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成为其因」是指前面的凡夫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这四者的因,即成为这四者的因的其它善行也是被归到资粮道。
「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是:听闻所生的智慧,思惟所生的智慧,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这里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也可以是资粮道,其中最后一句「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就是指修所成慧也可以算是资粮道,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得出来资粮道也包含了修所成慧。所以在无着的《阿毗达磨集论》的这段引文就看得出资粮道不是只有闻思这二种所成慧,也有修所成慧。
一位行者有没有入资粮道呢?有赖于他的心续当中有没有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假设一位行者心续当中生起无造作出离心,就进入资粮道;假设一位行者心续当中没有生起无造作出离心就还没有进入资粮道,也就是未入道。无造作出离心就是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心或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想法,以这种心来辅助或是以这种心为动机,就是以无造作的出离心或是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心为动机或是为助伴,可以让这位已入道的行者心中的其它善行,譬如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或是断除十不善的别解脱律仪,或甚至大乘资粮道的行者还有菩萨戒、密咒戒等等。简言之,就是让他内心(意)的其它善行都转为资粮道。
为什么刚刚所提到的这些善行也可以是资粮道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无造作出离心作为助伴而形成的,也就是透过无造作出离心作为助伴或动机可以让行者心续当中的其它善行都转为资粮道。这个情况就如以大乘的行者来讲,入大乘道的行者要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此无造作的菩提心也可以让大乘行者,他所有身语意的善行都转为成佛的因,所以一位大乘行者身语意的善行会转为成佛的因,其实都是由菩提心,也就是由「为利众生愿成佛」这种无造作的菩提心作为助伴、动机而转成的。
修的类别
心续当中要生起道,其实要透过修。修在广论当中有提到二种,即观察修(或分析修)及安住修,其实还有一种藏文称为「虾共」(中文译词待下文解释意思后再翻译)。其中的观察修相当于思所成慧,在思惟的阶段也就是观察修,譬如观察或思惟补特伽罗到底是不是谛实成立,会透过很多的因,譬如缘起的正因,透过许多的圣教不断的去思惟,这都是属于观察修的阶段,也就是思所成慧是在观察修的阶段。又譬如《广论道次第》里暇满人身难得的阶段,会透过因、譬喻去思惟它的难得。义大的部份透过各种理由去思惟义大,透过各种理由去思惟易坏等等,透过理由去思惟这些内容,这些都是属于观察修或是分析修。
安住修的阶段其实心要缘的境就是先前观察修所观察的境,也就是这个境并没有改换,并没有转移到其他的所缘境上,就是照着原来观察修或分析修所思惟观察的境,一样的再把它延续下来,然后心安住在这个境上,心一境性的去修。譬如先前思惟的境是无我、空性、无常,同样的在安住修的阶段也一样以这些无我、空性、无常的对境,心一境性安住在同样的所缘上去修。要成就止的正行,这个正行就是有别于之前的加行与后面的结行,也就是中间的这一段正行,要成就止的正行,完全是透过安住修成就。如果要以无我、空性、无常作为安住修的所缘境,在此之前一定要先做观察修,也就是要先对于无我、空性、无常透过思惟观察得到确定之后,才有进一步去做安住修的可能,不然不可能有安住修。观察修的阶段其实就是思所成的阶段,在此之前一定要有闻所成,因为没有闻所成就没有思所成。
刚刚讲的是比较隐蔽的境,在安住修之前一定要思惟也就是要有观察修。但是如果对于比较粗的对境,譬如佛像或瓶柱这些现行境(眼睛可以看到的对境),只需要有闻所成就够了,不需要思所成,直接就可以跳到安住修。对于比较粗的对境,譬如佛像或瓶柱,这些在修安住修之前不需要思所成,但是需要闻所成。需要闻所成的目的何在呢?主要是要去听闻或跟随一位老师时,假设心离开所缘境,譬如产生掉举或心对于所缘境不明了产生沉没的时候要怎么去对治?对治的方法为何?这个需要去做听闻,所以需要闻所成慧的目的在此。但是这些境因为眼睛就可以看得到(是很粗的境),所以不需要思所成,但是要有闻所成,也就是要了解怎么对治掉举与昏沉的方法。所以透过闻所成直接就可以去缘这些比较粗的境作安住修。
