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建立 05】
讲授:却佩格西翻译:廖本圣老师2010-03-14
1-2. 地道的分类
今天看中文版第八页1-2. 分类,之前已经说明过地道建立中地、道的定义。接着我们要看地道的分类,首先,要看的是第一种分类,从所依的补特伽罗的优与劣来区分地道,如果所依的补特伽罗是优(殊胜)的,这个道就称为大乘道;如果所依的补特伽罗是劣的,这个道就称为小乘道。也就是这个补特伽罗(即所依)如果是属于大乘行者,他心续当中的道就是大乘道;如果补特伽罗或是所依本身是小乘行者,他心续当中的道就称为小乘道。
以下,另外一种分类是从道的本质的高下来区分,可以分成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五者。这五道的分法如果以声闻道来区分有这五个分类,独觉道也有这五个分类,大乘道也有这五个分类,所以,三乘道合起来有十五道。不论是声闻道分出来的五道、独觉道分出来的五道或者大乘道分出来的五道,其中每一乘道的前二道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属于凡夫的补特伽罗所拥有的,也就是如果具有资粮道的补特伽罗他是凡夫,同样的具有加行道的补特伽罗也是归到凡夫。但是,如果是具有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三道的补特伽罗就被归到圣者。圣者当中前二道即具有见道、修道的补特伽罗还不能成为阿罗汉,唯有具有无学道的补特伽罗才会被称为阿罗汉,而且不分声闻道、独觉道或大乘道,也就是具有声闻无学道的补特伽罗会被称为阿罗汉,具有独觉道的无学道的补特伽罗也被称为阿罗汉,具有大乘道的无学道的补特伽罗也会被称为阿罗汉,等于具有这三乘道的最后一个无学道的补特伽罗都被称为阿罗汉。
资粮道
接着,我们看三乘十五道各自的定义。首先,资粮道的定义;「法现观」,是「资粮道」的定义。法现观的「法」是指佛所说的经典,也就是当一个行者进入资粮道之后,开始对于佛的经典去听闻而所得的现观,这个道就是所谓的资粮道。下文是跟资粮道同义词的一些术语,1「资粮道」、2「顺解脱分」、3「法现观」及4「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一样的,这些都可以结合声闻、独觉、大乘,也就是声闻的资粮道、声闻的顺解脱分、声闻的法现观、声闻的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都是同义词。如果结合独觉也是一样,独觉的资粮道、独觉的顺解脱分、独觉的法现观、独觉的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四个也是同义词。结合大乘也一样,大乘的资粮道、大乘的顺解脱分、大乘的法现观、大乘的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四个也是同义词。
了解这些表面看起来不同的术语,有它的必要性。因为有些典籍会用「顺解脱分」这个术语,有些会用「法现观」,有些会用「资粮道者心续之智」。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不同术语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同义词。
前面谈的是定义与同义词,接着要谈字面的解释:此外,所谓「资粮道」,是因为它是为了证得解脱及一切相智而累积资粮之道的开端(亦即目标是为了解脱与证得一切相智而开始累积资粮,即包含福德与智慧二资粮这种道的一个开头或最初的一个起点),所以称为「资粮道」。这是对于资粮到这个词字面的解释,如果有人问为什么称为法现观呢?为什么资粮道的定义要下成法现观呢?「法现观」的字面解释是:因为是开始听闻、思惟经典之法的阶段的现观。「开始」是指从入道开始,不是指未入道的情况,虽然在未入资粮道以前的阶段也有听闻、思惟经典,但是那时候的听闻、思惟经典并不称为法现观,要从入了资粮道之后,开始听闻、思惟经典的现观才会被称为法现观。所以这里「因为是开始」可以改成「因为是入道之后开始」或是「入道之后最初」,听闻、思惟经典之法的阶段的现观,所以也称为「法现观」(「法」就是指经典)。
在资粮道阶段,是以听闻、思惟能诠的经典为主,但并不是意味着资粮道的阶段没有「修所成」,「修所成」主要是指修所成慧,整段的意思是资粮道的行者主要是透过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去思惟经典所开示的无我或业果等等的内容,是以这二者为主,但并不是说资粮道的行者就没有修所成慧,还是有的,只是并不是以修所成慧为主,而是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这二者为主。什么时候才会以修所成慧为主呢?要到加行道的阶段,才是以修所成慧为主。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差别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三者的差别:闻所成慧是指依止一位善知识,去听闻、抉择无我、空性的经典。如果善知识能无倒的为听闻者宣说,听闻者也对于善知识无倒解释的无我义、空性义生起信解,此时这位听闻者心中所得到的空性义或无我义的见解就是闻所成慧。