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道建立 4

  

【地道建立 04】

  

講授:卻佩格西翻譯:廖本聖老師2010-03-07

  入聲聞道與獨覺道之差別

  上星期談到先經由共下士道、中士道,此時行者已經有造作的出離心,一旦造作的出離心轉爲無造作的出離心,而且,加上對于聲聞道的勝解,並以補特伽羅我執爲主要的所斷,以緣四谛的叁增上學爲主要的所修,這其中就包含無我慧,以解脫爲所證,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位中士道的行者就進入聲聞道。

  如果,在此基礎上,如前所說經由共下士道、中士道,然後,以生起造作的出離心爲基礎,而對于獨覺道産生勝解,而且,出離心也轉爲無造作的出離心時,這位行者就不是進入聲聞道,而是進入獨覺道。此時他的主要所斷有二個:一是除了聲聞道的補特伽羅我執以外,還有能取所取(二取)的執著也是他的主要所斷。此時的所修除了修補特伽羅無我,及能取、所取二空(執外境的分別爲主要的所斷)。所以,從無造作的出離心與對聲聞道或獨覺道勝解的不同,可以區分出行者是走聲聞道或獨覺道。

  以獨覺阿羅漢與聲聞阿羅漢而言,獨覺阿羅漢比較少數。譬如,本師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當時他的弟子有很多是走聲聞道而成就聲聞阿羅漢,但是,沒有走獨覺道成就獨覺的阿羅漢。

  獨覺阿羅漢在成就阿羅漢之前會發叁個大願,這叁個大願會在他解脫證得獨覺阿羅漢之時成就。請看文,透過對于在最後有時,「最後有」是指他在即將證得解脫,脫離輪回的那一世,亦即他發的第一個大願是:他在最後有或他即將解脫輪回的那一世當中,他會投生在沒有佛、沒有聲聞的國土當中。他會發這樣的願是因爲假設他在最後有那一生投生到有佛,或有聲聞阿羅漢的地方,那個地方既然有佛和聲聞阿羅漢,他們已經可以對其他的人說法,利益其他的人,獨覺阿羅漢就沒有必要投生在那個地方。所以,他第一個願會發願在最後有的那一世投生于無佛、無聲聞阿羅漢的地方,這樣當他成就獨覺阿羅漢的時候才能夠對別人有利益,這是他第一個所發的願。

  他所發的第二個願,是在最後成就獨覺阿羅漢的那一世當中,他會發願在不依賴老師及老師所給予的教授之下,透過自己的思惟,而且,以欲界身,而不是透過色界身、無色界身去證得獨覺阿羅漢。這個願其實跟第一個願有關,因爲在最後有他投生的地方是沒有佛、沒有聲聞阿羅漢,所以,當然也就沒有老師可以教導他,這時候他是靠自力去證得獨覺阿羅漢。

  第二個願提到在最後有的時候,不依賴老師及老師所給予的教授、教誡,但這不是說在最後有之前他就沒有依止老師或依止佛等等聽聞教授,還是有的,在最後有之前,他其實已經聽過佛或聲聞的弟子對他開示過很多的教授。而且,他也了解這些教授、也修過這些教授,只是在最後有的那一世當中,沒有佛、沒有聲聞弟子,而是透過過去他對于教授的了解及對于教授修行的力量,然後,靠著自己的力量去證得獨覺阿羅漢,這個願望會在他最後有的那一世成就。

  還沒有成爲獨覺阿羅漢的行者,他發的第叁個願是他會在最後有的那一世當中,一旦他成就了獨覺阿羅漢之後,不必透過聲音去教化有情,他只要透過身體的變化就可以說法,這個願也會在他最後有成就獨覺阿羅漢的那一世當中成就,他可以透過身體的種種變化神通教化有情,或是爲有情說法。

  聲聞阿羅漢與獨覺阿羅漢的差別,其實可以從最後有(最後要解脫輪回的那一世)來區分,以聲聞的阿羅漢即使到了最後有那一世當中他還是依賴老師及老師的教授而證得聲聞阿羅漢;但是,如果是獨覺阿羅漢在最後有那一世當中,他是不依賴老師以及他的教授,而是靠自己的力量戰勝煩惱而成就獨覺阿羅漢。所以,獨覺在藏文有自己戰勝的意思,自己戰勝什麼?自己戰勝煩惱的意思。

  以本師釋迦摩尼佛降世的時候,還有他所教化的無邊的聲聞弟子,在此時沒有獨覺出現,但是,當本師釋迦摩尼佛的教法衰微,下一世彌勒佛的教法還沒有出現在此世間之前,獨覺阿羅漢就有可能來到世間。譬如,在本師釋迦摩尼佛的前一位佛──迦葉佛及其教法,以及其聲聞弟子,已經不存在之後,然後在本師釋迦摩尼佛的教法還沒有宏揚之前,據說在瓦拉納西有很多的獨覺阿羅漢。所以,獨覺道的情況就是當一位行者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而且對于獨覺道有很強的勝解,就進入了獨覺道,以上就是成就獨覺阿羅漢的一些特質。