刚刚提到观察修及安住修,还有第三种修藏文是「虾共」,就是有一点显现、呈现的修法,这种主要是在密续的自身本尊当中的一种观修。这种观修跟前面二种不太一样,不像观察修需要透过很多理由去思惟、观察,也不像安住修只定在一个所缘上,所以跟前面这二种不太一样,譬如在自身本尊的阶段里,首先会依着自身本尊的仪轨会先化空,化空之后会产生四大,然后就形成护轮,(底下有一个词廖老师不是很清楚,可能还要再确认)形成护轮之后,形成无量宫(越量宫),在此宫中现起本尊,对于本尊作供养、念咒,收摄、放光等等。在这个过程,依照仪轨或顺着仪轨所做的过程,没有太多时间去思惟原因,而且所缘一直在转换,所以这种显现修跟前面的观察修、安住修不太一样,它是顺着仪轨的进行不断的去转换所缘,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做理由的观察、思惟。
显现修或暂译浏览修,刚开始一定要听教授,就是关于仪轨修行的教授,之前还要看书,而且刚开始还要慢慢的,照着仪轨一个所缘、一个所缘慢慢的转换,等到熟悉之后才有办法把这些所缘很快的在心中呈现出来或在心中浏览,显现修或浏览修比较属于密咒里自身本尊的修法。刚刚提到的只是一般的情况,因为这里是总的说明资粮道,比较细分的将来在个别的如声闻资粮道、独觉资粮道、大乘资粮道会更详细的说明。
加行道
底下要谈的是加行道的定义,「义现观」,是「加行道」的定义。这里的「义」跟前面资粮道的定义「法」是相对的,资粮道的定义是法现观,其中的「法」是指「经典」也就是一般所说「能诠」的经典。现在讲加行道的定义「义现观」的「义」就是指经典所要表达的内涵,所以「义」其实就是「所诠」(经典的「所诠」义)。因为在资粮道以闻思为主,而且闻思的内容主要是经典或法。到了加行道是以修为主,主要是修经典的意义或所诠,譬如无我义、空性义等等,这些是加行道阶段主修的内容。
「加行道」、「顺抉择分」、「义现观」及「加行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这四个同义词当中,前二个在经论里比较常见,后二者比较少见。其实前面资粮道的同义词也是一样,譬如(第八页)资粮道、顺解脱分、法现观、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四个同义词也是前二者(资粮道、顺解脱分)在一般经论中比较常见。
下文是针对加行道这个术语做字面的说明:所谓「加行道」,是因为对于现观四谛而作加行之阶段的道,所以如此称呼。「现观四谛」其实是指见道,意即加行道是现观四谛的见道之前的一个阶段,所以「加行」等于是还在努力要达到现观四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道就称为加行道。我们现在谈的是整体的五道,并没有细分声闻乘的五道、独觉乘的五道或大乘五道,所以这里以现观四谛为主来说明。当讲到大乘加行道的时候,四谛就可以再加上空性,但是因为这里是总的来讲,(四谛)对于声闻乘、独觉乘来讲是主要的,所以就没有特别谈到空性。因此,如果是就大乘道来讲,还可以结合空性。四谛是共的,就是不论声闻乘加行道或独觉、大乘都是以四谛作为共的现观的对象,所以这里是以四谛为主来说明。
接着是义现观这个术语字面的解释:因为是对于经典的意义(所诠)--粗细品的无我--产生修所成之体验的阶段的现观,因此称为「义现观」。不论是对于经典所说的意义,如粗细品的无我或空性产生修所成之体验的阶段的现观,或是对于加行道字面的解释即对于现观四谛,或对于见道而作加行阶段的道,其实只是描述不一样或用词不同,但是要表达的内涵是一样的。
底下的内容跟资粮道的情况刚好反过来,资粮道阶段是以闻、思所成为主,但并不是没有修所成。加行道的阶段刚好反过来,在加行道阶段,虽以修所成为主,但并不是没有听闻与思惟,意即闻所成、思所成还是有的,只是它不是以闻、思所成为主。此外,在加行道阶段,虽以修所成为主,但并不是没有听闻(闻所成)与思惟(思所成),它的根据也是无着的《阿毗达磨集论》:「《经》云:『资粮道当中有闻、思、修三者』而就像资粮道一样,加行道也是如此(亦即也有闻、思、修三者)。」这里我们可以看第八页(倒数第九行)的内容,什么是资粮道?我们可以把它改成「什么是加行道?」后面的回答也一样适用在加行道,如答:凡夫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再者,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也就是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是资粮道也可以是加行道。
见道
接着说明见道的定义:「谛现观」,是「见道」的定义。这里的「谛」可以包含四谛或无我等等这些内容。就如加行道字面的解释是:对于现观四谛而作加行之阶段的道,现在对于现观四谛努力去加行,一旦有办法现观四谛的时候就从加行道进入见道,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谛现观,谛现观其实就是有办法现观四谛的道。同样的,见道也有一些同义词,除了「见道」本身之外、「谛现观」、「见道者心续之智」,这些都是同义词。
同样的见道其实也可以代换到第八页的什么是资粮道?…
《地道建立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