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4▪P2

  ..续本文上一页却对他们毫无悲愍,并且不精进于利益他们,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这位补特伽罗会这样去思惟,跟自己一样堕于轮回大海的这些有情,他们没有分辨或没有应取应舍的慧眼,假设自己对他们毫无悲心,而且不想要去利益他们,这是很不应该的。

  入大乘道的基础修舍无量心

  这样想了之后,在进入大乘道之前,还必须先做一件事情,就如种农作物之前,必须先把田地犁平,才能播种,跟这种情况是类似的,也就是为了进入大乘道(甚深的大乘道),心态也必须要有所调整,就是要把从往昔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对于亲友贪爱,对于怨敌瞋恚的心态要调整,这种心态调整之后,才有办法进入甚深的大乘道。就如播种之前,要先把田地犁平。因此,在进入大乘道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修舍无量心,也就是对于我们过去一直贪爱(亲友),或者一直起瞋(跟我们意见不合或是属于怨敌方面起瞋)的这种心态要整个把它去除。如文,首先停止对于受苦逼迫的的众生们以贪、瞋区分亲疏的情况之后,如那些道次第论着当中所说的一般长期地观修舍无量心。以比较现实的情况来讲,譬如对于自己的父母、亲友的贪爱要降低,对于怨敌的瞋恚也要降低,平常对于非亲非友这些中庸或如路人漠不关心的心态也要降低,也就是对于这些有情要一视同仁,这就是观修无量舍。

  观修舍无量心,等于是进入大乘道的基础。就像农作物播种之前要先把土地犁平、犁匀一样的情况,这些内容在道次第的论里已经说得很详细了,简单说明就是我们平常对于我们非常贪爱的父母、亲友等等,我们要去思惟,虽然这一世他是我们的亲友、父母,但是,过去生他也当过我们的敌人,而且,来世他们也有可能会变成我们的敌人。所以,没有理由对于这一世的父母、亲友那么贪爱、贪着。同样的,此世的怨敌,虽然我们这一世把他看成像敌人一样,对他起瞋甚至对他很不满意等等,但是我们要去想此世的怨敌在前世也当过我们的父母,当过我们的亲友,来世也有可能会当我们的父母、亲友。所以,没有必要对现世的怨敌起那么强烈的瞋;对于那些中庸之人、路人的漠不关心也不应该,这种态度也应该舍弃,因为,他们过去生也当过父母也当过敌人,来世也会当父母、敌人。总之,不论是这一世的怨敌、亲友、路人,从过、现、未三时的角度来看,都一样,都当过父母、敌人等等,所以,没有理由对这一世的亲友、怨敌、路人等等起贪瞋或漠不关心等等这些心态。

  由七因果教授发起菩提心

  所以,对于一切有情平等看待之后,以此作为基础,进一步去观修生起菩提心的七种因果教授。其中第一个就是知母,就是去思惟:「一切有情均曾经当过或正在当自己的母亲等等。」这是七因果教授的第一个(知母)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接着就要去观修这些当过自己母亲等等的有情对自己的恩德(念恩),一旦知道他们对自己有恩之后,如果不报恩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接着就要思惟「想要报恩的想法」(报恩)及「慈心」(悦意慈)等等。

  然后,有了第一个知母,第二个念恩,第三个报恩,第四个慈心(悦意慈)以此作为基础,进一步的将这些受苦逼迫的这些有情作为所缘之后,当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强烈的「如果他们远离痛苦的话,该有多好啊﹗应该让他们远离痛苦。」的想法时,就表示自己心续中已经产生大悲心了。这是第五个。

  一般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的悲心是含有贪着,当自己的子女受苦的时候,父母也会跟着子女受苦,对于子女的悲会带有贪着的成分在其中。但是我们现谈的大悲心,因为一开始有修舍无量心,因此,以此舍无量心作为基础,再经由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这四个因产生的大悲心,是没有混杂贪着在其中,这个要分清楚。下文会提到《广论》的譬喻,就如母亲疼爱独子所生的悲心,以此作为例子,但是要知道这个只是比喻,这个比喻母亲对于独子的悲实际是含有贪着的,而我们现在讲的大悲心是没有贪着的,这个要区分。用这个比喻主要是说明大悲生起的量。在《广论》当中也说道:「就像母亲对于心中极为疼爱的幼小独子受到无量的苦时所生的怜悯心一样(此句是比喻),一旦缘一切有情的大悲心任运而生的情况也达到那个程度时,就已产生『具备定义的大悲心』了。」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大悲心是不含贪着的成分。