  中士道者應直接趣入大乘道之理

  請看文,其中,聲聞道與獨覺道二者均攝于中士的道次第當中。意思是說他還沒有進入上士道,還是屬于中士道。此外,處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補特伽羅,這裏要注意,這位中士道的補特伽羅是指心中已經生起中士道,但是還未進入聲聞道與獨覺道,如果照之前的講法,就是已經有造作的出離心,但還沒有對聲聞道及獨覺道起勝解而進入聲聞道與獨覺道的補特伽啰。這樣的補特伽羅從各種角度長期觀修輪回的過患之後(輪回的過患就是指叁有的過患或輪回的苦),這樣觀修之後體認到一切的叁有(輪回)就像火宅與監牢一般後,這段文是引至《廣論》,格西的這部論主要是引《廣論》,當然也有引用其他的論典,但主要是以比較容易了解的方式來說明。

  體認到一切的叁有(輪回)就像火宅與監牢一般後,持續産生強烈想要證得完全止息煩惱與痛苦的解脫的想法,「煩惱」是指苦因,「痛苦」就是指輪回的過患,並且修學珍貴的叁學之道的話,決定能夠證得從輪回脫離的解脫,而且也不可能退轉(即不會退失)。但是因爲這樣僅僅斷除部分的過失與圓滿部分的功德,因此自利並沒有完全圓滿,而他利亦僅只有片面。這段文主要是說明僅僅斷除部分的過失是因爲只斷除煩惱障而沒有斷除所知障。圓滿部分功德也是只有證得斷除煩惱障所帶來解脫的功德而已,並沒有證得斷除所知障所帶來的圓滿自利利他的功德(只得到斷除煩惱障帶來的功德,未得到斷除所知障所帶來的功德)。所以,不論自利或利他都沒有達到圓滿。

  雖然,聲聞阿羅漢與獨覺阿羅漢他們證得解脫不會再退失,不會再退回到輪回的狀態,但是,他們的自利、利他二方面都沒有圓滿。這個情況就如前面所說,以斷障而言,只斷了煩惱障,而沒有斷所知障,所證的功德也只有證得解脫,而沒有證得解脫以上如成佛的情況,或斷除所知障而成佛的情況。譬如,以佛來講,他可以在現觀空性的狀態,如處在根本定的狀態同時又可以做說法利生的行爲,或處在根本定當中但是他卻可以做後得位的事情,就是說法利生。然後,他可以如心裏所想,身體就到達。也可以在說法的狀態同時又處在入定的狀態,他的神通變化都不需要耗費力氣,就是心想即能達成。但是,如果是聲聞與獨覺阿羅漢,他們入定與出定是分開的,當他們在入根本定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說法利生;當他們說法利生的時候就沒辦法入根本定;雖然他們有神通變化,但並不是心裏想馬上就能完成了,他們要耗費力氣;而且對于宿命的了解也是有其極限,不是毫無障礙。所以光就自利來講,他就沒辦法完全得到圓滿,更何況像佛一樣有這種利他的能力,所以,不論是自利或利他都只是達到部份或片面的情況而已,還沒有達到圓滿的狀態。

  不僅自利利他都是片面沒有達到圓滿,而且最後還會受到佛的勸勉而決定進入大乘,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爲以聲聞與獨覺阿羅漢來講,聲聞阿羅漢可以透過叁界的任何一種身體,也就是可以欲界身、色界身、無色界身證得阿羅漢。如果是獨覺阿羅漢一定是以欲界身證得阿羅漢。然後證得阿羅漢之後,不論聲聞阿羅漢或獨覺阿羅漢在舍壽之後,都會投生淨土,然後在淨土當中他們已經完全止息周遍行苦,處在一種寂靜樂中,他們的內心會完全受到這種止息周遍行苦寂靜樂的狀態所吸引而長劫處在這種定當中。但是最終,佛陀會告訴他們:你們證得的只是解脫輪回而已,而不是最殊勝的解脫,不是無上正等正覺最殊勝的解脫,你們不能以此爲滿足,還要進一步的希求最殊勝的解脫,要從小乘道再進一步轉入大乘道。因此,這位行者就會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既然到最後還是要走,即已經證得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最終還要回小向大進入大乘道,那等于是要下二次功夫,爲什麼不一開始就走大乘道呢?這位處在中士道的補特伽羅就會如此想。

  所以,這位處在中士道的補特伽羅就會想:雖然聲聞阿羅漢與獨覺阿羅漢已經解脫輪回證得解脫,但是自利尚未圓滿,他利更不用講也還沒有圓滿,一切的過失也還沒有完全的斷除,一切的功德也還沒有完全的證得,自他二利都沒有達到圓滿。而且即使證得阿羅漢最終還要進一步回小向大進入大乘,何不從一開始就走大乘道,不用先繞小乘道最後在回小向大進入大乘道,從一開始就走大乘道,這樣豈不是更好。因此這位處在中士道的補特伽羅心裏想著:「現在,我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因而産生想要進入大乘道的想法。

  當這位補特伽羅心裏起了想要進入大乘道的想法之後,進一步心裏想他已經知道整個輪回就像大海一樣,而這個輪回大海的本質是苦,對于這一點,他在中士道的期間已經長時間的串習,所以,這位補特伽羅深知整個輪回大海是苦的。他進一步去觀察自己以外的一些有情,其實也跟自己一樣身處于輪回大海的苦當中無法解脫,跟自己一樣處在這種狀態,雖然想要脫離苦,但卻脫離不了,也就是雖有欲求離苦的想法,但是卻偏偏往苦的方向去奔馳。原因是墮于輪回大海的有情沒有辨別應取應舍的智慧(沒有這樣的慧眼),這樣的慧眼是關閉的,所以他們即使想要離苦,也沒有辦法達到離苦的目的。所以,無法前往遠離輪回痛苦窘境之處,如果在此同時,…

《地道建立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