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遇不均平,六十四因仰承人顔色,六十五因敷衍無賴小人,六十六因見故人墳墓,六十七因新衣受汙,六十八因狐鬼擾亂,六十九因生産,七十因辦交涉,七十一因慈悲過甚,七十二因煩惱而煩惱。這七十二種煩惱,是殺盜淫的媒介,充具量可以亡國滅種,殺人盈野,流血千裏,結果是兩敗俱喪。不可因其微細而忽之,從來大火焚燒,開首原不過一點,此因地之不可不慎也。但學佛者不知自求,亦是不明因果。
乙、煩惱即是不安,但如何名“安”?
“安”者,放心而己。放心則無挂礙。有真安、假安、暫安、久安、獨安、衆安、可靠與不可靠安之分。凡獨安者,必暫而非久,假而非真,必不可靠。故太平是真安,太是普遍大衆,平是平等,就是大家皆安,我才是真安。譬如夜睡關門,用保镖保險,武裝衛隊,此是假安。何如無盜賊無敵人之無挂礙爲久安乎
古人獨樂與衆樂即是此理,所以真聰明人要保永久平安,須要參學佛法。佛教你布施,即是自保。譬如有一百萬財産的人,有一半也足夠了,卻將五十萬用作地方公益設工廠,使人人有飯吃,又誰肯做盜賊來害你,而我之五十萬才能永保,所有一切保镖等費根本無所用之,此是真而且久及可靠的安了。但世人生性悭吝,眼光不遠,只顧目前。甯可留給子孫受痛苦,自己再受煩惱,故明白此理方明白安的真義。然而目前不望大布施,只望大家稍放松一點,不走極端,己可稍安,與虎謀皮,本是不易。
丙、所謂煩惱不安者,是何物乎?
凡人但知頭痛是頭的痛,腰酸是腰的酸,而不知其非是。蓋痛是知覺,頭和腰的酸痛,不由心的知覺,也不會感到。因此煩惱不安都屬于心,心去分別比量。好壞順逆,得失是非,一對對的引起,于是喜怒哀樂隨之而生。假如貪念不起,自不愛取執有,分別心少,得失念輕,無所謂安不安,則煩惱自除。佛家所以先要明心見性以爲根本也。欲明心地,當看佛學諸書,實行修持,則得實在受用矣。
丁、如何斷煩惱法
斷煩惱法門,本屬無量,但有一訣四法。所謂一訣者,謂惟此一妙訣,別無二門。言煩惱從心起,還從心解。解是用智慧去了解,心上一轉念,就是慧照。照見一切本空,苦厄自除。《心經》一文,是無上救苦救難之妙訣。奈何讀而不解,依舊顛倒痛苦,更視爲迷信而忽之哉。四法者,本此一訣而變化其妙法者也。一曰救因,二曰救果,叁曰轉念,四曰事證。
(子)救因者,于事之入手前,先一凜覺。例如要起爭執時,是煩惱之起因,先一思量,此事因在何處?又我今如是,日後之果如何?則自然謹慎。口不亂說,禍自滅;身不亂行,害自除;心不亂起,惱自斷。此救于因者也。世人老不肯轉念,回頭一想,不養成此習慣,故臨時每無退步,一觸即發。如下等人每喜打架鬥罵是也,此在幼時父母失于教訓,縱養反成。故禮節謙讓,萬不可認爲虛文而忽之,此是人類相互間鬥爭中的一道防線,到此限止,自然少許多事,此真因地救亂之妙法。近世人尚競爭,誤解尚武之義,不知武是止戈之意,言止其爭也。欲止其事,則文治萬不可忽。凡人越文明,越威武,此名威儀。越好鬥,越野蠻,此名威力。威力終必打倒,以其無知識也,必更有強大之武力以製之。但無知識人,不足與語此。
(醜)救果
此救于事之已發者也。煩惱已起時,當思如下:
一、得不償失,所爭得者甚微。
二、我寶貴之精血,因之而消耗,尤犯不著。
叁、譬如物已破裂,不可再裂,使之擴大。
四、遇甚者必有極大之反動。
五、不可使損失外再加損失。
作此想者,其惱心自然解除。總之,煩惱多爭,決無好處,此並非消極自了。若有值得做的事,爲保衛國家戰爭而死,死亦光榮。古有殺身成仁者矣。佛法是積極救衆,況救國乎。舍身布施,正是解空第一,如金剛經恒沙身命布施,在有智慧,此又救于果者也。又如敵人不可以理喻時,則必給予教訓,製止其貪欲。文王一怒而天下安,此亦救果之意。近來世風日下,人心益薄,自利之心益厚,人之痛苦益多,以痛苦煩惱之甚,謀自衛之心亦益堅。思想日漸尖銳,主義日見離奇,愛國不敵愛己,此世道之可憂也,愛身不敵愛見,此怪論之可怖也。世界之煩惱,豈不如火上澆油哉。但人類有不移之原則曰敵對。敵對之演進,即互爲因果。我之極者,其反動必過之。勢力之往還,後者必加于前者,不可以一時得失論也。此無他,以人類愈苦則惡念愈多,器量愈小。因此更演進一步,又成一原則,曰:“事之從大多數人滿意者勝。”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新主之機會,皆舊主所驅逐贈予。以此類推,人有煩惱,放寬一步,無往而不利矣。
(寅)轉念
