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王骧陸居士全集 我有煩惱麼

  我有煩惱麼

  世上要有一個人煩惱,即是世界上共同的煩惱,因爲關系是相聯的。煩惱可以養成世界恐怖,大之戰爭,小之殘殺,自殺殺人。一切起因,由于爾虞我詐。其所以奸詐者,自因生活艱難,經濟壓迫,而不經不濟之原因,實在淫奢,如國際的海陸空軍備擴張,人民的衣食住物質奢侈,正同發狂一般。無非好虛榮,爭面子,互相疑忌。國際間謀對外發展,發展原因,還在生産過剩,恐失業而革命,不知革命由不均不平而來。以少數人運用機器,以爲操縱,抱獨利主義,惡象由此環生。先哲發明科學,目的是謀衆福,非便私利。社會原則應該互利,不是偏枯。其所以不明此理者,由于人無智慧,無智慧由于不明佛法,世人誤解佛法爲消極,爲迷信,因此不肯提倡,照此糊塗下去,世界必日壞一日,煩惱必日多一日。所以要人反省,一問自己,“我有煩惱嗎”?如是猛醒回頭,心上一轉,把煩惱就變爲快樂了。

  不論你是男女老幼、富貴賢愚、當國的主人公、討飯的乞丐、有錢無錢、有勢力沒勢力,總逃不出“煩惱”兩個字。請你自己想一想,“我有煩惱嗎”?如有煩惱要解除,不能不聽我一勸,定使你開豁心胸,不走極端,也自然轉禍爲福,轉苦爲樂了。

  “煩”字從火,“惱”字從心,心內有火,是不安之極了。但人的煩惱,各各不同,總不外乎五種欲:一財二色叁名四食五睡。欲是心欲,便是有所求,求不得,遂生惱怒。所以佛說有六大根本煩惱,是貪、瞋、癡、疑、慢、邪見。

  “貪”,是貪得。所謂不貪者,不是無所求,如當作無求,就變爲消極了。不懂佛法的人,就說學了佛,不應該再做事發財,這是根本大錯。佛法不是消極,是積極;不是無求,是不強求;是隨緣,不是做作;有財盡管發,不是搶奪,或是魂夢顛倒想中發財票。又“貪”字,不是單指貪財而言,凡求五欲滿足過分者即是貪,惟財色是最容易引人起貪心罷了。貪求不得,固是煩惱,但正當貪求時,患得之心,如火焚熾,此亦是煩惱。食不甘味,夜不安眠,無一不是苦。及有所得,用心保存,經營勞苦,患失之心,亦如火焚熾,更是煩惱。只因習慣已久,不知不覺,如辣味久嘗忘其爲辣,蛆之居廁又忘其臭穢也。此煩惱之不可見者。

  “瞋”,是怨恨憤怒。貪是因,此是果。因貪求不能如願,故又惱怒,此心火熾盛之表于外者,隨環境之大小而變,小之謾罵打殺,大之鬥爭攻戰。此煩惱之可見者。

  “癡”,是糊塗。凡不明因果,不辨真僞,不識是非,顛倒逆行者,皆癡也。此煩惱之不易覺者。

  “疑”,爲一切人事紛亂之起因。先由固執我見,無中生有,從患得患失中,自起妄見,執以爲是。如疑人侮我,或疑失戀,或疑有人進讒。此皆以糊塗貪癡爲種子,患得患失爲因,分別計較爲果,漸漸引入于瞋者也。又凡修行人,用功至中途,忽起所知障,亦屬疑病,此自以爲聰明巧妙,而煩惱于不覺者。

  “慢”,從自大而起。自視過高,遂以驕人,驕人則人易侮弄之,結果仍入于瞋,因此而生煩惱者。

  “邪見”,凡具足前五煩惱者,皆名邪見。但又因邪見而生前五煩惱也。邪見者,見之不正者也。不正由于不明究竟,要以癡爲根本,而一切煩惱隨之。凡修外道者,自以爲究竟,皆邪見也。故學佛以明心開慧爲第一義。

