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此改成什麼是見道?回答的內容也都一樣,就是凡夫戒、守護根門等等,這些也可以是見道。
接著是見道字面的解釋,所謂「見道」,因爲是最初現前的看見(現觀)四谛之道,所以稱爲「見道」。接著是谛現觀字面的解釋,因爲是現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現觀,所以稱爲「谛現觀」。意即在見道之前的加行道或資糧道都還沒有辦法現前去了解四谛,到了見道才是新的現前的了解四谛,所以,現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現觀就稱爲谛現觀,意即在見道之前是沒有這樣的情況。
修道
「隨現觀」,是「修道」的定義。「隨」是指隨後之意,意即在現觀四谛的見道之後,再次現觀的意思。所緣的境一樣是四谛,但是因爲它不是新的,而且是在見道之後,所以稱爲隨現觀。
到此爲止,我們可以總結,法現觀就是資糧道,義現觀就是加行道,谛現觀就是見道,隨現觀就是修道,這四個道各自的定義就如前所講法現觀、義現觀、谛現觀、隨現觀,這四個道都是屬于有學道。
「修道」、「隨現觀」及「修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底下針對「修道」字面的解釋,所謂「修道」,因爲是修習已經現觀之谛的道,「已經現觀之谛」是指在見道已經現觀了,此中「修習」的主詞就是修道,等于「修習」只是再次地去修見道當中已經現觀的谛。因爲是在已經現觀四谛之後,(「已經現觀四谛」是指見道),再次修習之現觀,所以也稱爲「隨現觀」。到此爲止講完了四個有學道,底下要講的是無學道的定義。
無學道
「已斷除煩惱障之智」,是「無學道」的定義,其實也可以稱爲「已無余斷除煩惱障之智」。「無學道」、「已斷除煩惱障之智」及「阿羅漢之智」,這些都是同義詞。不論是聲聞、獨覺、大乘一旦他們證得各自阿羅漢的果位,意即他們的所證已經證得了,也就不需要爲了證得所證再去修各自的道,所以無學的意思即在此。因爲以聲聞的阿羅漢而言,他已經證得聲聞的阿羅漢的果位,所以不需要再爲了證得所證再去修其它的道;獨覺的阿羅漢也是如此;大乘的阿羅漢也是如此。當各自證得自己的阿羅漢的時候,就不需要再爲了證得阿羅漢這個所證再修其它道了,所以是無學。
阿羅漢一詞按藏文來翻譯就是殺賊或殺敵之意,此敵即煩惱敵或煩惱賊,所以當一位補特伽羅成就阿羅漢的時候,意謂著他的心續的煩惱已經斷除了,此時這位補特伽羅就是阿羅漢,心續之道就是無學道。
下文是針對無學道的字面做解釋,因爲是對于各乘之道,不需要再學習之道,因此稱爲「無學道」。以聲聞乘之道來講,當一位聲聞乘的行者證得阿羅漢的時候,等于他已經證得聲聞道的所證,意即他不需要再學聲聞道了;對于獨覺的阿羅漢來講,他已經證得獨覺道的所證,所以他也不需要再學獨覺道了;對于大乘的阿羅漢來講,他已經證得大乘的所證,所以他也不需要再學大乘道了。但是如果以聲聞與獨覺的阿羅漢來講,聲聞阿羅漢雖然不需要再學聲聞道,但是他還是可以再學大乘道;同樣的獨覺阿羅漢雖然不需要再學獨覺道,但是他還是可以再進一步學大乘道,只是針對各自的道他不需要再學了。
接著是「已斷除煩惱障之智」的字面解釋:因爲是已斷除所有煩惱障之智,所以是「已斷除煩惱障之智」。爲什麼是阿羅漢之智呢?因爲是阿羅漢心續中所攝之智。
在資糧道階段被無造作出離心所攝的這些善心,都會轉移或提升到阿羅漢的心續當中,也就是資糧道行者心續當中由無造作出離心所攝持的這些善心,經過提升之後,全部都會存在于無學道阿羅漢的心中,其實內容是一樣,只是它從資糧道的階段提升到阿羅漢。
到此爲止,我們可以看第八頁第二行,現在要正式進入「地道建立」的解說。其中,分二:1. 總說地道建立,這部份科判的內容已經說明完畢了。底下要說明的是2. 別說各乘的地道建立,內容就是在第九頁。總說地道內容只是很粗略的分五道來作說明,現在是要依著聲聞、獨覺、大乘各乘的五道做更詳細的說明。
別說各乘的地道建立,分二:
2-1. 解說小乘的地道建立
2-2. 解說大乘的地道建立(p28)
解說小乘的地道建立,分二:
2-1-1. 定義
2-1-2. 分類
2-1-1. 定義
我們先看小乘地的定義,其實這跟之前單獨講「地」的定義有點類似,請看(第八頁第六行)對于「地」所下的定義就是「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之現觀」,就是「區分爲地、道二者之地」的定義。因爲現在所講的是「小乘地」,所以在「地」的定義當中加入「小乘」變成「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之小乘現觀」,就是「小乘地」的定義。如果把「小乘現觀」改成「大乘現觀」就變成大乘地的定義;如果改成「聲聞現觀」就變成聲聞地的定義;如果改成「獨覺現觀」就變成獨覺地的定義,也就是依(第八頁第六行)「地」的定義去類推。(再回到第九頁倒數第七行)這裏對于「小乘地」所下的定義,其實跟(第八頁第六行)「地」的定義,差別只是在定義的內容或術語當中有沒有加入「小乘」一詞而已。
