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没有我执,就没有因我而产生的爱憎、得失,利害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种种造业行为,而这种长期习染成性的无知虚妄的见识面前,一切事物都变得真假颠倒,变得面貌不清,真相不明,由于无知和虚妄,把禁锢自己的牢笼都看做幸福乐园,因此不想冲破,也无力冲破这种虚妄我执的牢,因此把这种虚妄的我执比做坚不可摧的铁笼是十分恰当的,“无明”是愚昧无知的意思,这种无明就像漆黑夜色,笼罩天空,看不清道路看不见四伏的危机,就这样一生接着一生,连续不断的遭受苦难的折磨。“三苦”前面讲过,不再重复。
“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一句:说明了应该怜悯和为什么要怜悯。要知道应该怜悯,就要首先知道为什么要怜悯,要懂得为什么要怜悯,就要懂得“慈母众生”这句话的意思。“慈母众生”的意思是说,这些受苦的众生不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而是自己的恩重如山的慈母。为什么说众生是慈母呢?这就要从生命轮回的关系说起,生命的轮回就个体和群体而言都是无始无终的,一个人在三界六道投生转世的次数不知要比全体生命类的总数要多多少倍,无论是胎生或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亲,全体生命轮流做过自己的父母的次数何止一两次,由于知识障的原因,只是隔世的母子互相不认识而巳,现在自己周围的人,甚至仇敌也不能排除曾经是自己的父母亲的可能性。父母对子女的恩爱,任何一种恩爱都是无法相比的,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的恩爱,就其深厚、真诚、无私、永久不变程度来讲都是无以伦比的。这种母爱不但是人类,就连鸟兽动物都是一样的,我们了解—下动物世界就会发现这种本能性的母爱。怀孕对母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一怀孕生育就如害重病,变得苍老憔悴,生育时的痛苦更不待说,有的就把生命断送在血泊中,但由于伟大的母爱,把生死痛苦置之度外,想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换取子女的生命,孩子一生下来听到哇的一声叫唤,对母亲能带来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在这刹那之间,会把自己生育过程中的痛苦忘得干干净净,夫妻之间的感情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比较深厚的,但是当一个母亲在子女和丈夫之间只能选一的情况下,只会选择子女,其情之深可见,母亲用全身的营养滋养腹中的胎儿,出生后用乳汁喂养,不嫌脏、不怕累,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子女的身上,自己硬肯挨饿受冻也不让子女挨饿受冻,疼爱子女,抚养保护子女,教育子女,为子女求生路。谋幸福,耿耿于怀,至到老死,爱心不变。有良心,有人性的人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母亲的这种恩情。大乘佛法要求人们要从今生今世的慈母恩情想到万世、万万世慈母的恩情,当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曾经是自己的慈母的时候,(因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能忍心看着她们吃苦受累吗?俗话说:“儿不嫌娘丑”,当我们认识到众生是自己的慈母的时候,还能斤斤计较世人的愚蠢、”自私等丑陋行为而疏远和憎恨他们吗?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愚人慈母残遭各种不幸时,难道不值得痛哭流泪吗?当你细细思考,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爆发良知,产生对众生的爱和同情心,这种良知和爱心,同情心就是佛心的闪光。真正的成佛普度众生的菩提宝心就是在怜悯众生的悲心的基础上产生的。宗师说:“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心”。
那么如何发菩提心吗?发菩提心藏佛教有两种心传妙法。一种是妙传因果七法,一种是彼此交换。因果七法是:知母、知恩、报恩心、仁慈心、悲悯心、责任感、菩提心。观修此法时从知母做起,如前面讲的道理认识到众生是慈母,从慈母想到慈母的恩情,“知恩不报非人也,从知恩生报恩之心,在此基础上对众生建立真诚无私的爱心,从爱心生出深刻的悲悯同情心,从爱和同情心生救母重任,义不容辞,自己勇挑重担的使命感、责任感(旧称:“增上心”),有大悲心和责任感就会寻找救度众生的神通智慧和能力,就下定决心,立志成佛。——这就是妙传因果七法发心法。彼此交换法,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幸福给予众生,把众生的一切痛苦不幸交换过来自己承受的慈悲发心。在观想过程中就像慈母愿意替爱子承受病疼灾难似的心情,把众生的痛苦灾难想成气,吸气时吸进自己的体内,叫自己受苦;把自己拥有的幸运、智慧、财气、心爱之物、健康之体想成气体,呼气时发射出去让众生受益。这种彼此交换苦乐的观想法,不但能使人入定,产生他心通的神通,而且通过观想别人的痛苦,产生和增强大悲心,生起菩提心。
通过以上两种观想修持法,在产生菩提愿心的基础上,按程序仪规发心受菩萨戒,修十善、六度,把愿心变成实践行为才算正式进入菩萨道。
