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也斷然絕望,到這一步才算具備了萌發正出世心的思想條件。那麼怎樣才算萌發了正出世心呢?宗喀巴大師說:“如此深思熟慮,並念念不忘:就對塵世的富貴安樂不抱幻想;時時刻刻除解脫不生別的念頭,這時才可以看做萌發正出世心”。這一偈說的是觀想出世心要達到的標准。這是說的有兩點很重要,一是這裏所說的出世心必須是發自內心深處,對世俗觀念要起到沖淡和遏止的作用:二是這種出世必須是強烈的,堅定不變的,不能是一時一事的沖動。這裏所說的“解脫”指的是了生死,徹底擺脫煩惱苦厄的解脫,而不是擺脫墮入叁惡趣的厄運,上升人天之道的局部性解脫。沒有滲透正出世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間善果,無法超脫叁界輪回的軌道。出世心就像火箭推進器一樣,能把世人送進超世的運進軌道。
第二部分共叁偈十二句。
第一偈是說菩提心的重要意義,其余二偈是說明如何發菩提心。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共因和不共因兩種因素,共因就是同類事物的共同因素,如植物生長的共同因素是適宜的濕度和溫度,不共因就是每一種事物的特種因素,如各種植物的不同種子,如麥種,豆種,不共因是形成特種事物的因素,如麥類豆類的不同種子,不同的種子生出不同的植物,如麥生麥、豆生豆,絕不會是麥中生豆,豆中生麥。成佛也有共因和不共因,見性智慧是共因,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覺悟都離不開見性智慧,所以把智慧稱做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子之“生母”,菩薩和佛陀的不共因是菩提心。有了菩薩心,即使沒有其他的功德也可以稱做菩薩,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無菩提心。雖有禅力神通,和見性智慧也至多只能達到二小乘羅漢的境界,與佛菩薩無緣。所以把菩提心稱做菩薩種、佛種,種就是“基因”的意思。因此,寂天大師稱菩提心是把肉體變成佛體的“點金術”,宗喀巴大師說:菩提發心是大乘道的主幹,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資糧的點土成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把菩提心比做“點金術”,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就是說如果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會變成成佛的因素,並能産生極大的功利,可以減輕和免除過去的各種罪業,避免繼續造惡業,菩提心可以使人的思想品德變得高尚純潔,超塵脫俗,只要有這菩提寶心,就會得到十方叁世佛菩薩的加持保護,邪惡不能近身,從産生菩提寶心之時起,不管有無功德智慧,雖未見性登地也可稱做菩薩,因此稱菩提心爲佛門第一法寶。因此宗師教導說:“出世心若不與正發心相結合,就不會變成獲得無上菩提,實現圓滿幸福的有力基因,因此智者要發菩提心”。這就是說:出世心只是個解脫的因素,不會成爲成佛的因素。圓滿幸福指的就是,徹底脫離煩惱及其影響,證得德能慧高度圓滿的佛地的自在樂趣。這裏還要強調一點,無論修顯修密,只要目的是成佛,就不能沒有菩提心。禅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當做先決條件,這種“見性”永遠成不了佛,佛經中把大悲心引起的利衆菩提發心和見性現觀智慧比做飛向佛地的兩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菩提心是“體”,見性智慧是“用”。抛開菩提心行,談“見性成佛”,是違經違理的邪說,智者須細審明察。
這段經文後兩偈是教導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爲普度衆生,立志成佛之心,從生起的階段分願心和行心,前者是思想願望,後者是行爲舉動——指以度衆成佛爲目的的六度實踐行爲。從性質上分爲事心和理心兩菩提心,“事心”指見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見道以上的利衆行爲,“理心”指見道以上的智慧正見。
