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5▪P3

  ..续本文上一页将此改成什么是见道?回答的内容也都一样,就是凡夫戒、守护根门等等,这些也可以是见道。

  接着是见道字面的解释,所谓「见道」,因为是最初现前的看见(现观)四谛之道,所以称为「见道」。接着是谛现观字面的解释,因为是现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现观,所以称为「谛现观」。意即在见道之前的加行道或资粮道都还没有办法现前去了解四谛,到了见道才是新的现前的了解四谛,所以,现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现观就称为谛现观,意即在见道之前是没有这样的情况。

  修道

  「随现观」,是「修道」的定义。「随」是指随后之意,意即在现观四谛的见道之后,再次现观的意思。所缘的境一样是四谛,但是因为它不是新的,而且是在见道之后,所以称为随现观。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总结,法现观就是资粮道,义现观就是加行道,谛现观就是见道,随现观就是修道,这四个道各自的定义就如前所讲法现观、义现观、谛现观、随现观,这四个道都是属于有学道。

  「修道」、「随现观」及「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底下针对「修道」字面的解释,所谓「修道」,因为是修习已经现观之谛的道,「已经现观之谛」是指在见道已经现观了,此中「修习」的主词就是修道,等于「修习」只是再次地去修见道当中已经现观的谛。因为是在已经现观四谛之后,(「已经现观四谛」是指见道)再次修习之现观,所以也称为「随现观」。到此为止讲完了四个有学道,底下要讲的是无学道的定义。

  无学道

  「已断除烦恼障之智」,是「无学道」的定义,其实也可以称为「已无余断除烦恼障之智」。「无学道」、「已断除烦恼障之智」及「阿罗汉之智」,这些都是同义词。不论是声闻、独觉、大乘一旦他们证得各自阿罗汉的果位,意即他们的所证已经证得了,也就不需要为了证得所证再去修各自的道,所以无学的意思即在此。因为以声闻的阿罗汉而言,他已经证得声闻的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不需要再为了证得所证再去修其它的道;独觉的阿罗汉也是如此;大乘的阿罗汉也是如此。当各自证得自己的阿罗汉的时候,就不需要再为了证得阿罗汉这个所证再修其它道了,所以是无学。

  阿罗汉一词按藏文来翻译就是杀贼或杀敌之意,此敌即烦恼敌或烦恼贼,所以当一位补特伽罗成就阿罗汉的时候,意谓着他的心续的烦恼已经断除了,此时这位补特伽罗就是阿罗汉,心续之道就是无学道。

  下文是针对无学道的字面做解释,因为是对于各乘之道,不需要再学习之道,因此称为「无学道」。以声闻乘之道来讲,当一位声闻乘的行者证得阿罗汉的时候,等于他已经证得声闻道的所证,意即他不需要再学声闻道了;对于独觉的阿罗汉来讲,他已经证得独觉道的所证,所以他也不需要再学独觉道了;对于大乘的阿罗汉来讲,他已经证得大乘的所证,所以他也不需要再学大乘道了。但是如果以声闻与独觉的阿罗汉来讲,声闻阿罗汉虽然不需要再学声闻道,但是他还是可以再学大乘道;同样的独觉阿罗汉虽然不需要再学独觉道,但是他还是可以再进一步学大乘道,只是针对各自的道他不需要再学了。

  接着是「已断除烦恼障之智」的字面解释:因为是已断除所有烦恼障之智,所以是「已断除烦恼障之智」。为什么是阿罗汉之智呢?因为是阿罗汉心续中所摄之智。

  在资粮道阶段被无造作出离心所摄的这些善心,都会转移或提升到阿罗汉的心续当中,也就是资粮道行者心续当中由无造作出离心所摄持的这些善心,经过提升之后,全部都会存在于无学道阿罗汉的心中,其实内容是一样,只是它从资粮道的阶段提升到阿罗汉。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第八页第二行,现在要正式进入「地道建立」的解说。其中,分二:1. 总说地道建立,这部份科判的内容已经说明完毕了。底下要说明的是2. 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内容就是在第九页。总说地道内容只是很粗略的分五道来作说明,现在是要依着声闻、独觉、大乘各乘的五道做更详细的说明。

  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分二:

  2-1. 解说小乘的地道建立

  2-2. 解说大乘的地道建立(p28)

  解说小乘的地道建立,分二:

  2-1-1. 定义

  2-1-2. 分类

  

  2-1-1. 定义

  我们先看小乘地的定义,其实这跟之前单独讲「地」的定义有点类似,请看(第八页第六行)对于「地」所下的定义就是「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现观」,就是「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的定义。因为现在所讲的是「小乘地」,所以在「地」的定义当中加入「小乘」变成「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小乘现观」,就是「小乘地」的定义。如果把「小乘现观」改成「大乘现观」就变成大乘地的定义;如果改成「声闻现观」就变成声闻地的定义;如果改成「独觉现观」就变成独觉地的定义,也就是依(第八页第六行)「地」的定义去类推。(再回到第九页倒数第七行)这里对于「小乘地」所下的定义,其实跟(第八页第六行)「地」的定义,差别只是在定义的内容或术语当中有没有加入「小乘」一词而已。

