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遇不均平,六十四因仰承人颜色,六十五因敷衍无赖小人,六十六因见故人坟墓,六十七因新衣受污,六十八因狐鬼扰乱,六十九因生产,七十因办交涉,七十一因慈悲过甚,七十二因烦恼而烦恼。这七十二种烦恼,是杀盗淫的媒介,充具量可以亡国灭种,杀人盈野,流血千里,结果是两败俱丧。不可因其微细而忽之,从来大火焚烧,开首原不过一点,此因地之不可不慎也。但学佛者不知自求,亦是不明因果。
乙、烦恼即是不安,但如何名“安”?
“安”者,放心而己。放心则无挂碍。有真安、假安、暂安、久安、独安、众安、可靠与不可靠安之分。凡独安者,必暂而非久,假而非真,必不可靠。故太平是真安,太是普遍大众,平是平等,就是大家皆安,我才是真安。譬如夜睡关门,用保镖保险,武装卫队,此是假安。何如无盗贼无敌人之无挂碍为久安乎
古人独乐与众乐即是此理,所以真聪明人要保永久平安,须要参学佛法。佛教你布施,即是自保。譬如有一百万财产的人,有一半也足够了,却将五十万用作地方公益设工厂,使人人有饭吃,又谁肯做盗贼来害你,而我之五十万才能永保,所有一切保镖等费根本无所用之,此是真而且久及可靠的安了。但世人生性悭吝,眼光不远,只顾目前。宁可留给子孙受痛苦,自己再受烦恼,故明白此理方明白安的真义。然而目前不望大布施,只望大家稍放松一点,不走极端,己可稍安,与虎谋皮,本是不易。
丙、所谓烦恼不安者,是何物乎?
凡人但知头痛是头的痛,腰酸是腰的酸,而不知其非是。盖痛是知觉,头和腰的酸痛,不由心的知觉,也不会感到。因此烦恼不安都属于心,心去分别比量。好坏顺逆,得失是非,一对对的引起,于是喜怒哀乐随之而生。假如贪念不起,自不爱取执有,分别心少,得失念轻,无所谓安不安,则烦恼自除。佛家所以先要明心见性以为根本也。欲明心地,当看佛学诸书,实行修持,则得实在受用矣。
丁、如何断烦恼法
断烦恼法门,本属无量,但有一诀四法。所谓一诀者,谓惟此一妙诀,别无二门。言烦恼从心起,还从心解。解是用智慧去了解,心上一转念,就是慧照。照见一切本空,苦厄自除。《心经》一文,是无上救苦救难之妙诀。奈何读而不解,依旧颠倒痛苦,更视为迷信而忽之哉。四法者,本此一诀而变化其妙法者也。一曰救因,二曰救果,三曰转念,四曰事证。
(子)救因者,于事之入手前,先一凛觉。例如要起争执时,是烦恼之起因,先一思量,此事因在何处?又我今如是,日后之果如何?则自然谨慎。口不乱说,祸自灭;身不乱行,害自除;心不乱起,恼自断。此救于因者也。世人老不肯转念,回头一想,不养成此习惯,故临时每无退步,一触即发。如下等人每喜打架斗骂是也,此在幼时父母失于教训,纵养反成。故礼节谦让,万不可认为虚文而忽之,此是人类相互间斗争中的一道防线,到此限止,自然少许多事,此真因地救乱之妙法。近世人尚竞争,误解尚武之义,不知武是止戈之意,言止其争也。欲止其事,则文治万不可忽。凡人越文明,越威武,此名威仪。越好斗,越野蛮,此名威力。威力终必打倒,以其无知识也,必更有强大之武力以制之。但无知识人,不足与语此。
(丑)救果
此救于事之已发者也。烦恼已起时,当思如下:
一、得不偿失,所争得者甚微。
二、我宝贵之精血,因之而消耗,尤犯不着。
三、譬如物已破裂,不可再裂,使之扩大。
四、遇甚者必有极大之反动。
五、不可使损失外再加损失。
作此想者,其恼心自然解除。总之,烦恼多争,决无好处,此并非消极自了。若有值得做的事,为保卫国家战争而死,死亦光荣。古有杀身成仁者矣。佛法是积极救众,况救国乎。舍身布施,正是解空第一,如金刚经恒沙身命布施,在有智慧,此又救于果者也。又如敌人不可以理喻时,则必给予教训,制止其贪欲。文王一怒而天下安,此亦救果之意。近来世风日下,人心益薄,自利之心益厚,人之痛苦益多,以痛苦烦恼之甚,谋自卫之心亦益坚。思想日渐尖锐,主义日见离奇,爱国不敌爱己,此世道之可忧也,爱身不敌爱见,此怪论之可怖也。世界之烦恼,岂不如火上浇油哉。但人类有不移之原则曰敌对。敌对之演进,即互为因果。我之极者,其反动必过之。势力之往还,后者必加于前者,不可以一时得失论也。此无他,以人类愈苦则恶念愈多,器量愈小。因此更演进一步,又成一原则,曰:“事之从大多数人满意者胜。”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新主之机会,皆旧主所驱逐赠予。以此类推,人有烦恼,放宽一步,无往而不利矣。
(寅)转念