  如上,当大悲心在心续中产生时,该补特伽罗(前述处在中士道的补特伽罗)就已成为「上士」。所以,从刚刚的思惟过程简单来讲,前述处在中士道的补特伽罗,当他去思惟即使进入声闻道、独觉道,自利、利他都不能圆满,最后还是要回小向大。所以,他决定从一开始就进入大乘道,然后去修舍无量心,去修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之后,一旦任运生起大悲心的时候,这位补特伽罗从原本的中士道的状态就进入到上士道,这位补特伽罗就成为上士。而且是「大乘种性觉醒者」,「上士」与「大乘种性觉醒者」是同义词,但是,这里要注意这位「上士」或「大乘种性觉醒者」他还不是大乘的补特伽罗,还没有进入大乘道,这一点要注意。因为要进入大乘道,他还差二个阶段即增上意乐与菩提心,这二者都还没有达到,但是他已经是上士或大乘种性觉醒者,只是还不是大乘的行者。

  而他先前(即大悲心生起之前及下士道次第之后)那些修行次第,则是与中士共通之道(即共中士道次第)。然后,前述的慈心(七因果教授的第四阶段的悦意慈)与悲心(第五阶段的大悲心)二者大力增长之后,「慈心」简单来讲就是一切有情如果具有安乐有何不可?愿他们具有安乐这样的想法。「大悲心」就是如果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该有多好!愿他们远离苦及苦因,慈心、悲心的内容大概是这样。

  增上意乐其实分二个部分,一是慈心的增上意乐,一是悲心的增上意乐。如果是慈心的增上意乐,(要)比刚刚慈心的程度更进一步、更提升,也就是愿我自己成办一切有情的安乐与乐因,而且从现在开始成办,这是慈心的上意乐,比刚刚慈心的力量更强。如果是悲心的增上意乐,就是愿我自己成办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这件事情,而且从现在开始就去成办,这是悲心的增上意乐。也就是增上意乐要分二部份,一者是慈心的增上意乐,一者是悲心的增上意乐。

  所以,我们可以说增上意乐的本质其实还是慈心、悲心,只不过是把原先的慈心、悲心提升为慈心的增上意乐与悲心的增上意乐。把如果一切有情具有安乐该有多好这样的想法(慈心)提升为自己从现在开始就去给予一切有情安乐。悲心与悲心的增上意乐,就是从原先的悲心即如果一切有情远离痛苦该有多好,提升为从现在开始我要去成办让一切有情远离痛苦的这种悲心的增上意乐。所以,增上意乐的本质来讲还是慈心与悲心,只不过它的力量比原来的慈心、悲心更增长。

  即使生起慈心的增上意乐与悲心的增上意乐,增上意乐主要是立下一种誓言(誓愿),亦即对于一切有情给予安乐与去除痛苦由自己担负去成办。不要说一切有情痛苦的去除与安乐的获得没办法达成,连自己的痛苦都没办法去除,自己的安乐也都还没办法证得,更不要说这样,目前自己连大乘道都还没有进入,当然更不用说自己的离苦得乐能成办,有情的离苦得乐更不可能完成。所以,只有立誓还不够,就如一个人答应人家要做什么,但是答应以后却达不到,等于是口说无凭,或是立下誓言但是做不到。所以,这样的行者他会进一步的观察,谁才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真的利益一切有情,此时他去观察菩萨没有这个能力,声闻阿罗汉没有这个能力、独觉阿罗汉也没有这个能力,想来想去就只有佛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对一切有情拔苦与乐,这时候这位行者才会真的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这种强烈的希求。

  一旦心续当中产生一个强烈、毫无造作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必须证得珍贵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的想法时,就是「具备定义的大乘发心」在心续中产生了,因此这位补特伽罗已进入了大乘道。

  菩提心就是为利益一切有情自己必须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果位的誓言,这种誓言分为造作与非造作,造作的誓言必须刻意才有办法产生,虽然从所缘与行相来讲是跟无造作的菩提心类似,但因为它必须刻意才有办法产生,所以不算真正具备定义的菩提心。无造作的菩提心是自然而然产生,不需要刻意去造作,自然而然就会发起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誓言。

  如上的那些上士为了利他而希求圆满菩提,并以「大悲心与菩提心等」作为主要的修行,这里还可以加一段话,而且大部分的上士主要的修行除了大悲心与菩提心等等之外,还会结合「空性慧」作为主要的修行,而以「实执及其习气」作为主要的所断。

  到此为止,已经说明了有关心的体性,心的善恶的情况,调伏内心而进入地道的情况,以上的内容就可以含摄在其中。

  如上那样辨认了命名为「心」或「认知」等等的基础之后,这段话是在说明认识心或认知的体性之后,该心进入种种善、恶行为的情况,以及由此开展之后,下、中、上三士之道在心续中产生的情况,然后由此于心续中产生三乘地道之证悟的情况等,已经简要地说明完毕。现在要正式进入「地道建立」的解说。

  有关地道的建立又分二个科判,

  其中,分二:1. 总说地道建立,2. 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

  1. 总说地道建立,是要说明何谓地?何谓道?2. 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是要个别说明各乘(声闻乘、独觉乘、大乘)的地道建立为何?等等这些内容。

  1. 总说地道建立,分二:1-1. 定义,1-2. 分类

  地、道之地的定义

  定义当…

《地道建立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5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