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沒有我執,就沒有因我而産生的愛憎、得失,利害意識和由此産生的種種造業行爲,而這種長期習染成性的無知虛妄的見識面前,一切事物都變得真假顛倒,變得面貌不清,真相不明,由于無知和虛妄,把禁锢自己的牢籠都看做幸福樂園,因此不想沖破,也無力沖破這種虛妄我執的牢,因此把這種虛妄的我執比做堅不可摧的鐵籠是十分恰當的,“無明”是愚昧無知的意思,這種無明就像漆黑夜色,籠罩天空,看不清道路看不見四伏的危機,就這樣一生接著一生,連續不斷的遭受苦難的折磨。“叁苦”前面講過,不再重複。
“憐憫淪落此境的慈母衆生”,一句:說明了應該憐憫和爲什麼要憐憫。要知道應該憐憫,就要首先知道爲什麼要憐憫,要懂得爲什麼要憐憫,就要懂得“慈母衆生”這句話的意思。“慈母衆生”的意思是說,這些受苦的衆生不是和自己毫無關系的人,而是自己的恩重如山的慈母。爲什麼說衆生是慈母呢?這就要從生命輪回的關系說起,生命的輪回就個體和群體而言都是無始無終的,一個人在叁界六道投生轉世的次數不知要比全體生命類的總數要多多少倍,無論是胎生或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親,全體生命輪流做過自己的父母的次數何止一兩次,由于知識障的原因,只是隔世的母子互相不認識而巳,現在自己周圍的人,甚至仇敵也不能排除曾經是自己的父母親的可能性。父母對子女的恩愛,任何一種恩愛都是無法相比的,特別是母親對子女的恩愛,就其深厚、真誠、無私、永久不變程度來講都是無以倫比的。這種母愛不但是人類,就連鳥獸動物都是一樣的,我們了解—下動物世界就會發現這種本能性的母愛。懷孕對母親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摧殘,一個如花似玉的少女一懷孕生育就如害重病,變得蒼老憔悴,生育時的痛苦更不待說,有的就把生命斷送在血泊中,但由于偉大的母愛,把生死痛苦置之度外,想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換取子女的生命,孩子一生下來聽到哇的一聲叫喚,對母親能帶來無比的快樂和幸福感,“在這刹那之間,會把自己生育過程中的痛苦忘得幹幹淨淨,夫妻之間的感情在一般情況下也是比較深厚的,但是當一個母親在子女和丈夫之間只能選一的情況下,只會選擇子女,其情之深可見,母親用全身的營養滋養腹中的胎兒,出生後用乳汁喂養,不嫌髒、不怕累,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子女的身上,自己硬肯挨餓受凍也不讓子女挨餓受凍,疼愛子女,撫養保護子女,教育子女,爲子女求生路。謀幸福,耿耿于懷,至到老死,愛心不變。有良心,有人性的人絕不會忘記自己的母親的這種恩情。大乘佛法要求人們要從今生今世的慈母恩情想到萬世、萬萬世慈母的恩情,當我們認識到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曾經是自己的慈母的時候,(因爲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能忍心看著她們吃苦受累嗎?俗話說:“兒不嫌娘醜”,當我們認識到衆生是自己的慈母的時候,還能斤斤計較世人的愚蠢、”自私等醜陋行爲而疏遠和憎恨他們嗎?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愚人慈母殘遭各種不幸時,難道不值得痛哭流淚嗎?當你細細思考,認識到這個問題,就會爆發良知,産生對衆生的愛和同情心,這種良知和愛心,同情心就是佛心的閃光。真正的成佛普度衆生的菩提寶心就是在憐憫衆生的悲心的基礎上産生的。宗師說:“憐憫淪落此境的慈母衆生,要發成佛度衆的菩提心”。
那麼如何發菩提心嗎?發菩提心藏佛教有兩種心傳妙法。一種是妙傳因果七法,一種是彼此交換。因果七法是:知母、知恩、報恩心、仁慈心、悲憫心、責任感、菩提心。觀修此法時從知母做起,如前面講的道理認識到衆生是慈母,從慈母想到慈母的恩情,“知恩不報非人也,從知恩生報恩之心,在此基礎上對衆生建立真誠無私的愛心,從愛心生出深刻的悲憫同情心,從愛和同情心生救母重任,義不容辭,自己勇挑重擔的使命感、責任感(舊稱:“增上心”),有大悲心和責任感就會尋找救度衆生的神通智慧和能力,就下定決心,立志成佛。——這就是妙傳因果七法發心法。彼此交換法,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幸福給予衆生,把衆生的一切痛苦不幸交換過來自己承受的慈悲發心。在觀想過程中就像慈母願意替愛子承受病疼災難似的心情,把衆生的痛苦災難想成氣,吸氣時吸進自己的體內,叫自己受苦;把自己擁有的幸運、智慧、財氣、心愛之物、健康之體想成氣體,呼氣時發射出去讓衆生受益。這種彼此交換苦樂的觀想法,不但能使人入定,産生他心通的神通,而且通過觀想別人的痛苦,産生和增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
通過以上兩種觀想修持法,在産生菩提願心的基礎上,按程序儀規發心受菩薩戒,修十善、六度,把願心變成實踐行爲才算正式進入菩薩道。
