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4▪P3

  ..续本文上一页中要谈的内容就是「地、道」之“地”的定义与「地、道」之“道”的定义,其实地、道这二者是同义词,意思是一样。但是从定义来看(有所区分),首先,先说明地的定义。这个地并不是地水火风的地(具有坚硬性质的地)。一般我们会说地道的地,这个地是什么呢?「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现观」其中的「自」就是指地,也就是它自己的果而「自果」的「果」与「众多功德」是同位语,作为地自己的果,也就是众多功德所依基础的现观,就是「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的定义。重点就是地,简单来讲这就是地的定义。

  在定义里提到,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其中的「自」就是地自己,它的果就是指后面的众多功德,所以「果」与「众多功德」指的是一样的(内容)。地的果与众多功德指的是什么呢?就如世间的功德与出世间的功德,以及利益此世、利益来世的功德,还有,解脱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等等都是这里的果或是众多功德的意思。等于地是产生这些果或众多功德的基础,意即假设当地、道的地在我们心续中产生之后,以此「地」作为基础,此「地」是一种现观,当我们以此「地」或此「地之现观」作为基础之后,依于地这个基础就可以产生众多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利益此世的功德、利益来世的功德、解脱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等等,都可以依着地这个基础而产生。

  为什么内心的「现观」要名为「地」呢?其实这个跟外在的地也是有关的,也就是取外在的地可以长养花草树木、农作物等等的基础,也就是取外在大地的这个特性来说明我们内心的现观,也具有类似外在大地的这种特性,它可以长养众多的功德,所以说内在的「现观」名为「地」。

  就如前面所说,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在心续中产生之后,接着在心续中产生三乘地道的情况,三乘地道就是指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这些「道」其实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因为,这些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可以产生种种的功德,所以,我们说这三乘道其实就是地,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

  譬如,以声闻道为例,当一位行者生起无造作出离心,并且对于声闻乘有胜解之后,就进入声闻的资粮道,这位行者就称为声闻资粮道的行者,这位行者心续当中所有的善心都会成为声闻资粮道,这些善心包含四无量心、了解无常的慧(或了解无常的心),如果这位行者是人类的话,有可能还有别解脱的戒律,如果是天就没有别解脱的戒律,或许还有无我慧、皈依的心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声闻的资粮道,换句话,也就是「地、道」二者之「地」。这些声闻资粮道行者的善心都符合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的定义,也就是「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现观」。

  地、道之道的定义

  上述所谈的是「地、道」二者之「地」,下文要谈的是「地、道」二者之「道」的定义:「正朝向或已到达解脱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摄之智」,就是「地、道」二者「道」的定义。这个情况跟地的情况不太一样,地的情况是说地是一种现观,是产生众多功德的结果一个基础。道的理解不是从基础来理解,它是朝向或是到达解脱地或一切相智地(佛地)其中任何一种智都称为道。

  以五道来讲,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五道的前四道,如果以定义来看就是正朝向或能朝向解脱地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摄之智如果以无学道来讲就是已到达。所以,如果配合五道来讲前四道就是正朝向或能朝向,五道的第五个无学道就是已到达,只要其中一个成立就可以,所以这里说二者任一所摄之智。

  「道」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如文,或者「无造作出离心所摄之智」,就是「道」的定义。这个定义内容虽然看起来跟上面的内容不一样,但是意义是一样的。「无造作出离心所摄之智」此中的「摄」就是辅助的意思,譬如以五道来讲,这五道都会有无造作出离心来辅助。

  就如前所说,地与道定义虽然不同,但是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说若是道则是地,若是地则是道,因此,大乘发心可以命名为地、也可以命名为道,如果把大乘发心命名为地,就是从它作为它的众多功德之果的基础来命名。也就是以大乘发心为基础,它可以产生无边功德的结果,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把大乘发心命名为地;如果,从大乘发心可以证得解脱证得成佛的观点来讲,又可以把大乘发心命名为道。同样的,出离心也可这样理解,也可以命名为地,从产生自果众多功德的基础来讲可以命名为地;如果,是从证得解脱成佛来讲,出离心又可以命名为道。五道的每一道都可以这样的方式去命名为地或道。

  所以,我们可以说地、道二者的意义是完全相同,只是它的作用不同,从作用的观点不同,一者命名为地,一者命名为道,其实意义是完全相同。这个情况就如同事物与无常法也是同义,但是,事物的定义是能作义,也就是能发挥功能者,无常法的定义是剎那灭。为什么这二者同义呢?因为凡是能发挥功能者必然是剎那灭者,反之,凡是剎那灭者必然是能发挥功能者。所以,就意思上来讲是没有差别。同样的,能「作为自果众多功德基础的现观」也必然是能「到达解脱成佛的智」,反之,能「到达解脱成佛的智」也必然是能「作为自果众多功德的现观」。所以,是从作用来区分,其意义是完全一致。

  在地与道的定义里都提到「摄」,这个「摄」也要理解为辅助的意思。譬如以菩提心与空性慧二者相摄来讲,如以菩提心摄持空性慧,或以空性慧摄持菩提心,摄的意思就是彼此互相辅助,如菩提心摄持空性慧意即菩提心辅助空性慧。「辅助」或「摄」有这样一个内涵,即当菩提心提升的时候或进步的时候、增长的时候,它所摄的空性慧也会随着增长;反之,空性慧所摄的菩提心也是一样,当空性慧提升、增长的时候,它所辅助、所摄的菩提心也会随着增长、提升,这就是摄或辅助的意思。这二者一直到成佛的时候,二者是同时成佛,不会菩提心先成佛或空性慧先成佛,或反过来讲空性慧先成佛菩提心后成佛,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假设菩提心与空性慧是互相摄持、辅助的话,这二者都是同时达到佛地,不会有一先一后的情况,这就是摄持、辅助的意思。

  「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道」、「现观」、「智」这些为同义词。总说地道定义的部份已经讲完了,因为时间的关系,地道建立的分类我们下星期再说明。

  

《地道建立 4》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5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