轉念者,覺悟之始也。若其人固執心堅,則犧牲性必弱,以最難犧牲者曰我見。此惟極聰明人,肯下此辣手。充其量,放棄而已。此放棄,在表面似覺有失,在骨子是大有所得,得于無形而利無盡也。佛教布施,主意在養成一個犧牲性。至我見亦肯舍去時,是名真大布施。初學佛者,每不明此義。久學佛者,又明知而不肯舍,故曰法見之難除也。惟有極聰明智慧人,見機早,回頭快,腦筋靈,手段辣,其得便宜也亦大。韓信求封假王,漢王反以真王予之,楚漢成敗之機,決于一小犧牲,此所謂得于無形而利無盡也。我人不必求未來好處,只把目前的煩惱,一轉念而達觀之,實斷煩惱之妙法。況不花本錢,但一試之何妨。
在社會上,只是人和人的關系往來,所以稱人事。人事有往還,報施分厚薄,其施焉薄,其報焉不能厚矣。又如借人元,至多亦還百元加利而已,斷無倍之者。且借者還甲,決不誤還于乙。至于不求報之布施,其施不重在金錢而重在情義。凡重在情義之人,必受社會所敬喜,人人得而報之,不必定有所受也,則其所得無形之利,無窮盡也,此在一轉移間耳。
(卯)事證
此切于實行,謀根本解決煩惱者也。
(一)教育:父母欲真愛子女,使不受各種痛苦煩惱,宜于幼時切施教育。若教以禮讓,則冤家敵對日少。切勿姑息一時,因細故而代之爭勝,養成驕橫之性,則敵少矣。若教以節儉,則日後不致習慣奢侈,苦自斷矣。若教以和順,則性自寬和,肝不受傷,自長壽矣。若教以勤苦,自無暇遊戲而學業進矣。此父母之責也。故最可憐之子女,即生于驕慣而無教育之人家,其父母不明因果,貪一時之逸樂而使子女受終身之害也。
(二)功德布施:功德布施,應有多種,在小者爲好事,大者名功德,而佛家又以有相者爲好事,無相者乃爲功德,今略舉之。有相功德:一修塔廟。二齋僧衆。叁修橋路。四施糧食。五施衣物。六布醫藥。七設工廠。八育嬰。九除盜。無相功德:乃立身作範者。一排難解紛。二施法布教。叁流傳經論言。四辦學堂,或勸世小說電影戲劇等(然亦可害世)。五忍辱觀空。六慎因。七無畏而負責。八心地光明平直。九無心。人人思做功德而不懂做法,故煩惱終不能免,良可惜也。第一功德事在無相,因有相功德只暫時而非永久,偏于救果而非救因,有限而非無量,形式而非究竟,故功德莫大于救人心,使之覺悟成佛。布施之中,以法施教育爲上,無畏施次之,有相更次之。
(叁)自修:自修以觀空爲第一。如布施不望報,不貪名,不驕慢,則無煩惱。但根本在開慧,此學佛所以爲究竟也。
結論
人世煩惱,根于人事,然人事不可廢,故煩惱無盡,不知煩惱不在人事,乃在人心,染貪嗔等六病爲大煩惱,不覺爲總煩惱。有粗分,有細分,只要一轉即空。從來煩惱每對于未來事較多,人每計較未來。如今有十元可無恐怖,則竭力以謀之。一月有百元可無恐怖,則必達到百元爲足,由此推進,恐怖愈多,貪心愈熾。貪求不得,于是乎惱,此一定之理也。不知世上無餓死我之人,只是自己餓死,第一懶,第二靠不住,到無人敢請教你時,只有墮落而死。凡事有定命,無可勉強。而此定命,亦屬前因後果,今人首先不信夙世,不明因果,實至愚至笨之人。假如人無夙世,則人生下後,應該一律,何以有賢愚之分。況夙世轉生,事證極多,人生之窮達,亦由自己夙世造定前因,故有生于富貴或生于貧賤者,不可強也。多財究何用,留以害子孫添煩惱,甚無謂也。又如年年恐怖年年過,未必恐怖財更多,則也可以悟矣。至稱無因果者,則尤可笑。因果稱爲律,言不可動搖者,否則惡人可以無報,殺人亦可無事,甯有此理。近世瘋病聚多,又多自殺者,往往鬼神擾之,並非迷信,確有事實可證者。歐西科學,亦有靈學,不能廢也。人何如早自覺悟,多作功德,以廣福田,如農夫之留些種子,爲來年下種收入,則可長保富貴,永斷煩惱矣。此所以不覺悟爲煩惱也。
斷煩惱之唯一辦法在開慧,開慧在得定,得定在學佛,學佛在求法,求法在得當機之師,對師要恭敬,對己宜痛切。世上最短的是壽命,最快的是光陰,最犯不著的是煩惱,最快樂不過的是明心。我今勸人,究爲何事?正因自己是個煩惱人,惟因煩惱而感覺回頭,所以念及同病,務望讀者一問自己:“我有煩惱麼?”乘此時機,趕速回頭,此便是大丈夫。因大難現在眼前,要消災免難,第一要忍辱,我生不辰,處此不講公理之世界,如自身煩惱,或家庭不和,最足以引起外魔,使惡事近身,世界之亂,盡由不平而起,集無量數之小不平,合成一個大戰爭,痛苦還及自身。你想煩惱還有個了期麼?!
(本文連載《覺有情》半月刊第28、29、30、31、33期1940年)
《王骧陸居士全集 我有煩惱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