转念者,觉悟之始也。若其人固执心坚,则牺牲性必弱,以最难牺牲者曰我见。此惟极聪明人,肯下此辣手。充其量,放弃而已。此放弃,在表面似觉有失,在骨子是大有所得,得于无形而利无尽也。佛教布施,主意在养成一个牺牲性。至我见亦肯舍去时,是名真大布施。初学佛者,每不明此义。久学佛者,又明知而不肯舍,故曰法见之难除也。惟有极聪明智慧人,见机早,回头快,脑筋灵,手段辣,其得便宜也亦大。韩信求封假王,汉王反以真王予之,楚汉成败之机,决于一小牺牲,此所谓得于无形而利无尽也。我人不必求未来好处,只把目前的烦恼,一转念而达观之,实断烦恼之妙法。况不花本钱,但一试之何妨。
在社会上,只是人和人的关系往来,所以称人事。人事有往还,报施分厚薄,其施焉薄,其报焉不能厚矣。又如借人元,至多亦还百元加利而已,断无倍之者。且借者还甲,决不误还于乙。至于不求报之布施,其施不重在金钱而重在情义。凡重在情义之人,必受社会所敬喜,人人得而报之,不必定有所受也,则其所得无形之利,无穷尽也,此在一转移间耳。
(卯)事证
此切于实行,谋根本解决烦恼者也。
(一)教育:父母欲真爱子女,使不受各种痛苦烦恼,宜于幼时切施教育。若教以礼让,则冤家敌对日少。切勿姑息一时,因细故而代之争胜,养成骄横之性,则敌少矣。若教以节俭,则日后不致习惯奢侈,苦自断矣。若教以和顺,则性自宽和,肝不受伤,自长寿矣。若教以勤苦,自无暇游戏而学业进矣。此父母之责也。故最可怜之子女,即生于骄惯而无教育之人家,其父母不明因果,贪一时之逸乐而使子女受终身之害也。
(二)功德布施:功德布施,应有多种,在小者为好事,大者名功德,而佛家又以有相者为好事,无相者乃为功德,今略举之。有相功德:一修塔庙。二斋僧众。三修桥路。四施粮食。五施衣物。六布医药。七设工厂。八育婴。九除盗。无相功德:乃立身作范者。一排难解纷。二施法布教。三流传经论言。四办学堂,或劝世小说电影戏剧等(然亦可害世)。五忍辱观空。六慎因。七无畏而负责。八心地光明平直。九无心。人人思做功德而不懂做法,故烦恼终不能免,良可惜也。第一功德事在无相,因有相功德只暂时而非永久,偏于救果而非救因,有限而非无量,形式而非究竟,故功德莫大于救人心,使之觉悟成佛。布施之中,以法施教育为上,无畏施次之,有相更次之。
(三)自修:自修以观空为第一。如布施不望报,不贪名,不骄慢,则无烦恼。但根本在开慧,此学佛所以为究竟也。
结论
人世烦恼,根于人事,然人事不可废,故烦恼无尽,不知烦恼不在人事,乃在人心,染贪嗔等六病为大烦恼,不觉为总烦恼。有粗分,有细分,只要一转即空。从来烦恼每对于未来事较多,人每计较未来。如今有十元可无恐怖,则竭力以谋之。一月有百元可无恐怖,则必达到百元为足,由此推进,恐怖愈多,贪心愈炽。贪求不得,于是乎恼,此一定之理也。不知世上无饿死我之人,只是自己饿死,第一懒,第二靠不住,到无人敢请教你时,只有堕落而死。凡事有定命,无可勉强。而此定命,亦属前因后果,今人首先不信夙世,不明因果,实至愚至笨之人。假如人无夙世,则人生下后,应该一律,何以有贤愚之分。况夙世转生,事证极多,人生之穷达,亦由自己夙世造定前因,故有生于富贵或生于贫贱者,不可强也。多财究何用,留以害子孙添烦恼,甚无谓也。又如年年恐怖年年过,未必恐怖财更多,则也可以悟矣。至称无因果者,则尤可笑。因果称为律,言不可动摇者,否则恶人可以无报,杀人亦可无事,宁有此理。近世疯病聚多,又多自杀者,往往鬼神扰之,并非迷信,确有事实可证者。欧西科学,亦有灵学,不能废也。人何如早自觉悟,多作功德,以广福田,如农夫之留些种子,为来年下种收入,则可长保富贵,永断烦恼矣。此所以不觉悟为烦恼也。
断烦恼之唯一办法在开慧,开慧在得定,得定在学佛,学佛在求法,求法在得当机之师,对师要恭敬,对己宜痛切。世上最短的是寿命,最快的是光阴,最犯不着的是烦恼,最快乐不过的是明心。我今劝人,究为何事?正因自己是个烦恼人,惟因烦恼而感觉回头,所以念及同病,务望读者一问自己:“我有烦恼么?”乘此时机,赶速回头,此便是大丈夫。因大难现在眼前,要消灾免难,第一要忍辱,我生不辰,处此不讲公理之世界,如自身烦恼,或家庭不和,最足以引起外魔,使恶事近身,世界之乱,尽由不平而起,集无量数之小不平,合成一个大战争,痛苦还及自身。你想烦恼还有个了期么?!
(本文连载《觉有情》半月刊第28、29、30、31、33期1940年)
《王骧陆居士全集 我有烦恼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