法門。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就在有無以大悲心爲根本的菩提心和菩薩行上,顯乘和金剛密乘之間的主要區別也在方便法門上,就是說;密法的見空智慧和顯法沒有什麼區別,主要區別是密法中有更多更簡便的方便修法,可以大大縮短修煉進程。但密法要求修密法者必須具備顯法入道基礎,否則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想飛也飛不起來。下面要講的佛道叁根本是顯法菩薩的根本,也是密法的基礎。現在有很多人想學藏密,沒有打好基礎就想修萬丈高樓,沒有灌頂入門就想出神通,連佛道和佛果的基本知識都不懂,就自以爲已“成佛”,亂修、亂傳法。這樣修密法除了遭受報應,不會有好結果。阿帝夏尊者曾對一個神通能穿牆過壁但卻無善行的密修者說:“我很可憐你,如此修下去,你死亡定會墮入畜生道,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利衆善行在佛法修煉中的重要性。

  以上所說的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滅道二谛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純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資糧,加行二道屬于世間道、見、修、佛叁道屬于超世道。

  六、佛的四身和事業

  四身指佛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功德報身(享用身)、應化身(也稱化身)

  自性身是徹底幹淨破除煩惱障和知識障後所獲得的如來法性。衆生的如來法性(光明佛心)被二障覆蓋,如鏡生鏽,失去了本具光明。佛的自性身是徹底消除汙染。衆生本具智慧光明心,但這種光明心是有汙染的,從凡成佛的過程就是清除汙染,增益光明。衆生的佛心就像包在岩石當中的一塊寶石,修道就像剝去包在寶石上的岩層,並進行精細的加工,做成一個真善美的藝術珍品——佛的真正的概念就是這樣和其它世間宗教毫無共同之處。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智慧和神通。《現觀壯嚴論》歸總,無漏智慧共二十一類。這裏不准備—一介紹。概括起來就是實智和權智二種。實智就是指:明見一切事物的法性真相的智慧,權智是指:洞察一切事物的種種現象之智慧。這兩種智慧都是佛地特有的智慧,也稱遍知一切智、無上智、平等智。這“平等”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和知識對象“等量”之義。人的知見永遠也達不到與所有知識對象的“等量”。功德報身是佛的有色有相的壯嚴體,是積無量善功德的福報身。常住色界十七重天之上,無上密嚴報身佛國,其直接引渡對象是十地菩薩,十地以下的聖人也無緣目睹;是佛的千千萬萬應化身的生化之源,與世具存,常住不滅。報身相有寶冠等裝飾,密宗中的本尊都是報身相。應化身是佛化現的度衆相。有殊勝應身,如釋迦牟尼,也有一般度衆利衆化身,有化做人天的,也有化做動物和橋梁、房舍、衣食、藥物等衆生所需物品者不等,肉眼凡胎,難以分辨。

  有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那是純屬外行話,供養佛相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佛像引起人們對佛的無量功德智慧的敬仰,使人們産生一種崇高的思想;二是佛像做觀想對象。觀想是爲了排除雜念,心住一境。密宗中千奇百怪,五顔六色的本尊相,象征人體的各種成分和功能,有觀想的特殊用意,並非任意創造,修煉到一定階段就會明自他的作用。佛的事業,是指佛的利樂衆生的作用,概括起來就是救度衆生。佛的利衆行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無意識,無傾向,自然無爲如像陽光、雨露,雖無意識,卻普照大地,滋潤萬物;二是對衆生和萬物的平等普及性和永恒性。佛具遍知一切的平等智,凡佛智所及之處,便有佛身和佛能。凡人覺察不到或者感應不到那是自己的障蔽所致,就像岩洞中照不到陽光,黴爛的種子雖有雨露的滋潤而不發芽,並非陽光和雨露的過錯一樣。以上這些說法都是有佛經的根據,怕增加篇數,沒有一一引證。

  七、叁寶皈依法

  在佛法中稱佛、法、僧爲叁寶。將佛法稱爲“叁寶”的意思有:清淨無垢,威力無窮,稀世珍寶之義。

  佛寶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寶指八萬四千法和道谛,僧寶大乘佛法專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菩薩。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夥伴。有人說什麼藏傳佛教,在叁寶上加了“上師”,成了“四寶”,這是胡說八道。上師是集“叁寶”于一身的導師,並非第四寶。上師傳法如佛,上師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師言傳身教起著具體的僧寶作用。因此佛說:“無師哪知佛名、佛法?有師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師恩重于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經典,必須要有上師親口傳授,因此密法稱:“上師是加持之根,守戒是成就之根。”藏傳佛教特別看重上師的作用,其原因就是這樣。叁寶有因叁寶和果叁寶。因叁寶是指向衆生說法和普度衆生的諸佛,和指引成佛的經典教義、啓迪心扉的佛智以及諸聖僧菩薩。果叁寶是指自己爭取達到的目的;自己通過學修,獲得戒定慧成就便有了法寶,獲得見性智,便成爲僧寶,成佛便成了佛寶。皈依因叁寶是手段,證得果叁寶才是目的。學法、修法的全部過程和最終結果,都屬于叁寶皈依法的範疇。因此要想懂得“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句經文的全部含義,非掌握整個兒佛法的內容不可。佛法經文的深奧,從此可見一斑。那些望文生意的研究者怎樣懂得這個道理。

  第二、佛法叁根本義

  佛法叁根本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遵照文殊師利的密傳教言提出來的。文殊師利說。“法雖多,做爲解脫之機緣而必不可少者只有出世心,菩提心、正見叁法也。”

  爲什麼說這叁法是解脫的機緣?又爲什麼說這叁法是必不可少的呢?這就要從佛法的根本說起。

  叁乘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解脫”這解脫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脫,徹底性的和非徹底性的解脫。佛法是根據善根和覺悟層次指引解脫之道的。如鈍根下士怕受叁惡趣的重苦,尋求人天的快樂(天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天國的高級生命)這是脫離叁惡趣重苦的解脫,是暫時的非根本性…

《《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理論框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