  此六大煩惱,根本在一“執我”。佛教布施,布施者,舍也。若能舍去我執,則煩惱自淨,良由人在世上,事無大小,無不計我,一一向內思維,何物爲利我,何事爲害我,獨于內省明心一事,則不計也。

  因執我故,遂分順逆二途,逆我者煩惱,順我者歡喜。不知歡喜亦是煩惱。一因歡喜之對面即是煩惱;二因喜之過甚,實有患失之憂;叁因心髒同一沸蕩不安,多笑傷筋,狂喜成類,氣促肺張而致病。總而言之,一切過分,所謂不勝是也。最近有一人,因喜極縱酒而死者,此又歡喜煩惱之明證。

  向上之心,人皆有之,此又爭之漸也。但此爭是進步,爭勝是人類進化的一種汽體燃料,不是固體的煤炭木柴,也不是液體的汽油火酒,實是汽體精神。但爭勝和爭奪不同:爭勝是向上,是謀自己學業進步,于人非但無損,且有觀摩鼓勵之意,是普利的。爭奪是謀自己財利進步,取他人所有以歸我,于人有損,而于己無益,是兼害的。普利是文明進化的表率,兼害是野蠻時代的盜行。古人當仁可以不讓,複有兄弟讓産之風,貴賤是非,判別分明,進化退化,程度如此。故普利則煩惱自少,兼害則煩惱益多。若誤解進化,勢必以盜行爲向上,公理既亡,戰爭日酷,養成世界的大恐怖大煩惱。此又一二自作聰明人,縱欲貪狂之所致也。

  大煩惱因何而起,人有幾種不安乎?

  一、苦的不安。各各有知,不必論矣。

  二、樂的不安。亦各有因緣不同,前亦論之矣。

  叁、非苦非樂的不安。如一般人衣食已足,但覺乏味,

  心無寄托。因此思量未來事,或死時,或死後,或疑病等。遂生種種不可言說的不自在。

  四、家庭忽起紛爭,或意外事發生,在在可虞,此基于

  快樂及富有者居多。

  五、因向上欲念之澎漲,所以國際多疑忌,外交多侵略,工商業尚奇勝,學說主義多怪誕,男子多奸詐,女子多淫奢,有金錢即體面,不道德亦光榮。衣冠禽獸之不分,骨肉天倫之日替,人生至此,有何意趣?自殺之風,由厭極而起,世上說不盡的煩惱又如此。

  六、凡極靠不住的人,卻又極望人家對伊靠得住。凡口口要打倒忠孝的人,卻又極喜人家對伊忠心,並說自己兒子如何好,如何聽話。此即貪求患得之煩惱也,及至上當吃虧,苦無可訴時,則又煩惱之極矣。

  七、人到病苦時,煩惱更不必說了,不外乎怕費錢、眼前難過及怕死叁種。但平時絕不肯留心保養。病又不外乎兩種:一外侵,約十之一二;二內擾,約十之八九。外侵是風寒暑濕水土傳染等類,內擾是自己量小看不開,因細故而煩惱、憤怒、憂郁,或病或死,吃多病短命之大虧,或陰謀而遭殘殺等等。世間此等人極多,每自以爲聰明,而不知極呆極笨,爲第一可憐煩惱之人。

  八、一班君子人,疾惡如仇,自表其善,是不是煩惱?

  九、行善舉的人,恨一班悭吝人不肯布施,是不是煩惱?

  十、和尚居士,要立門戶,爭廟産,求施主,是不是煩惱?

  十一、慈悲人怕大家入外道遭魔,因而嗔恨,是不是煩惱?