《要义》第三段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寻求智慧正见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阐述缘起性空正见的义理,第三部分是勉励修持之语。
第一部分正文“若无明见真理的智慧,虽具备出世心与菩提心,也斩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根,因此要千方百计悟出缘起正见”这一偈说明寻求智慧正见时出世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绝不可缺少,但是如果得不到明见真理的智慧,虽然有了出世心和菩提心也无力解脱充满苦烦的生死轮回之束缚。要想求解脱就要寻求解脱之道。佛法虽有八万四千、解脱之道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智慧正见。因此,寻求解脱的人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求智慧正见。为什么说除了缘起正见就斩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根?那么生死轮回的真正的祸根又是什么?这里还需要多说几句。生死轮回的祸根是一种特殊的“无明”。“无明”是“智慧”的对立面,是愚昧无知,看不清事物真相,笼罩在心灵上看不见光明的一种黑暗覆盖物。是一切生命失去自由,变得不幸,遭受种种苦厄的根源。所以宗师说:“无明是万恶之源”。但无明有种种,有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明,也有受各种邪说和世俗虚妄偏见的影响形成的见惑无明,后者--一获得见性无漏智就能被破除,前者是一种意识深层的顽固的障蔽,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修炼才能逐步消除,而且光靠智慧还不行,还需要十般若行,回向等众多福德资粮的增援配合,方便智慧双管齐下,才能彻底破除。佛慧是宝剑,福德资粮是使用剑的臂力、剑术和深厚的运剑功力,如果没有高超的剑术功力,掌握利剑也无法战胜劲敌。由此我们就会懂得:不重视福德资粮、偏面庄张“见性成佛”之说的荒谬可笑。在诸无明中使生命堕入生死轮回之道的无明不是泛指的“无明”,而是被称做萨迦耶见的一种对“我”和“我的”的俱生(本能)执见(观念)。这种意识深层的“我”和“我的”的自执自私性是产生贪爱、厌恶等一切烦恼的根源,是生命堕落的祸根,要想解脱苦烦,超脱轮回,就要彻底斩断这个祸根。能对治这种无明病根的灵丹妙药是明见真理的智慧——缘起性空见。宗师特别提出“缘起正见”,是为了和小乘佛教分别部、经部以及大乘教唯识家和自证家的各种空观相区别。因为在各种对“空”的认识和解释上,只有龙树、月称的缘起性空中观见最契合佛法深密般若终究义理。所以月称大师在《入中论》中说:“除龙村中观见、别无解脱之道”。那么什么是正见呢?正文第二段几偈主要阐述这个问题。
“要认识到世间和超世的一切事物;
出于因缘而丝毫不差之理;
同时,观念中的执著之物一个个消失,
便步入了诸佛欣慰的轨道。”
这一偈是说:要认识到无论是世间的或者超世的(佛道、智慧神通、佛菩萨等等)都是因缘规律形成的现象,而且这种因缘规律丝毫不差,无一例外,但就在认识到这因缘现象真实存在的同时,在观念中的把"因缘"这一种无自性假象当做真本性,反而使产生执著的着眼点立足点云消雾散,个个消失,荡然无物,就算认识进入了诸佛为之感到欣慰的正确轨道。这一偈从真俗二谛讲起。从俗谛意义讲因缘"实存不妄",从真谛意义讲"自性本空"。道外之人认识不到“存在即因缘”之理,小乘之人,虽然认识到一切是因缘之理,却认识不到因缘就是空的道理而反生执著,大乘唯识家只懂得因缘之物的一部分空。即客观世界空而且把空理解为对因缘现象的否定,却留下了一个不空的尾巴,即主观意识存在,中观自证派虽然也认识到因缘的一面,却没有彻底地认识到性空之理,尚有"物自性"的执着。只有中观应成派才彻底地认识到"因缘实存不妄、物自性本空",是一件事物的真假(俗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和理由。正因为无自性,本性,才有因缘现象的存在;也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各种因缘合成之物,所以才无自性可言,当认识到因缘实有的同时认识到其性本空,当认识到物性本空的同时认识到空即是因缘,并非虚无,这才是"有非实有,空非实空"的中观之道。认识到有非实有,就不会因执有执实而生贪心造业,认识到空非实空就不至于否定善恶因果而堕落无救。因此中观大师寂天说:"见空有何用?见真才能得脱”。这“见真”指的就是排除有空二偏的中观见。
“众缘结合的现象实存不妄,
非缘合的独立自性空不可得——
二义若在观念中彼此对立,
尚未悟出佛陀正见的本义。”
——这一偈是说:如果把因缘现象的实存不妄和诸因缘之物的独立自性的空不可得,看做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或者两种性质,见物不见空,见空不见物——这个人还没有悟出佛陀的性空正见。
这里讲的性空的“性”是指一种不靠因缘,能独立存在,不依因缘条件而转变的、永恒不变的自性。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种非缘合的永恒不变的绝对自性,但在凡俗众生的意识中似乎一切事物都有作为这种事物的独立自性而产生执著,性空正见就是对治这种执著的。这里讲的因缘不仅仅是指生物和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包括大和小、长和短、有和无、时间和空间、常和无常之类的相对关系,主从关系,整体和部分关系、名实关系,主客观关系等等。因缘结合指的就是…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