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4

  

【地道建立 04】

  

讲授:却佩格西翻译:廖本圣老师2010-03-07

  入声闻道与独觉道之差别

  上星期谈到先经由共下士道、中士道,此时行者已经有造作的出离心,一旦造作的出离心转为无造作的出离心,而且,加上对于声闻道的胜解,并以补特伽罗我执为主要的所断,以缘四谛的三增上学为主要的所修,这其中就包含无我慧,以解脱为所证,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位中士道的行者就进入声闻道。

  如果,在此基础上,如前所说经由共下士道、中士道,然后,以生起造作的出离心为基础,而对于独觉道产生胜解,而且,出离心也转为无造作的出离心时,这位行者就不是进入声闻道,而是进入独觉道。此时他的主要所断有二个:一是除了声闻道的补特伽罗我执以外,还有能取所取(二取)的执着也是他的主要所断。此时的所修除了修补特伽罗无我,及能取、所取二空(执外境的分别为主要的所断)。所以,从无造作的出离心与对声闻道或独觉道胜解的不同,可以区分出行者是走声闻道或独觉道。

  以独觉阿罗汉与声闻阿罗汉而言,独觉阿罗汉比较少数。譬如,本师释迦摩尼佛在世的时候,当时他的弟子有很多是走声闻道而成就声闻阿罗汉,但是,没有走独觉道成就独觉的阿罗汉。

  独觉阿罗汉在成就阿罗汉之前会发三个大愿,这三个大愿会在他解脱证得独觉阿罗汉之时成就。请看文,透过对于在最后有时,「最后有」是指他在即将证得解脱,脱离轮回的那一世,亦即他发的第一个大愿是:他在最后有或他即将解脱轮回的那一世当中,他会投生在没有佛、没有声闻的国土当中。他会发这样的愿是因为假设他在最后有那一生投生到有佛,或有声闻阿罗汉的地方,那个地方既然有佛和声闻阿罗汉,他们已经可以对其他的人说法,利益其他的人,独觉阿罗汉就没有必要投生在那个地方。所以,他第一个愿会发愿在最后有的那一世投生于无佛、无声闻阿罗汉的地方,这样当他成就独觉阿罗汉的时候才能够对别人有利益,这是他第一个所发的愿。

  他所发的第二个愿,是在最后成就独觉阿罗汉的那一世当中,他会发愿在不依赖老师及老师所给予的教授之下,透过自己的思惟,而且,以欲界身,而不是透过色界身、无色界身去证得独觉阿罗汉。这个愿其实跟第一个愿有关,因为在最后有他投生的地方是没有佛、没有声闻阿罗汉,所以,当然也就没有老师可以教导他,这时候他是靠自力去证得独觉阿罗汉。

  第二个愿提到在最后有的时候,不依赖老师及老师所给予的教授、教诫,但这不是说在最后有之前他就没有依止老师或依止佛等等听闻教授,还是有的,在最后有之前,他其实已经听过佛或声闻的弟子对他开示过很多的教授。而且,他也了解这些教授、也修过这些教授,只是在最后有的那一世当中,没有佛、没有声闻弟子,而是透过过去他对于教授的了解及对于教授修行的力量,然后,靠着自己的力量去证得独觉阿罗汉,这个愿望会在他最后有的那一世成就。

  还没有成为独觉阿罗汉的行者,他发的第三个愿是他会在最后有的那一世当中,一旦他成就了独觉阿罗汉之后,不必透过声音去教化有情,他只要透过身体的变化就可以说法,这个愿也会在他最后有成就独觉阿罗汉的那一世当中成就,他可以透过身体的种种变化神通教化有情,或是为有情说法。

  声闻阿罗汉与独觉阿罗汉的差别,其实可以从最后有(最后要解脱轮回的那一世)来区分,以声闻的阿罗汉即使到了最后有那一世当中他还是依赖老师及老师的教授而证得声闻阿罗汉;但是,如果是独觉阿罗汉在最后有那一世当中,他是不依赖老师以及他的教授,而是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烦恼而成就独觉阿罗汉。所以,独觉在藏文有自己战胜的意思,自己战胜什么?自己战胜烦恼的意思。

  以本师释迦摩尼佛降世的时候,还有他所教化的无边的声闻弟子,在此时没有独觉出现,但是,当本师释迦摩尼佛的教法衰微,下一世弥勒佛的教法还没有出现在此世间之前,独觉阿罗汉就有可能来到世间。譬如,在本师释迦摩尼佛的前一位佛──迦叶佛及其教法,以及其声闻弟子,已经不存在之后,然后在本师释迦摩尼佛的教法还没有宏扬之前,据说在瓦拉纳西有很多的独觉阿罗汉。所以,独觉道的情况就是当一位行者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而且对于独觉道有很强的胜解,就进入了独觉道,以上就是成就独觉阿罗汉的一些特质。

