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道建立 5

  【地道建立 05】

  

講授:卻佩格西翻譯:廖本聖老師2010-03-14

  1-2. 地道的分類

  今天看中文版第八頁1-2. 分類,之前已經說明過地道建立中地、道的定義。接著我們要看地道的分類,首先,要看的是第一種分類,從所依的補特伽羅的優與劣來區分地道,如果所依的補特伽羅是優(殊勝)的,這個道就稱爲大乘道;如果所依的補特伽羅是劣的,這個道就稱爲小乘道。也就是這個補特伽羅(即所依)如果是屬于大乘行者,他心續當中的道就是大乘道;如果補特伽羅或是所依本身是小乘行者,他心續當中的道就稱爲小乘道。

  以下,另外一種分類是從道的本質的高下來區分,可以分成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五者。這五道的分法如果以聲聞道來區分有這五個分類,獨覺道也有這五個分類,大乘道也有這五個分類,所以,叁乘道合起來有十五道。不論是聲聞道分出來的五道、獨覺道分出來的五道或者大乘道分出來的五道,其中每一乘道的前二道資糧道與加行道是屬于凡夫的補特伽羅所擁有的,也就是如果具有資糧道的補特伽羅他是凡夫,同樣的具有加行道的補特伽羅也是歸到凡夫。但是,如果是具有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叁道的補特伽羅就被歸到聖者。聖者當中前二道即具有見道、修道的補特伽羅還不能成爲阿羅漢,唯有具有無學道的補特伽羅才會被稱爲阿羅漢,而且不分聲聞道、獨覺道或大乘道,也就是具有聲聞無學道的補特伽羅會被稱爲阿羅漢,具有獨覺道的無學道的補特伽羅也被稱爲阿羅漢,具有大乘道的無學道的補特伽羅也會被稱爲阿羅漢,等于具有這叁乘道的最後一個無學道的補特伽羅都被稱爲阿羅漢。

  資糧道

  接著,我們看叁乘十五道各自的定義。首先,資糧道的定義;「法現觀」,是「資糧道」的定義。法現觀的「法」是指佛所說的經典,也就是當一個行者進入資糧道之後,開始對于佛的經典去聽聞而所得的現觀,這個道就是所謂的資糧道。下文是跟資糧道同義詞的一些術語,1「資糧道」、2「順解脫分」、3「法現觀」及4「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一樣的,這些都可以結合聲聞、獨覺、大乘,也就是聲聞的資糧道、聲聞的順解脫分、聲聞的法現觀、聲聞的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都是同義詞。如果結合獨覺也是一樣,獨覺的資糧道、獨覺的順解脫分、獨覺的法現觀、獨覺的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四個也是同義詞。結合大乘也一樣,大乘的資糧道、大乘的順解脫分、大乘的法現觀、大乘的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四個也是同義詞。

  了解這些表面看起來不同的術語,有它的必要性。因爲有些典籍會用「順解脫分」這個術語,有些會用「法現觀」,有些會用「資糧道者心續之智」。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不同術語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知道這些都是同義詞。

  前面談的是定義與同義詞,接著要談字面的解釋:此外,所謂「資糧道」,是因爲它是爲了證得解脫及一切相智而累積資糧之道的開端(亦即目標是爲了解脫與證得一切相智而開始累積資糧,即包含福德與智慧二資糧這種道的一個開頭或最初的一個起點),所以稱爲「資糧道」。這是對于資糧到這個詞字面的解釋,如果有人問爲什麼稱爲法現觀呢?爲什麼資糧道的定義要下成法現觀呢?「法現觀」的字面解釋是:因爲是開始聽聞、思惟經典之法的階段的現觀「開始」是指從入道開始,不是指未入道的情況,雖然在未入資糧道以前的階段也有聽聞、思惟經典,但是那時候的聽聞、思惟經典並不稱爲法現觀,要從入了資糧道之後,開始聽聞、思惟經典的現觀才會被稱爲法現觀。所以這裏「因爲是開始」可以改成「因爲是入道之後開始」或是「入道之後最初」,聽聞、思惟經典之法的階段的現觀,所以也稱爲「法現觀」(「法」就是指經典)

  在資糧道階段,是以聽聞、思惟能诠的經典爲主,但並不是意味著資糧道的階段沒有「修所成」,「修所成」主要是指修所成慧,整段的意思是資糧道的行者主要是透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去思惟經典所開示的無我或業果等等的內容,是以這二者爲主,但並不是說資糧道的行者就沒有修所成慧,還是有的,只是並不是以修所成慧爲主,而是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二者爲主。什麼時候才會以修所成慧爲主呢?要到加行道的階段,才是以修所成慧爲主。