但是这时候他并没有完全的了解空性义或无我义,只是他对于空性义或无我义有信解或者说有胜解,种心还没有了解空性义与无我义,只能算是符合事实的一种心。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听闻善知识宣说「一切法无实有或谛实不成立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实相。」听到这段话之后,他就这样相信了,这时候所产生的慧就称为闻所成慧。所以,对于空性义、无我义信解的一种心,我们称为闻所成慧,这时候的闻所成慧还不成为量,意即他还没有真正了解到一切法无实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实相,但是它是符合事实,所以我们说此时闻所成慧的心是属于伺察意的状态(心类学七项分类其中之ㄧ)。
假设这个人以闻所成慧,或是对于一切法无实有就是空性义的信解或相信,以此作为基础,再进一步透过圣教、正理,一再的去思惟一切法无实有这一点,最终,假设他能以正因去成立一切法无实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实相,对于这一点也能够有所了解,他的了解就进入思所成慧。
当这位行者透过教理去了解到空性义、无我义这个对境之后,假设他再以此(空性义、无我义)作为所缘,进一步把心缘于此所缘去串习,这时候即称为修。修的阶段一开始就不再作思惟,因为思惟在思所成慧的阶段已经做过了,而且思所成慧的阶段已经了解到空性义、无我义这个对境了。所以在修的阶段他只是缘着思所成慧所了解的无我义、空性义这个境而已,也就是透过心一境性缘着空性义、无我义这个境,一旦成就止,这位行者他已经成就修所成慧,也就是在生起止的同时。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其实它们的对境都是同一个,就是闻所成慧所听闻的意义或对境,也就思所成慧所要去思惟观察的意义或对境;思所成慧慧所了解的意义对境,也就是修所成慧的阶段所要缘的意义与对境,这些是同一个。所以我们可以说闻所成慧可以对于思所成慧能够有帮助,思所成慧对于后面的修所成慧有所帮助,而且这三者是完全不会分离。就是前前对于后后有所帮助。假设,反过来闻的时候是听闻一种意义或某一个境,思惟的时候又思另外一种意义或另外一种对境,后面的思所成、修所成就很难有所成就。
资粮道的行者是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为主,但是并不是没有修所成慧,这是有根据的,下文就引无着的《阿毗达磨集论》来说明资粮道还是有修所成慧,并不是没有,只是它并不是以修所成慧为主。
其实要有修所成,并不一定要到资粮道,即使未入道者或外道都有具定义的止、观。而且甚至可以说只要是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一定有修成。但这是针对一般的修所成来讲,假设要有缘无我义、空性义的修所成,那不要说未入道的没有,连资粮道的行者也还没有到这个程度,缘无我义或空性义的修所成(慧)要到加行道的行者才会有。所以,如果只是讲一般的修所成,未入道者有,外道者也有,因为外道者有具定义的止观,甚至色界、无色界的有情都有修所成。所以一般的修所成范围比较广,但是缘空性义或无我义就要到加行道以上才会有。
引无着的《阿毗达磨集论》说明资粮道的行者,还是有修所成。首先就提问什么是资粮道,因为《阿毗达磨集论》说过:「什么是『资粮道』?答:凡夫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再者,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此「凡夫」是指资粮道的行者,因为资粮道的行者还是属于凡夫,「戒」就是指资粮道行者心续中不论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咒戒这些都可以称为资粮道,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守护根门」的「根」有二种理解:一类的理解是指前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守护」的意思是说不让这五根,譬如朝向会起贪、起瞋、产生我慢、忌妒等等,会产生这些烦恼的对象,也就是不要看这些对象,不要听这些对象等等,而朝向于善行方面,这是一种理解。例如不要让我们的眼根去看会产生贪着、瞋恚的对境。或者守护我们的耳根,不要让我们的耳根去听会产生我慢、忌妒的这些对境等等,守护好之后,让五根能够去朝向善,这是第一种理解。第二种理解这个「根门」的「根」主要是指身语意这三者,也就是让我们的身语意不要造作恶不善法,能够去行善法。简单来讲,守护根门就是断除不善而行于善,不论从哪一种理解守护根门,目的都是在这里。
第三个「饮食知量」就是饮食不要吃得太少,因为吃得太少没有办法维持生命的存活,就没办法去修行。如果吃得太多就会起贪着,而且对于修行也不好。这是第三个饮食知量,这些也算资粮道。
「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此中的「瑜伽」就是修行,意即只有在中夜(晚上中间的那一段)去睡眠,其它在中夜之前的初夜,及中夜之后的后夜就不睡眠而修行。到这里都还没有提到资粮道有修所成慧,下文才会提到。
再者…
《地道建立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