  中士道者应直接趣入大乘道之理

  请看文,其中,声闻道与独觉道二者均摄于中士的道次第当中。意思是说他还没有进入上士道,还是属于中士道。此外,处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补特伽罗,这里要注意,这位中士道的补特伽罗是指心中已经生起中士道,但是还未进入声闻道与独觉道,如果照之前的讲法,就是已经有造作的出离心,但还没有对声闻道及独觉道起胜解而进入声闻道与独觉道的补特伽啰。这样的补特伽罗从各种角度长期观修轮回的过患之后(轮回的过患就是指三有的过患或轮回的苦),这样观修之后体认到一切的三有(轮回)就像火宅与监牢一般后,这段文是引至《广论》,格西的这部论主要是引《广论》,当然也有引用其他的论典,但主要是以比较容易了解的方式来说明。

  体认到一切的三有(轮回)就像火宅与监牢一般后,持续产生强烈想要证得完全止息烦恼与痛苦的解脱的想法,「烦恼」是指苦因,「痛苦」就是指轮回的过患,并且修学珍贵的三学之道的话,决定能够证得从轮回脱离的解脱,而且也不可能退转(即不会退失)。但是因为这样仅仅断除部分的过失与圆满部分的功德,因此自利并没有完全圆满,而他利亦仅只有片面。这段文主要是说明仅仅断除部分的过失是因为只断除烦恼障而没有断除所知障。圆满部分功德也是只有证得断除烦恼障所带来解脱的功德而已,并没有证得断除所知障所带来的圆满自利利他的功德(只得到断除烦恼障带来的功德,未得到断除所知障所带来的功德)。所以,不论自利或利他都没有达到圆满。

  虽然,声闻阿罗汉与独觉阿罗汉他们证得解脱不会再退失,不会再退回到轮回的状态,但是,他们的自利、利他二方面都没有圆满。这个情况就如前面所说,以断障而言,只断了烦恼障,而没有断所知障,所证的功德也只有证得解脱,而没有证得解脱以上如成佛的情况,或断除所知障而成佛的情况。譬如,以佛来讲,他可以在现观空性的状态,如处在根本定的状态同时又可以做说法利生的行为,或处在根本定当中但是他却可以做后得位的事情,就是说法利生。然后,他可以如心里所想,身体就到达。也可以在说法的状态同时又处在入定的状态,他的神通变化都不需要耗费力气,就是心想即能达成。但是,如果是声闻与独觉阿罗汉,他们入定与出定是分开的,当他们在入根本定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说法利生;当他们说法利生的时候就没办法入根本定;虽然他们有神通变化,但并不是心里想马上就能完成了,他们要耗费力气;而且对于宿命的了解也是有其极限,不是毫无障碍。所以光就自利来讲,他就没办法完全得到圆满,更何况像佛一样有这种利他的能力,所以,不论是自利或利他都只是达到部份或片面的情况而已,还没有达到圆满的状态。

  不仅自利利他都是片面没有达到圆满,而且最后还会受到佛的劝勉而决定进入大乘,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以声闻与独觉阿罗汉来讲,声闻阿罗汉可以透过三界的任何一种身体,也就是可以欲界身、色界身、无色界身证得阿罗汉。如果是独觉阿罗汉一定是以欲界身证得阿罗汉。然后证得阿罗汉之后,不论声闻阿罗汉或独觉阿罗汉在舍寿之后,都会投生净土,然后在净土当中他们已经完全止息周遍行苦,处在一种寂静乐中,他们的内心会完全受到这种止息周遍行苦寂静乐的状态所吸引而长劫处在这种定当中。但是最终,佛陀会告诉他们:你们证得的只是解脱轮回而已,而不是最殊胜的解脱,不是无上正等正觉最殊胜的解脱,你们不能以此为满足,还要进一步的希求最殊胜的解脱,要从小乘道再进一步转入大乘道。因此,这位行者就会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既然到最后还是要走,即已经证得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最终还要回小向大进入大乘道,那等于是要下二次功夫,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走大乘道呢?这位处在中士道的补特伽罗就会如此想。

  所以,这位处在中士道的补特伽罗就会想:虽然声闻阿罗汉与独觉阿罗汉已经解脱轮回证得解脱,但是自利尚未圆满,他利更不用讲也还没有圆满,一切的过失也还没有完全的断除,一切的功德也还没有完全的证得,自他二利都没有达到圆满。而且即使证得阿罗汉最终还要进一步回小向大进入大乘,何不从一开始就走大乘道,不用先绕小乘道最后在回小向大进入大乘道,从一开始就走大乘道,这样岂不是更好。因此这位处在中士道的补特伽罗心里想着:「现在,我从一开始就应该进入大乘道。」因而产生想要进入大乘道的想法。

  当这位补特伽罗心里起了想要进入大乘道的想法之后,进一步心里想他已经知道整个轮回就像大海一样,而这个轮回大海的本质是苦,对于这一点,他在中士道的期间已经长时间的串习,所以,这位补特伽罗深知整个轮回大海是苦的。他进一步去观察自己以外的一些有情,其实也跟自己一样身处于轮回大海的苦当中无法解脱,跟自己一样处在这种状态,虽然想要脱离苦,但却脱离不了,也就是虽有欲求离苦的想法,但是却偏偏往苦的方向去奔驰。原因是堕于轮回大海的有情没有辨别应取应舍的智慧(没有这样的慧眼),这样的慧眼是关闭的,所以他们即使想要离苦,也没有办法达到离苦的目的。所以,无法前往远离轮回痛苦窘境之处,如果在此同时,…

《地道建立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5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