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成爲其因的其他善行、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成爲其因」是指前面的凡夫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于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于瑜伽這四者的因,即成爲這四者的因的其它善行也是被歸到資糧道。
「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是:聽聞所生的智慧,思惟所生的智慧,修習所生的智慧(也可以),這裏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也可以是資糧道,其中最後一句「修習所生的智慧也可以」就是指修所成慧也可以算是資糧道,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得出來資糧道也包含了修所成慧。所以在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的這段引文就看得出資糧道不是只有聞思這二種所成慧,也有修所成慧。
一位行者有沒有入資糧道呢?有賴于他的心續當中有沒有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假設一位行者心續當中生起無造作出離心,就進入資糧道;假設一位行者心續當中沒有生起無造作出離心就還沒有進入資糧道,也就是未入道。無造作出離心就是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心或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以這種心來輔助或是以這種心爲動機,就是以無造作的出離心或是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心爲動機或是爲助伴,可以讓這位已入道的行者心中的其它善行,譬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或是斷除十不善的別解脫律儀,或甚至大乘資糧道的行者還有菩薩戒、密咒戒等等。簡言之,就是讓他內心(意)的其它善行都轉爲資糧道。
爲什麼剛剛所提到的這些善行也可以是資糧道的原因,就是因爲有無造作出離心作爲助伴而形成的,也就是透過無造作出離心作爲助伴或動機可以讓行者心續當中的其它善行都轉爲資糧道。這個情況就如以大乘的行者來講,入大乘道的行者要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此無造作的菩提心也可以讓大乘行者,他所有身語意的善行都轉爲成佛的因,所以一位大乘行者身語意的善行會轉爲成佛的因,其實都是由菩提心,也就是由「爲利衆生願成佛」這種無造作的菩提心作爲助伴、動機而轉成的。
修的類別
心續當中要生起道,其實要透過修。修在廣論當中有提到二種,即觀察修(或分析修)及安住修,其實還有一種藏文稱爲「蝦共」(中文譯詞待下文解釋意思後再翻譯)。其中的觀察修相當于思所成慧,在思惟的階段也就是觀察修,譬如觀察或思惟補特伽羅到底是不是谛實成立,會透過很多的因,譬如緣起的正因,透過許多的聖教不斷的去思惟,這都是屬于觀察修的階段,也就是思所成慧是在觀察修的階段。又譬如《廣論道次第》裏暇滿人身難得的階段,會透過因、譬喻去思惟它的難得。義大的部份透過各種理由去思惟義大,透過各種理由去思惟易壞等等,透過理由去思惟這些內容,這些都是屬于觀察修或是分析修。
安住修的階段其實心要緣的境就是先前觀察修所觀察的境,也就是這個境並沒有改換,並沒有轉移到其他的所緣境上,就是照著原來觀察修或分析修所思惟觀察的境,一樣的再把它延續下來,然後心安住在這個境上,心一境性的去修。譬如先前思惟的境是無我、空性、無常,同樣的在安住修的階段也一樣以這些無我、空性、無常的對境,心一境性安住在同樣的所緣上去修。要成就止的正行,這個正行就是有別于之前的加行與後面的結行,也就是中間的這一段正行,要成就止的正行,完全是透過安住修成就。如果要以無我、空性、無常作爲安住修的所緣境,在此之前一定要先做觀察修,也就是要先對于無我、空性、無常透過思惟觀察得到確定之後,才有進一步去做安住修的可能,不然不可能有安住修。觀察修的階段其實就是思所成的階段,在此之前一定要有聞所成,因爲沒有聞所成就沒有思所成。
剛剛講的是比較隱蔽的境,在安住修之前一定要思惟也就是要有觀察修。但是如果對于比較粗的對境,譬如佛像或瓶柱這些現行境(眼睛可以看到的對境),只需要有聞所成就夠了,不需要思所成,直接就可以跳到安住修。對于比較粗的對境,譬如佛像或瓶柱,這些在修安住修之前不需要思所成,但是需要聞所成。需要聞所成的目的何在呢?主要是要去聽聞或跟隨一位老師時,假設心離開所緣境,譬如産生掉舉或心對于所緣境不明了産生沈沒的時候要怎麼去對治?對治的方法爲何?這個需要去做聽聞,所以需要聞所成慧的目的在此。但是這些境因爲眼睛就可以看得到(是很粗的境),所以不需要思所成,但是要有聞所成,也就是要了解怎麼對治掉舉與昏沈的方法。所以透過聞所成直接就可以去緣這些比較粗的境作安住修。