  小乘地的定义:「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小乘现观」,这里其实可以这样去理解,譬如以声闻道来讲,声闻五道当中的资粮道,以资粮道作为所依基础可以产生加行道,以加行道作为所依基础(所依基础就如大地一样)可以进一步产生见道的功德,见道是加行道的果。同样的以见道作为所依基础(地)可以产生它的果也就是修道的这些功德。进一步的以修道作为所依基础(地)可以进一步产生无学道等等这些功德。因为我们刚刚是顺着声闻的行者来说明,一旦证得声闻的无学道之后,进一步的他还可以进入到大乘道,所以我们可以说声闻的无学道还是可以作为进入大乘道的所依基础(地)。大乘的五道从大乘资粮道一直到大乘无学道也就是成佛的时候,以佛的一切相智作为增上缘,佛可以透过说法去教化有情,可以让所化机他们的善的庄稼(心续中的善行)能够不断的茁壮茂盛,这个所化机心续当中善行的增长,其实它的地(基础)就是佛的一切相智。以上所讲的就是以前前为因、或所依、或基础、或地而产生后后的果或功德的情况,此外,「小乘地」、「小乘的现观」及「小乘智」,这些都是同义词。

  2-1-2. 分类

  其中,若详细区分,有小乘八地(这种分法是把声闻乘、独觉乘都包含在其中),后面还会谈到声闻五道及独觉五道的分法,如果是声闻五道及独觉五道的分法就是声闻道分为五道,独觉道分为五道,等于是把声闻道与独觉道分开,但是现在谈的小乘八地,是把声闻、独觉都包含在内。

  小乘八地有:(1)种姓地、(2)第八地、(3)见地、(4)薄地、(5)离贪地、(6)了解已作地、(7)声闻地、(8)独觉地等八地。这样的分法其实不是重要的分法,但是因为小乘的典籍有提到,而且大乘的《宝性论》、狮子贤的《明义释》也有这样的分法,所以这里就把它列出来,但是这样的分法并不是很重要的分法。

  小乘八地的说法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方式,格西他有看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这里的解释主要是依据《明义释》与宗喀巴大师的《金鬘疏》,《明义释》是二十一部注释《现观庄严论》当中写得最好的,所以应该是不会有问题,还有依据宗大师的《金鬘疏》。所以,虽然他有看过各式各样的解释,但还是以这二者为主。第十页第九行有提到上述内容是《明义释》及《金鬘疏》的密意,(另外)也有其它各种的解释。虽然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但是假设这些解释有不一致的时候,要做选择的时候,到底是要选择藏人的解释,还是印度大家公认的解释,当然是要选择后者,就是印度当中大家公认的,或是大家认许的解释,而不会选择藏人或是一般的解释。

  会依宗大师的解释是因为宗大师从文殊菩萨得到教授、口诀,但是这里还是要提到一点,我们所得到的口诀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经论,假设我们得到的口诀、教授,不但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经论,反而会跟经论有相违,这时候我们要选择的还是经论,而不是这些口诀、教授。

  也有某些论典(指藏人的著作)中没有另外提及「声闻地」,改以「见白地」并置于小乘八地之首,所以整个顺序会变成(1)见白地、(2)种姓地、(3)第八地、(4)见地、(5)薄地、(6)离贪地、(7)了解已作地(8)独觉地,这是某些西藏论典的讲法。

  接着,依照小乘八地的说法一一做说明:(1)种姓地,就像「声闻资粮道」与「声闻加行道」;在谈底下的其它地,先要有一个背景的了解一般声闻会分成四向、四住,或四果向、四果住。四果向就是就是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四住就是第一果住、第二果住、第三果住、第四果住。而有时候第一会称为预流,第二称为一来,第三称为不来,第四就是阿罗汉,也可以这样理解。

  (2)第八地,就跟刚所讲的四向四住有关系,阿罗汉果住是第一个,阿罗汉果向是第二个,三果住是第三,三果向是第四,第二果住是是第五,第二果向是第六,初果住是第七,初果向是第八,也就是倒过来算,初果向就是预流向它是排第八,也就是从阿罗汉果住算下来它是排第八。其实这样的命名不是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如果这个是第八地,那为什么不把初果住命名为第七地呢?为什么只有把初果向命名为第八地呢?这个命名不是有很深的内涵。其实真正的重点是在四向四住,四向四住的内容是非常广大,而且不是那么好了解,但是你一旦了解四向四住的这些内容,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今天小乘八地讲不完,我们先看到这里,内容还很多,我们下次再讲。

  

《地道建立 5》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6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