從菩提發心的特點和次序分二十二種,這二十二種發心在《現觀壯嚴論》中是以喻表示的,如下:1。如大地。2。如黃金;3。如新月;4。如火;5。如寶藏;6。如寶石礦;7。如大海;8。如金剛;9。如大山;10。如妙藥;11。如良師;12。如如意寶;13。如陽光;14。如音樂;15。如帝王;16。如寶庫;17。如陽光大道;18。如車船;19。如噴泉;20。如奏樂;21。如江河;22。如雲。二十二種比喻的意義如下:與向往相應的發心是諸善生長之源,因而比做“大地”,與意志相應的發心,永不退變,故喻爲“黃金”;與增上心相應的發心比做“新月”表示逐步圓滿;以上叁種發心屬于資糧道,與加行相應的發心比做“火”,喻意爲能燒毀見性障蔽,此發心屬于加行道;與施舍度相應的發心,能滿足衆生的需求,故比做“寶藏”,與戒度相應的發心能産生寶貴的功德,故比做“寶石礦”,與忍度相應的發心,能抑製煩燥,能變得寬宏大量,因此比做“大海”,與精進度相應的發心,能使堅忍不拔地進取向上,故比做“金剛”;與定度相應的發心能使心住一境,不受散亂之風的動搖,故比做“大山”,與智度相應的發心。能醫治煩惱、“知識障蔽症,故比做“妙藥”,與方便度相應的發心能産生應機利衆的方便法,故比做“良師”與願度相應的發心能使利衆之願,如願以償,故比做“如意寶”,與力度相應的發心,能使救度對象受益成熟,故比做照射萬物成長的“陽光”,與慧度相應的發心,能使慧心圓滿,以美妙動人的法音啓迪衆生的心扉,故比做“音樂”以上十種發心用于一至十地。與神通相應的發心能使發揮更大的利衆作用,故比做掌握大權的“帝王”;與福慧圓滿相應的發心具備無量功德,故比做“寶庫”;與叁十七道品相應的發心,能使直達佛地,故比做“陽光大道”,與悲智相應的發心,能使不墮世俗和寂滅二邊,順達佛地,故比做“車船”;與記憶力和辯才殊勝相應的發心,能使廣記善法,辯說無礙,故比做“噴泉”,以上五種發心屬于十地的殊勝道;與說法盛會相應的發心,能使衆生享用法樂,故比做“奏樂”;與法身相應的發心,能使身居叁界之外,居高臨下,化現無數應身,與世長存,渡衆不息,因此比做“雲”最後的這叁種發心屬于佛地,當然佛地發心是無意識的無爲發心,是學道階段的願力和菩提心行的貫行作用,以上簡略介紹二十二發心的目的是讓大家知道,菩提發心是從入道到成佛,貫通全部過程的一條主線,絕不能把它看做可有可無。
菩提心的“菩提”,是“通曉”的意思,菩提心或菩提發心,是追求徹底覺悟和發A的作用。那麼覺悟需要通曉什麼呢?要通過聞思修,通曉世間和超世間的事(俗谛)(真谛),更具體地說就是通曉苦、集、滅、道所包括的一切事相和真理,通過通曉這些事理的基礎上,促使産生真知灼見,發自內心的覺悟,覺悟到爲什麼受苦的根源在哪裏?脫苦得樂的辦法和途徑是什麼?有了這種覺悟就可以脫苦得樂,中士道的聲聞,緣覺來講達到這一步就滿足了,但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薩來講,這種只能說境界太低、太自私;不但要自脫,而且要一切衆生解脫,因此不但要自悟,而且要一切衆生覺悟。基于這種原因,菩薩發心就有了叁種類型:一是“國王式”的發心,就是自己先爭取覺悟。自己有了渡衆的智慧德能後就像國王治理民衆似的施恩于大家。二是“船夫式”的發心,就是爭取自己和衆生同舟共濟,自己掌舵,自己和衆生同過苦海;叁是“牧人式”的發心,就是像牧人趕羊出圈似的,先讓衆生走出苦難牢籠。自己最後走。無論那種類型的發心都把自己的成佛理想和衆生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且把利衆當做最終目的,自己成佛僅僅是一種利衆的手段。請大家想一想世上還有比這更高的思想境界嗎?這種利衆之心産生于大悲心。仁慈和悲憫是一心的兩種取向。仁慈的主要表現是使愛的對像得到幸福快樂;悲憫的主要表現是不忍所愛對象受苦,希望所愛對象脫離苦難。這種一般的仁愛和同情心是凡人和聲聞、緣覺共有的、但菩薩的仁愛和同情心,是在無私的程度和深沈廣闊的程度上,是一般的愛心悲心無法與之相比的。所以稱做“大慈”、“大悲”。佛經中有時候大慈、大悲分開說;有時只提大悲心,因爲大慈心就包含在大悲心中。悲智雙運的“悲”,指的就是仁愛和憐憫融爲一體菩薩特有的大悲心,無二見智慧,菩提心是佛子菩薩的叁種生成因素。並說:大悲心是種子,是滋養的水分,是成熟後享用無窮的果實”。沒有這種大悲心,就不會産生度衆的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從發大悲心做起,那麼怎樣才能生起大悲心呢?發大悲心就要從認識體會衆生的苦難處境和了解自己和衆生的關系做起。那麼衆生的處境如何呢?正如宗師在本文中所說的那樣:四條滾滾激流沖擊不息,無法改變的業力周身捆縛,身陷我執的堅固牢籠,漆黑的無明夜色籠罩著天空。在無邊的輪回流轉中一生接一生,連繼不斷地遭受著叁苦的殘酷折磨”。這就是輪回衆生的命運和處境的真實寫照。解釋這些話的意思:“四條滾滾激流”指的是生老病死苦。有人也許會說:衰老、生病和靈肉分離的死都會使肉體和心靈感受痛苦,但生有什麼苦呢?實際上生命一投胎就是苦。胎兒在胎中感覺器官形成後就有感覺,佛經中說,胎中嬰兒如座黑牢,身體四肢如捆綁,不能活動,母親飲食酸甜苦辣,會刺激胎體,母親的身體活動呼吸也會使胎兒不舒服,出生之時胎體受擠壓,欲粉身碎骨,出生之初有空氣和衣物引起的不適,想一想有沒有苦呢?嬰兒出生時“哇”的一聲哭出,既是胎中苦感的發泄,也是對新的苦境的第一次感受的表達;再從更深的意義上說,生本身就意謂著死,意謂著受苦,無生那有衰老病死苦?哪有生活中的種種使人心煩的事?生老病死四苦就像四條激流,一刻不停地沖擊著生命的沙丘,使你逐漸消耗盡生命,不留痕迹。人生的苦樂命運都是前世和無數前世的善惡二業形成的,這種無形業力就像鐐铐和繩索緊緊捆綁著手腳,一點也動不了,思想意識禁固在堅硬的鐵的牢籠中,無力沖破,深受其害。爲什麼把我執比做禁固的精神鐵籠呢?因爲虛妄的我執是生命受苦和墮落的最終根源,如…
《《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