剛剛提到觀察修及安住修,還有第叁種修藏文是「蝦共」,就是有一點顯現、呈現的修法,這種主要是在密續的自身本尊當中的一種觀修。這種觀修跟前面二種不太一樣,不像觀察修需要透過很多理由去思惟、觀察,也不像安住修只定在一個所緣上,所以跟前面這二種不太一樣,譬如在自身本尊的階段裏,首先會依著自身本尊的儀軌會先化空,化空之後會産生四大,然後就形成護輪,(底下有一個詞廖老師不是很清楚,可能還要再確認)形成護輪之後,形成無量宮(越量宮),在此宮中現起本尊,對于本尊作供養、念咒,收攝、放光等等。在這個過程,依照儀軌或順著儀軌所做的過程,沒有太多時間去思惟原因,而且所緣一直在轉換,所以這種顯現修跟前面的觀察修、安住修不太一樣,它是順著儀軌的進行不斷的去轉換所緣,也沒有太多時間去做理由的觀察、思惟。
顯現修或暫譯浏覽修,剛開始一定要聽教授,就是關于儀軌修行的教授,之前還要看書,而且剛開始還要慢慢的,照著儀軌一個所緣、一個所緣慢慢的轉換,等到熟悉之後才有辦法把這些所緣很快的在心中呈現出來或在心中浏覽,顯現修或浏覽修比較屬于密咒裏自身本尊的修法。剛剛提到的只是一般的情況,因爲這裏是總的說明資糧道,比較細分的將來在個別的如聲聞資糧道、獨覺資糧道、大乘資糧道會更詳細的說明。
加行道
底下要談的是加行道的定義,「義現觀」,是「加行道」的定義。這裏的「義」跟前面資糧道的定義「法」是相對的,資糧道的定義是法現觀,其中的「法」是指「經典」也就是一般所說「能诠」的經典。現在講加行道的定義「義現觀」的「義」就是指經典所要表達的內涵,所以「義」其實就是「所诠」(經典的「所诠」義)。因爲在資糧道以聞思爲主,而且聞思的內容主要是經典或法。到了加行道是以修爲主,主要是修經典的意義或所诠,譬如無我義、空性義等等,這些是加行道階段主修的內容。
「加行道」、「順抉擇分」、「義現觀」及「加行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這四個同義詞當中,前二個在經論裏比較常見,後二者比較少見。其實前面資糧道的同義詞也是一樣,譬如(第八頁)資糧道、順解脫分、法現觀、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四個同義詞也是前二者(資糧道、順解脫分)在一般經論中比較常見。
下文是針對加行道這個術語做字面的說明:所謂「加行道」,是因爲對于現觀四谛而作加行之階段的道,所以如此稱呼。「現觀四谛」其實是指見道,意即加行道是現觀四谛的見道之前的一個階段,所以「加行」等于是還在努力要達到現觀四谛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的道就稱爲加行道。我們現在談的是整體的五道,並沒有細分聲聞乘的五道、獨覺乘的五道或大乘五道,所以這裏以現觀四谛爲主來說明。當講到大乘加行道的時候,四谛就可以再加上空性,但是因爲這裏是總的來講,(四谛)對于聲聞乘、獨覺乘來講是主要的,所以就沒有特別談到空性。因此,如果是就大乘道來講,還可以結合空性。四谛是共的,就是不論聲聞乘加行道或獨覺、大乘都是以四谛作爲共的現觀的對象,所以這裏是以四谛爲主來說明。
接著是義現觀這個術語字面的解釋:因爲是對于經典的意義(所诠)--粗細品的無我--産生修所成之體驗的階段的現觀,因此稱爲「義現觀」。不論是對于經典所說的意義,如粗細品的無我或空性産生修所成之體驗的階段的現觀,或是對于加行道字面的解釋即對于現觀四谛,或對于見道而作加行階段的道,其實只是描述不一樣或用詞不同,但是要表達的內涵是一樣的。
底下的內容跟資糧道的情況剛好反過來,資糧道階段是以聞、思所成爲主,但並不是沒有修所成。加行道的階段剛好反過來,在加行道階段,雖以修所成爲主,但並不是沒有聽聞與思惟,意即聞所成、思所成還是有的,只是它不是以聞、思所成爲主。此外,在加行道階段,雖以修所成爲主,但並不是沒有聽聞(聞所成)與思惟(思所成),它的根據也是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經》雲:『資糧道當中有聞、思、修叁者』而就像資糧道一樣,加行道也是如此(亦即也有聞、思、修叁者)。」這裏我們可以看第八頁(倒數第九行)的內容,什麼是資糧道?我們可以把它改成「什麼是加行道?」後面的回答也一樣適用在加行道,如答:凡夫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于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于瑜伽;再者,還有成爲其因的其他善行、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也就是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是資糧道也可以是加行道。
見道
接著說明見道的定義:「谛現觀」,是「見道」的定義。這裏的「谛」可以包含四谛或無我等等這些內容。就如加行道字面的解釋是:對于現觀四谛而作加行之階段的道,現在對于現觀四谛努力去加行,一旦有辦法現觀四谛的時候就從加行道進入見道,也就是這裏所說的谛現觀,谛現觀其實就是有辦法現觀四谛的道。同樣的,見道也有一些同義詞,除了「見道」本身之外、「谛現觀」、「見道者心續之智」,這些都是同義詞。
同樣的見道其實也可以代換到第八頁的什麼是資糧道?…
《地道建立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