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P7

  ..续本文上一页福也断然绝望,到这一步才算具备了萌发正出世心的思想条件。那么怎样才算萌发了正出世心呢?宗喀巴大师说:“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正出世心”。这一偈说的是观想出世心要达到的标准。这是说的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这里所说的出世心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世俗观念要起到冲淡和遏止的作用:二是这种出世必须是强烈的,坚定不变的,不能是一时一事的冲动。这里所说的“解脱”指的是了生死,彻底摆脱烦恼苦厄的解脱,而不是摆脱堕入三恶趣的厄运,上升人天之道的局部性解脱。没有渗透正出世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出世心就像火箭推进器一样,能把世人送进超世的运进轨道。

  

  第二部分共三偈十二句。

  第一偈是说菩提心的重要意义,其余二偈是说明如何发菩提心。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共因和不共因两种因素,共因就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因素,如植物生长的共同因素是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不共因就是每一种事物的特种因素,如各种植物的不同种子,如麦种,豆种,不共因是形成特种事物的因素,如麦类豆类的不同种子,不同的种子生出不同的植物,如麦生麦、豆生豆,绝不会是麦中生豆,豆中生麦。成佛也有共因和不共因,见性智慧是共因,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觉悟都离不开见性智慧,所以把智慧称做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子之“生母”,菩萨和佛陀的不共因是菩提心。有了菩萨心,即使没有其他的功德也可以称做菩萨,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无菩提心。虽有禅力神通,和见性智慧也至多只能达到二小乘罗汉的境界,与佛菩萨无缘。所以把菩提心称做菩萨种、佛种,种就是“基因”的意思。因此,寂天大师称菩提心是把肉体变成佛体的“点金术”,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把菩提心比做“点金术”,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就是说如果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并能产生极大的功利,可以减轻和免除过去的各种罪业,避免继续造恶业,菩提心可以使人的思想品德变得高尚纯洁,超尘脱俗,只要有这菩提宝心,就会得到十方三世佛菩萨的加持保护,邪恶不能近身,从产生菩提宝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登地也可称做菩萨,因此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因此宗师教导说:“出世心若不与正发心相结合,就不会变成获得无上菩提,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力基因,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心”。这就是说:出世心只是个解脱的因素,不会成为成佛的因素。圆满幸福指的就是,彻底脱离烦恼及其影响,证得德能慧高度圆满的佛地的自在乐趣。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无论修显修密,只要目的是成佛,就不能没有菩提心。禅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当做先决条件,这种“见性”永远成不了佛,佛经中把大悲心引起的利众菩提发心和见性现观智慧比做飞向佛地的两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菩提心是“体”,见性智慧是“用”。抛开菩提心行,谈“见性成佛”,是违经违理的邪说,智者须细审明察。

  这段经文后两偈是教导如何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为普度众生,立志成佛之心,从生起的阶段分愿心和行心,前者是思想愿望,后者是行为举动——指以度众成佛为目的的六度实践行为。从性质上分为事心和理心两菩提心,“事心”指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见道以上的利众行为,“理心”指见道以上的智慧正见。

  从菩提发心的特点和次序分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发心在《现观壮严论》中是以喻表示的,如下:1。如大地。2。如黄金;3。如新月;4。如火;5。如宝藏;6。如宝石矿;7。如大海;8。如金刚;9。如大山;10。如妙药;11。如良师;12。如如意宝;13。如阳光;14。如音乐;15。如帝王;16。如宝库;17。如阳光大道;18。如车船;19。如喷泉;20。如奏乐;21。如江河;22。如云。二十二种比喻的意义如下:与向往相应的发心是诸善生长之源,因而比做“大地”,与意志相应的发心,永不退变,故喻为“黄金”;与增上心相应的发心比做“新月”表示逐步圆满;以上三种发心属于资粮道,与加行相应的发心比做“火”,喻意为能烧毁见性障蔽,此发心属于加行道;与施舍度相应的发心,能满足众生的需求,故比做“宝藏”,与戒度相应的发心能产生宝贵的功德,故比做“宝石矿”,与忍度相应的发心,能抑制烦燥,能变得宽宏大量,因此比做“大海”,与精进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坚忍不拔地进取向上,故比做“金刚”;与定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心住一境,不受散乱之风的动摇,故比做“大山”,与智度相应的发心。能医治烦恼、“知识障蔽症,故比做“妙药”,与方便度相应的发心能产生应机利众的方便法,故比做“良师”与愿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利众之愿,如愿以偿,故比做“如意宝”,与力度相应的发心,能使救度对象受益成熟,故比做照射万物成长的“阳光”,与慧度相应的发心,能使慧心圆满,以美妙动人的法音启迪众生的心扉,故比做“音乐”以上十种发心用于一至十地。与神通相应的发心能使发挥更大的利众作用,故比做掌握大权的“帝王”;与福慧圆满相应的发心具备无量功德,故比做“宝库”;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能使直达佛地,故比做“阳光大道”,与悲智相应的发心,能使不堕世俗和寂灭二边,顺达佛地,故比做“车船”;与记忆力和辩才殊胜相应的发心,能使广记善法,辩说无碍,故比做“喷泉”,以上五种发心属于十地的殊胜道;与说法盛会相应的发心,能使众生享用法乐,故比做“奏乐”;与法身相应的发心,能使身居三界之外,居高临下,化现无数应身,与世长存,渡众不息,因此比做“云”最后的这三种发心属于佛地,当然佛地发心是无意识的无为发心,是学道阶段的愿力和菩提心行的贯行作用,以上简略介绍二十二发心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菩提发心是从入道到成佛,贯通全部过程的一条主线,绝不能把它看做可有可无。

