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王骧陸居士全集 修心中心密證體啓用之過程▪P2

  ..續本文上一頁都由不空,不空由于少慧,少慧由于無定,無定仍由于不空。因空得定,因定生慧,因慧觀空。而空力之不大,由于不痛切,保留一我見,執以爲是。初意自以爲好,不知反誤了自己也。

  二十七、般若之妙,只在一圓字。能“圓”其義,斯圓于心,即圓于事。若有所住,義即不圓。此由于本來尚未透澈,加以各種習氣來會,把持之力弱矣。譬如貪財一事,明知本來不是好事,奈我所恃者,只一理志。而環境諸習氣,如得失心、愛護心、好面子心、爭勝心、比較心、未來恐怖心,此六心,足以資成其貪焰,加以眼前之困苦、壓迫、責備,又足以驅策之,逼之不得不貪。此圓于理而未圓于事者也。所謂人天交戰,此必百戰而可克勝,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後,方具可以交戰之資格,此即啓用。由小戰而大戰,小勝而大勝,而根本破敵,永無後患耳。

  二十八、功夫切切壓製不得,如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疾惡他人之貪嗔者,自己已成立一貪嗔之見,亦屬壓製,如穢器未淨,封固之,終必有再發之一日,非究竟也。

  二十九、用功夫切切躲避不得。如敵來則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對治貪嗔癡,則善惡二見,留影于心。如敵來守城,雖一時敵不得入,敵終未去,乘機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爲妙。兩不留影,心無所染,敵我同化,即入大定也。

  叁十、境來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斷滅,時靜中定也;對境不惑,依然應付,動而不動,此動中定也;至動靜一如,無可無不可時,則大定矣。

  叁十一、練心要練機,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時時起觀,功夫純熟,大機大用起矣。一切煩惱,都由情見。情爲我愛,見爲我執。情見堅固,則成覆障,觀因達果之機即不靈,此機用之所以不起也。且情見一動,第廿七條之六心習氣,頓時引動,非惑而何?

  叁十二,得他心通者,端賴明因達果之機靈速,是以理事圓通,不待思索,曆曆如見,全在定慧雙資功夫純熟,此便是神通,並無何種神妙之可求。

  叁十叁、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說不願說之話,肯接不願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遠矣。

  叁十四、有所失而無悔者,如忽起一惡念、行一惡行,一經覺察,但知改過,能不戚戚後悔者,其入不二矣;倘誤以善行與惡行爲不二者,此屬魔見,又名癡愚,必入阿鼻。

  叁十五、見他人過在,不獨難入不二,亦障自己聖道而起驕慢,修道人所最忌。

  叁十六、機之遲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練一無住功夫。簡言之,破見而已。例如人間何以得解脫?汝即不可被解脫騙住,在解脫上立見解,應作活計,反問如何是縛?此是脫卸法。宗下一切機鋒都是考試法,考試其心能否不上當,不被境奪,能否不立見。察其機之利鈍,即可見其平日之證入與照顧本來之力量矣。

  叁十七、抄宗下老文章者,即是鈍根笨漢,有勝負心、得失心者,已住在公案上,不是真明本來者,所謂野狐禅者是也。

  叁十八、宗下公案不許不答者,一在逼其進步,二恐其落斷滅也。學人自己,總以腳踏實地,而心又空若太虛,方能應機。如對方一開口,即知其見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見,同時引出其病根而救正之,仍歸到本來上,此所謂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

  叁十九、用功痛切時,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時,故曰如喪考妣。蓋痛切之至必失于體節威儀也。人每不諒,謂之驕慢自大,或疑爲狂,此人人必經之過程,難與辯也。然真驕狂者,一遇作家,再考之,即烏有矣。

  四十、用功忽勤忽惰,若進若退,切勿疑忌,此是進功時,萬勿性急而懊喪。

  四十一、喜靜厭亂,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須知靜亂乃我心之分別,于境無關也。

  四十二、修道人自贊毀他,表揚自大,爲最可恥笑之事,慎勿爲識者所譏。

  四十叁、發願勿輕率,以發願易而行願難也,發願要大而堅,自心中摻不得一絲情見。

  四十四、八風不動中,四風易守,四風難防,如何分乎。

  四十五、宗宗有習氣,但無習氣者,亦難以進功,而習氣不除,難了生死。

  四十六、此中無奇特事,只緣少見多怪,忘卻本來耳。

  四十七、用功切勿與人較量短長,應默察而自省之。

  四十八、修法爲一時之權宜,切勿執取于法,貪法等于貪名利。所謂成佛者,成如佛之性空也。心有所執,頓失本來,即離佛境,故宜時時凜覺,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且人之所願執取者,初意無不以爲有益于己,不知翻以自誤,無異以七寶投入糞土,殊不值也。

  四十九、心如外馳,勢不能免,只要能轉可耳。行者往往怕心被境奪,時時督住其心,壓住勿動,自以爲識神不用事矣,即可成爲智矣。不知識不異智,智即是識,無識則智無由建立。今硬分識智爲二,自诩其用功嚴密,真是鈍根笨漢,豈得謂爲明心。

  五十、除習氣亦在因緣,此有遲速之不同,修此法至明心後,經過相當期間,習氣有忽然消除之妙。

  五十一、得他心智者,在觀衆生機純熟,八萬四千心,無不應一一研究過,方可順機而轉。若偏于善,則世上一切光怪陸離之萬惡,無由察知,終無法以度之矣,反受彼所攝,不覺與之同化。且慕善疾惡,均屬煩惱,均不平等,智終無由啓發,充其量,不過然守住本分而已,大機大用不能起也,度生雲何哉。