  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與修所成慧之差別

  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與修所成慧叁者的差別:聞所成慧是指依止一位善知識,去聽聞、抉擇無我、空性的經典。如果善知識能無倒的爲聽聞者宣說,聽聞者也對于善知識無倒解釋的無我義、空性義生起信解,此時這位聽聞者心中所得到的空性義或無我義的見解就是聞所成慧。但是這時候他並沒有完全的了解空性義或無我義,只是他對于空性義或無我義有信解或者說有勝解,種心還沒有了解空性義與無我義,只能算是符合事實的一種心。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聽聞善知識宣說「一切法無實有或谛實不成立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實相。」聽到這段話之後,他就這樣相信了,這時候所産生的慧就稱爲聞所成慧。所以,對于空性義、無我義信解的一種心,我們稱爲聞所成慧,這時候的聞所成慧還不成爲量,意即他還沒有真正了解到一切法無實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實相,但是它是符合事實,所以我們說此時聞所成慧的心是屬于伺察意的狀態(心類學七項分類其中之ㄧ)。

  假設這個人以聞所成慧,或是對于一切法無實有就是空性義的信解或相信,以此作爲基礎,再進一步透過聖教、正理,一再的去思惟一切法無實有這一點,最終,假設他能以正因去成立一切法無實有就是空性、就是究竟實相,對于這一點也能夠有所了解,他的了解就進入思所成慧。

  當這位行者透過教理去了解到空性義、無我義這個對境之後,假設他再以此(空性義、無我義)作爲所緣,進一步把心緣于此所緣去串習,這時候即稱爲修。修的階段一開始就不再作思惟,因爲思惟在思所成慧的階段已經做過了,而且思所成慧的階段已經了解到空性義、無我義這個對境了。所以在修的階段他只是緣著思所成慧所了解的無我義、空性義這個境而已,也就是透過心一境性緣著空性義、無我義這個境,一旦成就止,這位行者他已經成就修所成慧,也就是在生起止的同時。

  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其實它們的對境都是同一個,就是聞所成慧所聽聞的意義或對境,也就思所成慧所要去思惟觀察的意義或對境;思所成慧慧所了解的意義對境,也就是修所成慧的階段所要緣的意義與對境,這些是同一個。所以我們可以說聞所成慧可以對于思所成慧能夠有幫助,思所成慧對于後面的修所成慧有所幫助,而且這叁者是完全不會分離。就是前前對于後後有所幫助。假設,反過來聞的時候是聽聞一種意義或某一個境,思惟的時候又思另外一種意義或另外一種對境,後面的思所成、修所成就很難有所成就。

  資糧道的行者是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爲主,但是並不是沒有修所成慧,這是有根據的,下文就引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來說明資糧道還是有修所成慧,並不是沒有,只是它並不是以修所成慧爲主。

  其實要有修所成,並不一定要到資糧道,即使未入道者或外道都有具定義的止、觀。而且甚至可以說只要是色界、無色界的有情,一定有修成。但這是針對一般的修所成來講,假設要有緣無我義、空性義的修所成,那不要說未入道的沒有,連資糧道的行者也還沒有到這個程度,緣無我義或空性義的修所成(慧)要到加行道的行者才會有。所以,如果只是講一般的修所成,未入道者有,外道者也有,因爲外道者有具定義的止觀,甚至色界、無色界的有情都有修所成。所以一般的修所成範圍比較廣,但是緣空性義或無我義就要到加行道以上才會有。

  引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說明資糧道的行者,還是有修所成。首先就提問什麼是資糧道,因爲阿毗達磨集論說過:「什麼是『資糧道』?答:凡夫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于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于瑜伽;再者,還有成爲其因的其他善行、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此「凡夫」是指資糧道的行者,因爲資糧道的行者還是屬于凡夫,「戒」就是指資糧道行者心續中不論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咒戒這些都可以稱爲資糧道,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守護根門」的有二種理解一類的理解是指前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守護」的意思是說不讓這五根,譬如朝向會起貪、起瞋、産生我慢、忌妒等等,會産生這些煩惱的對象,也就是不要看這些對象,不要聽這些對象等等,而朝向于善行方面,這是一種理解。例如不要讓我們的眼根去看會産生貪著、瞋恚的對境。或者守護我們的耳根,不要讓我們的耳根去聽會産生我慢、忌妒的這些對境等等,守護好之後,讓五根能夠去朝向善,這是第一種理解。第二種理解這個「根門」的主要是指身語意這叁者,也就是讓我們的身語意不要造作惡不善法,能夠去行善法。簡單來講,守護根門就是斷除不善而行于善,不論從哪一種理解守護根門,目的都是在這裏。

  第叁個「飲食知量」就是飲食不要吃得太少,因爲吃得太少沒有辦法維持生命的存活,就沒辦法去修行。如果吃得太多就會起貪著,而且對于修行也不好。這是第叁個飲食知量,這些也算資糧道。

  「于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于瑜伽」此中的「瑜伽」就是修行,意即只有在中夜(晚上中間的那一段)去睡眠,其它在中夜之前的初夜,及中夜之後的後夜就不睡眠而修行。到這裏都還沒有提到資糧道有修所成慧,下文才會提到。

  再者…

《地道建立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