《要義》第叁段共有叁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明尋求智慧正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闡述緣起性空正見的義理,第叁部分是勉勵修持之語。
第一部分正文“若無明見真理的智慧,雖具備出世心與菩提心,也斬不斷生死輪回的禍根,因此要千方百計悟出緣起正見”這一偈說明尋求智慧正見時出世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絕不可缺少,但是如果得不到明見真理的智慧,雖然有了出世心和菩提心也無力解脫充滿苦煩的生死輪回之束縛。要想求解脫就要尋求解脫之道。佛法雖有八萬四千、解脫之道法只有一條,那就是智慧正見。因此,尋求解脫的人就要千方百計地尋求智慧正見。爲什麼說除了緣起正見就斬不斷生死輪回的禍根?那麼生死輪回的真正的禍根又是什麼?這裏還需要多說幾句。生死輪回的禍根是一種特殊的“無明”。“無明”是“智慧”的對立面,是愚昧無知,看不清事物真相,籠罩在心靈上看不見光明的一種黑暗覆蓋物。是一切生命失去自由,變得不幸,遭受種種苦厄的根源。所以宗師說:“無明是萬惡之源”。但無明有種種,有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明,也有受各種邪說和世俗虛妄偏見的影響形成的見惑無明,後者--一獲得見性無漏智就能被破除,前者是一種意識深層的頑固的障蔽,需要長期的艱苦的修煉才能逐步消除,而且光靠智慧還不行,還需要十般若行,回向等衆多福德資糧的增援配合,方便智慧雙管齊下,才能徹底破除。佛慧是寶劍,福德資糧是使用劍的臂力、劍術和深厚的運劍功力,如果沒有高超的劍術功力,掌握利劍也無法戰勝勁敵。由此我們就會懂得:不重視福德資糧、偏面莊張“見性成佛”之說的荒謬可笑。在諸無明中使生命墮入生死輪回之道的無明不是泛指的“無明”,而是被稱做薩迦耶見的一種對“我”和“我的”的俱生(本能)執見(觀念)。這種意識深層的“我”和“我的”的自執自私性是産生貪愛、厭惡等一切煩惱的根源,是生命墮落的禍根,要想解脫苦煩,超脫輪回,就要徹底斬斷這個禍根。能對治這種無明病根的靈丹妙藥是明見真理的智慧——緣起性空見。宗師特別提出“緣起正見”,是爲了和小乘佛教分別部、經部以及大乘教唯識家和自證家的各種空觀相區別。因爲在各種對“空”的認識和解釋上,只有龍樹、月稱的緣起性空中觀見最契合佛法深密般若終究義理。所以月稱大師在《入中論》中說:“除龍村中觀見、別無解脫之道”。那麼什麼是正見呢?正文第二段幾偈主要闡述這個問題。
“要認識到世間和超世的一切事物;
出于因緣而絲毫不差之理;
同時,觀念中的執著之物一個個消失,
便步入了諸佛欣慰的軌道。”
這一偈是說:要認識到無論是世間的或者超世的(佛道、智慧神通、佛菩薩等等)都是因緣規律形成的現象,而且這種因緣規律絲毫不差,無一例外,但就在認識到這因緣現象真實存在的同時,在觀念中的把"因緣"這一種無自性假象當做真本性,反而使産生執著的著眼點立足點雲消霧散,個個消失,蕩然無物,就算認識進入了諸佛爲之感到欣慰的正確軌道。這一偈從真俗二谛講起。從俗谛意義講因緣"實存不妄",從真谛意義講"自性本空"。道外之人認識不到“存在即因緣”之理,小乘之人,雖然認識到一切是因緣之理,卻認識不到因緣就是空的道理而反生執著,大乘唯識家只懂得因緣之物的一部分空。即客觀世界空而且把空理解爲對因緣現象的否定,卻留下了一個不空的尾巴,即主觀意識存在,中觀自證派雖然也認識到因緣的一面,卻沒有徹底地認識到性空之理,尚有"物自性"的執著。只有中觀應成派才徹底地認識到"因緣實存不妄、物自性本空",是一件事物的真假(俗谛)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互爲存在的前提和理由。正因爲無自性,本性,才有因緣現象的存在;也正因爲一切事物都是各種因緣合成之物,所以才無自性可言,當認識到因緣實有的同時認識到其性本空,當認識到物性本空的同時認識到空即是因緣,並非虛無,這才是"有非實有,空非實空"的中觀之道。認識到有非實有,就不會因執有執實而生貪心造業,認識到空非實空就不至于否定善惡因果而墮落無救。因此中觀大師寂天說:"見空有何用?見真才能得脫”。這“見真”指的就是排除有空二偏的中觀見。
“衆緣結合的現象實存不妄,
非緣合的獨立自性空不可得——
二義若在觀念中彼此對立,
尚未悟出佛陀正見的本義。”
——這一偈是說:如果把因緣現象的實存不妄和諸因緣之物的獨立自性的空不可得,看做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或者兩種性質,見物不見空,見空不見物——這個人還沒有悟出佛陀的性空正見。
這裏講的性空的“性”是指一種不靠因緣,能獨立存在,不依因緣條件而轉變的、永恒不變的自性。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種非緣合的永恒不變的絕對自性,但在凡俗衆生的意識中似乎一切事物都有作爲這種事物的獨立自性而産生執著,性空正見就是對治這種執著的。這裏講的因緣不僅僅是指生物和各種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還包括大和小、長和短、有和無、時間和空間、常和無常之類的相對關系,主從關系,整體和部分關系、名實關系,主客觀關系等等。因緣結合指的就是…
《《佛法叁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