  五十二、坐滿六印,方可打七( 每日均四印,末座二印) 或修九座( 專修四印) ,至千座,即不再坐。因功夫均在座下用也,多坐恐又執取于法也。

  五十叁、見性後,刻刻顧到本來。密部中一潑字,即表刹那放下歸空之意,此即金剛薩埵法,昔諾那上師曾傳其學人修此。但化法,必用于明心見性之後,否則茫然莫知所措。六祖雲,見性人即輪刀上陣亦可不亂。啪蹋一下,當下即是。其所以修千座者,正要練得此心,能懸崖勒馬,說止即止,說起即起,此于本來中起妙用,而于妙用時不忘本來也。

  五十四、上座修者,止也。止于一,則本來面目顯焉。一止一觀,未離幻法,心空法淨,不著于觀,則究竟矣。

  五十五、上座純乎養定,慧合于定者也;下座純乎練慧,定合于慧者也。以慧力照見一切本空,不被境奪而不惑,即是定,即是慧力之所致,至此定慧亦不分,以定慧無非假名,而戒體戒相戒行戒儀,盡備于斯,故曰妙。此非親證者不知。

  五十六、福慧雙修,非二事也。福慧不可得而分也,能明諸義者爲慧具足,能當之而勿疑者,爲福具足。《金剛經》雲,是福德性,即指此耳。

  五十七、掃蕩習氣,惟賴般若。啓發般若,則賴于定。若以爲有定慧諸法之可取者,又非般若,故曰非法非非法。今尚未臻圓淨之時,切勿骛高遠而早放手也。惟于取法時,勿忘于舍。不取不舍,斯名無住。

  五十八、衆生萬般苦惱,只緣一“亂”字。亂由比量而起,見性人見聞覺知了了,不動念時,心對境是現量,及至動念分別時,動而不動,雖比量而亦現量矣。常能如是者,名打成一片。

  五十九、方便力之大小,隨慧力而轉;慧力之大小,在觀照之圓不圓,圓斯通矣,通斯圓矣。所言通者,心無礙是也;礙者,以心礙心也。心如明遠不惑則通,此名無礙慧,發于大悲心陀羅尼中。陀羅尼者,心之至空至密地也。

  六十、練心之法,只于有礙中忍得過。譬如一切習慣,本無定義,本無不可,苦在自己成爲習慣,自以爲非如此不可,遂不忍與自己逆,此礙之所以立也;倘忍得過,即無礙矣,因本來無礙也。譬如面子事,本屬虛幻不實,充其量,不過失去一虛幻面子耳。且看伊究竟礙不礙,此不過一時之不舒服,到底克勝過去,所得之無礙慧力,豈萬金可賈得哉! 故學佛乃大丈夫事,能忍得,能放得下,不與世俗同流,亦不與世忤,所謂和而不同,即超然入聖矣。又如體面人,不敢與無賴相爭,有所顧忌也,而無賴之所持者,一面子無礙而克勝也,此可思矣。

  六十一、夢中示現之景,可以考察功夫之深淺。凡用功至密切時,心感于夢,夢中能有主張者,即不入叁惡道之證;以入叁惡道者,必心失其主爲因,有隨力而無主力,隨業而高下,入之而不覺,愚癡之可憫;且如夢中有一分力量,必醒時有十分力量者。心之與身,夢時爲半離,死則爲全離;死與夢,無大異也。

  六十二、修此法者,必夙世有參禅因緣,故明宗較易。宗下語錄諸書,皆我心中之注腳,爲一時之借用;及至究竟,一切不有,宗亦空,密亦空,淨亦空,並空亦空矣。縱橫自在,空有齊資,假立諸名曰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六十叁、明心見性及澈透後,居于八地位,名爲無學位。但欲起用,必仍轉到有學。此學乃學世法,一切妙用,不離世故。人情世故,在在留心通達,方起大機用。其妙處全在《論語》一書,學佛者何可廢儒?

  六十四、練心要善用深心,此非深刻精細多心之謂,乃求其義之深入,務臻于圓而已,以般若妙用,在恰到好處,非圓觀深入,不能臻其妙。此惟明心後爲能。善用深心者,以用而不偏不執故圓;不善用者,則務深刻而多疑伺,必至見愈深,疑愈大,而般若之妙用反窒。

  六十五、衆生習氣,何止一種,因現行新習而引起舊習,諸習一齊緣會,由于抵抗力弱,難以化除。若經此六印後,根已拔除,雖一時引起新習,而舊習之力亦弱,自可逐漸消除矣。

  六十六、習氣來時,切勿就習氣上下手,便落對治而成壓製。只要覺照,但覺照亦成爲習氣,故宜直捷放下,頓歸于空,能照顧本來實相,一切虛幻妄習,自銷于無形,是以覺爲方便,寂爲本來,兩皆不住可矣。

  六十七、練心時,不問善念惡念,習氣非習氣,只著意不得,只是化除之。而化除之法:一勿當真;二勿迎勿拒,迎則近于放縱,拒則入于壓製;叁轉入他念,常思事有大于此萬萬者,犯不著用此無謂之心,觀自身尊重如佛,一落即成衆生,一空即成爲佛,出入得失不可…

《王骧陸居士全集 修心中心密證體啓用之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