  十二、更有一般瞎煩惱,最是可笑。列舉如下:

  1.有潔癖者,如太好潔淨,疑惑種種不淨等。

  2.說話恐傷人,應說不說,護慎太過,因而禁若寒蟬者。

  3.客氣過甚,忘其所以者。昔清乾隆時,有兩相國均衰老,甲病而乙訪之,于病榻相語。甲曰:我二人均老矣,不知誰人先入地

  乙拱手曰:還得先讓老尚書。傳爲笑話,即此例也。

  4.婦人不許男子夢見前妻或亡妾,戒其夫嗣後不准再作此夢雲。此亦實事,第忘其名矣。

  5.席上好說大話,每引聞人爲友,而實不識也。某日又自稱與乙相識,誇爲多年至好,而乙適在座,遂致哄堂,因逃席而去者。

  6.賭博時無心扣一牌,對方成爲切齒之恨者。故最無謂最傷友感情,余故終身戒賭。

  7.友人于大衆中,因太忙忘及招呼,彼疑爲輕視之者。

  8.于人情事故不肯絲毫疏漏,曲意承旨,周密備至,耗其心血,自喜其工到,久久習于不覺,近于僞矣。又若他人對之有所不周,彼又嫌惡而生惱也。

  9.了無主張,人雲亦雲,喜怒隨人而轉者。

  10.無子承嗣而生煩惱,此至可笑也。世間第一等福人是無子,第二是少而好,第叁好而多,第四好多壞少,第五壞多好少,第六少而全壞,第七又多又壞。大凡子女均因夙世關系而緣會,結善緣可得好子,種惡因自得劣子。惡因中,遠因以欠負爲主,近因以不教育爲主,而不教育中,尤以多財驕逸放縱爲第一也。

  11.認佛法爲迷信者,明知非迷信,又恐人譏笑而不學者,此世間最愚笨之人。譬如吃菜,必先知味而後敢嘗,天下甯有此理,此皆瞎煩惱也。

  總之一切一切都是不安,都是煩惱,八苦交煎,都包括在內。佛說叁界不安,猶如火宅。叁界內外,只分迷覺一條線。迷則造業受苦,是居叁界之內;覺則明苦知樂,了達究竟,不造苦因,不得苦果,是出叁界之外矣。

  今當言如何是煩惱,及其斷法。

  甲、煩惱種類極多,但各有其因。茲約略記述之,姑舉七十二種。可見無一日不在煩惱中,又無處不是因果:一因種種病苦,二因求借或索欠不遂,叁因侮辱或受製,四因夙怨,五因失戀遺棄,六因誤會,七因受激動挑撥,八因失卻機會,九因起居不適,十因恐人謀我,十一因無一事使我滿意,十二因老大悲傷,十叁因喪去所愛之人與物,十四因生活艱難,十五因無所事而乏味,十六因年老無伴,十七因相貌醜陋,十八因左右爲難,十九因客居逢節,二十因私弊恐人知,二十一因學業不成,二十二因路見不平,二十叁因兒女不孝,二十四因妻室不和,二十五因閨門不幸,二十六因前盛後衰,二十七因友人以怨報德,二十八因貴物因急賤售,二十九因出門逢久雨,叁十因逢忌諱事,叁十一因瘋病忽發,叁十二因食不甘味,叁十叁因衣不合體,叁十四因富不能勝人,叁十五因禁賭或輸,叁十六因得意之物與事受毀謗,叁十七因性急而久待,叁十八因失言傷人,叁十九因失儀,四十因妄言被駁,四十一因地産落價,四十二因銀行動搖,四十叁因世亂,四十四因盜賊,四十五因中途川資不敷,四十六因事牽連受冤,四十七因中保受累,四十八因思慮不安,四十九因厭客久坐不去,五十因無聊應酬難卻,五十一因強顔爲歡,五十二因忍辱或忍笑,五十叁因得財而恐人知,五十四因喜極而不勝反至病苦,五十五因聞出門遇險,五十六因苛捐,五十七因欲遠離,五十八因無子嗣,五十九因征兵遠征異國,六十因怕死,六十一因好潔而偏見不淨,六十二因閨怨,六十叁因待…

《王骧陸居士全集 我有煩惱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