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要談的內容就是「地、道」之“地”的定義與「地、道」之“道”的定義,其實地、道這二者是同義詞,意思是一樣。但是從定義來看(有所區分),首先,先說明地的定義。這個地並不是地水火風的地(具有堅硬性質的地)。一般我們會說地道的地,這個地是什麼呢?「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之現觀」其中的「自」就是指地,也就是它自己的果,而「自果」的「果」與「衆多功德」是同位語,作爲地自己的果,也就是衆多功德所依基礎的現觀,就是「區分爲地、道二者之地」的定義。重點就是地,簡單來講這就是地的定義。
在定義裏提到,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其中的「自」就是地自己,它的果就是指後面的衆多功德,所以「果」與「衆多功德」指的是一樣的(內容)。地的果與衆多功德指的是什麼呢?就如世間的功德與出世間的功德,以及利益此世、利益來世的功德,還有,解脫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等等都是這裏的果或是衆多功德的意思。等于地是産生這些果或衆多功德的基礎,意即假設當地、道的地在我們心續中産生之後,以此「地」作爲基礎,此「地」是一種現觀,當我們以此「地」或此「地之現觀」作爲基礎之後,依于地這個基礎就可以産生衆多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利益此世的功德、利益來世的功德、解脫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等等,都可以依著地這個基礎而産生。
爲什麼內心的「現觀」要名爲「地」呢?其實這個跟外在的地也是有關的,也就是取外在的地可以長養花草樹木、農作物等等的基礎,也就是取外在大地的這個特性來說明我們內心的現觀,也具有類似外在大地的這種特性,它可以長養衆多的功德,所以說內在的「現觀」名爲「地」。
就如前面所說,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在心續中産生之後,接著在心續中産生叁乘地道的情況,叁乘地道就是指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這些「道」其實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因爲,這些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可以産生種種的功德,所以,我們說這叁乘道其實就是地,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
譬如,以聲聞道爲例,當一位行者生起無造作出離心,並且對于聲聞乘有勝解之後,就進入聲聞的資糧道,這位行者就稱爲聲聞資糧道的行者,這位行者心續當中所有的善心都會成爲聲聞資糧道,這些善心包含四無量心、了解無常的慧(或了解無常的心),如果這位行者是人類的話,有可能還有別解脫的戒律,如果是天就沒有別解脫的戒律,或許還有無我慧、皈依的心等等,這些都是屬于聲聞的資糧道,換句話,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這些聲聞資糧道行者的善心都符合區分爲「地、道」二者之「地」的定義,也就是「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之現觀」。
地、道之道的定義
上述所談的是「地、道」二者之「地」,下文要談的是「地、道」二者之「道」的定義:「正朝向或已到達解脫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攝之智」,就是「地、道」二者「道」的定義。這個情況跟地的情況不太一樣,地的情況是說地是一種現觀,是産生衆多功德的結果一個基礎。道的理解不是從基礎來理解,它是朝向或是到達解脫地或一切相智地(佛地)其中任何一種智都稱爲道。
以五道來講,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五道的前四道,如果以定義來看就是正朝向或能朝向解脫地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攝之智;如果以無學道來講就是已到達。所以,如果配合五道來講前四道就是正朝向或能朝向,五道的第五個無學道就是已到達,只要其中一個成立就可以,所以這裏說二者任一所攝之智。
「道」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定義,如文,或者「無造作出離心所攝之智」,就是「道」的定義。這個定義內容雖然看起來跟上面的內容不一樣,但是意義是一樣的。「無造作出離心所攝之智」此中的「攝」就是輔助的意思,譬如以五道來講,這五道都會有無造作出離心來輔助。
就如前所說,地與道定義雖然不同,但是意義是一樣的。所以可以說若是道則是地,若是地則是道,因此,大乘發心可以命名爲地、也可以命名爲道,如果把大乘發心命名爲地,就是從它作爲它的衆多功德之果的基礎來命名。也就是以大乘發心爲基礎,它可以産生無邊功德的結果,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就把大乘發心命名爲地;如果,從大乘發心可以證得解脫證得成佛的觀點來講,又可以把大乘發心命名爲道。同樣的,出離心也可這樣理解,也可以命名爲地,從産生自果衆多功德的基礎來講可以命名爲地;如果,是從證得解脫成佛來講,出離心又可以命名爲道。五道的每一道都可以這樣的方式去命名爲地或道。
所以,我們可以說地、道二者的意義是完全相同,只是它的作用不同,從作用的觀點不同,一者命名爲地,一者命名爲道,其實意義是完全相同。這個情況就如同事物與無常法也是同義,但是,事物的定義是能作義,也就是能發揮功能者,無常法的定義是剎那滅。爲什麼這二者同義呢?因爲凡是能發揮功能者必然是剎那滅者,反之,凡是剎那滅者必然是能發揮功能者。所以,就意思上來講是沒有差別。同樣的,能「作爲自果衆多功德基礎的現觀」也必然是能「到達解脫成佛的智」,反之,能「到達解脫成佛的智」也必然是能「作爲自果衆多功德的現觀」。所以,是從作用來區分,其意義是完全一致。
在地與道的定義裏都提到「攝」,這個「攝」也要理解爲輔助的意思。譬如以菩提心與空性慧二者相攝來講,如以菩提心攝持空性慧,或以空性慧攝持菩提心,攝的意思就是彼此互相輔助,如菩提心攝持空性慧意即菩提心輔助空性慧。「輔助」或「攝」有這樣一個內涵,即當菩提心提升的時候或進步的時候、增長的時候,它所攝的空性慧也會隨著增長;反之,空性慧所攝的菩提心也是一樣,當空性慧提升、增長的時候,它所輔助、所攝的菩提心也會隨著增長、提升,這就是攝或輔助的意思。這二者一直到成佛的時候,二者是同時成佛,不會菩提心先成佛或空性慧先成佛,或反過來講空性慧先成佛菩提心後成佛,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假設菩提心與空性慧是互相攝持、輔助的話,這二者都是同時達到佛地,不會有一先一後的情況,這就是攝持、輔助的意思。
「區分爲地、道二者之地」、「道」、「現觀」、「智」這些爲同義詞。總說地道定義的部份已經講完了,因爲時間的關系,地道建立的分類我們下星期再說明。
《地道建立 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