小乘地的定義:「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之小乘現觀」,這裏其實可以這樣去理解,譬如以聲聞道來講,聲聞五道當中的資糧道,以資糧道作爲所依基礎可以産生加行道,以加行道作爲所依基礎(所依基礎就如大地一樣)可以進一步産生見道的功德,見道是加行道的果。同樣的以見道作爲所依基礎(地)可以産生它的果也就是修道的這些功德。進一步的以修道作爲所依基礎(地)可以進一步産生無學道等等這些功德。因爲我們剛剛是順著聲聞的行者來說明,一旦證得聲聞的無學道之後,進一步的他還可以進入到大乘道,所以我們可以說聲聞的無學道還是可以作爲進入大乘道的所依基礎(地)。大乘的五道從大乘資糧道一直到大乘無學道也就是成佛的時候,以佛的一切相智作爲增上緣,佛可以透過說法去教化有情,可以讓所化機他們的善的莊稼(心續中的善行)能夠不斷的茁壯茂盛,這個所化機心續當中善行的增長,其實它的地(基礎)就是佛的一切相智。以上所講的就是以前前爲因、或所依、或基礎、或地而産生後後的果或功德的情況,此外,「小乘地」、「小乘的現觀」及「小乘智」,這些都是同義詞。
2-1-2. 分類
其中,若詳細區分,有小乘八地(這種分法是把聲聞乘、獨覺乘都包含在其中),後面還會談到聲聞五道及獨覺五道的分法,如果是聲聞五道及獨覺五道的分法就是聲聞道分爲五道,獨覺道分爲五道,等于是把聲聞道與獨覺道分開,但是現在談的小乘八地,是把聲聞、獨覺都包含在內。
小乘八地有:(1)種姓地、(2)第八地、(3)見地、(4)薄地、(5)離貪地、(6)了解已作地、(7)聲聞地、(8)獨覺地等八地。這樣的分法其實不是重要的分法,但是因爲小乘的典籍有提到,而且大乘的《寶性論》、獅子賢的《明義釋》也有這樣的分法,所以這裏就把它列出來,但是這樣的分法並不是很重要的分法。
小乘八地的說法有各式各樣的解釋方式,格西他有看過各種不同的解釋,但是這裏的解釋主要是依據《明義釋》與宗喀巴大師的《金鬘疏》,《明義釋》是二十一部注釋《現觀莊嚴論》當中寫得最好的,所以應該是不會有問題,還有依據宗大師的《金鬘疏》。所以,雖然他有看過各式各樣的解釋,但還是以這二者爲主。第十頁第九行有提到上述內容是《明義釋》及《金鬘疏》的密意,(另外)也有其它各種的解釋。雖然有各式各樣的解釋,但是假設這些解釋有不一致的時候,要做選擇的時候,到底是要選擇藏人的解釋,還是印度大家公認的解釋,當然是要選擇後者,就是印度當中大家公認的,或是大家認許的解釋,而不會選擇藏人或是一般的解釋。
會依宗大師的解釋是因爲宗大師從文殊菩薩得到教授、口訣,但是這裏還是要提到一點,我們所得到的口訣是爲了幫助我們了解經論,假設我們得到的口訣、教授,不但不能幫助我們了解經論,反而會跟經論有相違,這時候我們要選擇的還是經論,而不是這些口訣、教授。
也有某些論典(指藏人的著作)中沒有另外提及「聲聞地」,改以「見白地」並置于小乘八地之首,所以整個順序會變成(1)見白地、(2)種姓地、(3)第八地、(4)見地、(5)薄地、(6)離貪地、(7)了解已作地(8)獨覺地,這是某些西藏論典的講法。
接著,依照小乘八地的說法一一做說明:(1)種姓地,就像「聲聞資糧道」與「聲聞加行道」;在談底下的其它地,先要有一個背景的了解,一般聲聞會分成四向、四住,或四果向、四果住。四果向就是就是初果向、二果向、叁果向、四果向,四住就是第一果住、第二果住、第叁果住、第四果住。而有時候第一會稱爲預流,第二稱爲一來,第叁稱爲不來,第四就是阿羅漢,也可以這樣理解。
(2)第八地,就跟剛所講的四向四住有關系,阿羅漢果住是第一個,阿羅漢果向是第二個,叁果住是第叁,叁果向是第四,第二果住是是第五,第二果向是第六,初果住是第七,初果向是第八,也就是倒過來算,初果向就是預流向它是排第八,也就是從阿羅漢果住算下來它是排第八。其實這樣的命名不是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爲如果這個是第八地,那爲什麼不把初果住命名爲第七地呢?爲什麼只有把初果向命名爲第八地呢?這個命名不是有很深的內涵。其實真正的重點是在四向四住,四向四住的內容是非常廣大,而且不是那麼好了解,但是你一旦了解四向四住的這些內容,其實是很有意思的。
今天小乘八地講不完,我們先看到這裏,內容還很多,我們下次再講。
《地道建立 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