  菩提心的“菩提”,是“通晓”的意思,菩提心或菩提发心,是追求彻底觉悟和发A的作用。那么觉悟需要通晓什么呢?要通过闻思修,通晓世间和超世间的事(俗谛)(真谛),更具体地说就是通晓苦、集、灭、道所包括的一切事相和真理,通过通晓这些事理的基础上,促使产生真知灼见,发自内心的觉悟,觉悟到为什么受苦的根源在哪里?脱苦得乐的办法和途径是什么?有了这种觉悟就可以脱苦得乐,中士道的声闻,缘觉来讲达到这一步就满足了,但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萨来讲,这种只能说境界太低、太自私;不但要自脱,而且要一切众生解脱,因此不但要自悟,而且要一切众生觉悟。基于这种原因,菩萨发心就有了三种类型:一是“国王式”的发心,就是自己先争取觉悟。自己有了渡众的智慧德能后就像国王治理民众似的施恩于大家。二是“船夫式”的发心,就是争取自己和众生同舟共济,自己掌舵,自己和众生同过苦海;三是“牧人式”的发心,就是像牧人赶羊出圈似的,先让众生走出苦难牢笼。自己最后走。无论那种类型的发心都把自己的成佛理想和众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把利众当做最终目的,自己成佛仅仅是一种利众的手段。请大家想一想世上还有比这更高的思想境界吗?这种利众之心产生于大悲心。仁慈和悲悯是一心的两种取向。仁慈的主要表现是使爱的对像得到幸福快乐;悲悯的主要表现是不忍所爱对象受苦,希望所爱对象脱离苦难。这种一般的仁爱和同情心是凡人和声闻、缘觉共有的、但菩萨的仁爱和同情心,是在无私的程度和深沉广阔的程度上,是一般的爱心悲心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称做“大慈”、“大悲”。佛经中有时候大慈、大悲分开说;有时只提大悲心,因为大慈心就包含在大悲心中。悲智双运的“悲”,指的就是仁爱和怜悯融为一体菩萨特有的大悲心,无二见智慧,菩提心是佛子菩萨的三种生成因素。并说:大悲心是种子,是滋养的水分,是成熟后享用无穷的果实”。没有这种大悲心,就不会产生度众的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从发大悲心做起,那么怎样才能生起大悲心呢?发大悲心就要从认识体会众生的苦难处境和了解自己和众生的关系做起。那么众生的处境如何呢?正如宗师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身陷我执的坚固牢笼,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连继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这就是轮回众生的命运和处境的真实写照。解释这些话的意思:“四条滚滚激流”指的是生老病死苦。有人也许会说:衰老、生病和灵肉分离的死都会使肉体和心灵感受痛苦,但生有什么苦呢?实际上生命一投胎就是苦。胎儿在胎中感觉器官形成后就有感觉,佛经中说,胎中婴儿如座黑牢,身体四肢如捆绑,不能活动,母亲饮食酸甜苦辣,会刺激胎体,母亲的身体活动呼吸也会使胎儿不舒服,出生之时胎体受挤压,欲粉身碎骨,出生之初有空气和衣物引起的不适,想一想有没有苦呢?婴儿出生时“哇”的一声哭出,既是胎中苦感的发泄,也是对新的苦境的第一次感受的表达;再从更深的意义上说,生本身就意谓着死,意谓着受苦,无生那有衰老病死苦?哪有生活中的种种使人心烦的事?生老病死四苦就像四条激流,一刻不停地冲击着生命的沙丘,使你逐渐消耗尽生命,不留痕迹。人生的苦乐命运都是前世和无数前世的善恶二业形成的,这种无形业力就像镣铐和绳索紧紧捆绑着手脚,一点也动不了,思想意识禁固在坚硬的铁的牢笼中,无力冲破,深受其害。为什么把我执比做禁固的精神铁笼呢?因为虚妄的我执是生命受苦和堕落的最终根源,如…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理论框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