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道建立 4▪P2

  ..續本文上一頁卻對他們毫無悲愍,並且不精進于利益他們,這是非常不應該的。這位補特伽羅會這樣去思惟,跟自己一樣墮于輪回大海的這些有情,他們沒有分辨或沒有應取應舍的慧眼,假設自己對他們毫無悲心,而且不想要去利益他們,這是很不應該的。

  入大乘道的基礎修舍無量心

  這樣想了之後,在進入大乘道之前,還必須先做一件事情,就如種農作物之前,必須先把田地犁平,才能播種,跟這種情況是類似的,也就是爲了進入大乘道(甚深的大乘道),心態也必須要有所調整,就是要把從往昔到現在爲止,我們一直對于親友貪愛,對于怨敵瞋恚的心態要調整,這種心態調整之後,才有辦法進入甚深的大乘道。就如播種之前,要先把田地犁平。因此,在進入大乘道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修舍無量心,也就是對于我們過去一直貪愛(親友),或者一直起瞋(跟我們意見不合或是屬于怨敵方面起瞋)的這種心態要整個把它去除。如文,首先停止對于受苦逼迫的的衆生們以貪、瞋區分親疏的情況之後,如那些道次第論著當中所說的一般長期地觀修舍無量心。以比較現實的情況來講,譬如對于自己的父母、親友的貪愛要降低,對于怨敵的瞋恚也要降低,平常對于非親非友這些中庸或如路人漠不關心的心態也要降低,也就是對于這些有情要一視同仁,這就是觀修無量舍。

  觀修舍無量心,等于是進入大乘道的基礎。就像農作物播種之前要先把土地犁平、犁勻一樣的情況,這些內容在道次第的論裏已經說得很詳細了,簡單說明就是我們平常對于我們非常貪愛的父母、親友等等,我們要去思惟,雖然這一世他是我們的親友、父母,但是,過去生他也當過我們的敵人,而且,來世他們也有可能會變成我們的敵人。所以,沒有理由對于這一世的父母、親友那麼貪愛、貪著。同樣的,此世的怨敵,雖然我們這一世把他看成像敵人一樣,對他起瞋甚至對他很不滿意等等,但是我們要去想此世的怨敵在前世也當過我們的父母,當過我們的親友,來世也有可能會當我們的父母、親友。所以,沒有必要對現世的怨敵起那麼強烈的瞋;對于那些中庸之人、路人的漠不關心也不應該,這種態度也應該舍棄,因爲,他們過去生也當過父母也當過敵人,來世也會當父母、敵人。總之,不論是這一世的怨敵、親友、路人,從過、現、未叁時的角度來看,都一樣,都當過父母、敵人等等,所以,沒有理由對這一世的親友、怨敵、路人等等起貪瞋或漠不關心等等這些心態。

  由七因果教授發起菩提心

  所以,對于一切有情平等看待之後,以此作爲基礎,進一步去觀修生起菩提心的七種因果教授。其中第一個就是知母,就是去思惟:「一切有情均曾經當過或正在當自己的母親等等。」這是七因果教授的第一個(知母)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接著就要去觀修這些當過自己母親等等的有情對自己的恩德(念恩),一旦知道他們對自己有恩之後,如果不報恩這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接著就要思惟「想要報恩的想法」(報恩)及「慈心」(悅意慈)等等。

  然後,有了第一個知母,第二個念恩,第叁個報恩,第四個慈心(悅意慈)以此作爲基礎,進一步的將這些受苦逼迫的這些有情作爲所緣之後,當自然而然地産生一個強烈的「如果他們遠離痛苦的話,該有多好啊﹗應該讓他們遠離痛苦。」的想法時,就表示自己心續中已經産生大悲心了。這是第五個。

  一般父母對于自己的子女的悲心是含有貪著,當自己的子女受苦的時候,父母也會跟著子女受苦,對于子女的悲會帶有貪著的成分在其中。但是我們現談的大悲心,因爲一開始有修舍無量心,因此,以此舍無量心作爲基礎,再經由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這四個因産生的大悲心,是沒有混雜貪著在其中,這個要分清楚。下文會提到《廣論》的譬喻,就如母親疼愛獨子所生的悲心,以此作爲例子,但是要知道這個只是比喻,這個比喻母親對于獨子的悲實際是含有貪著的,而我們現在講的大悲心是沒有貪著的,這個要區分。用這個比喻主要是說明大悲生起的量。在《廣論》當中也說道:「就像母親對于心中極爲疼愛的幼小獨子受到無量的苦時所生的憐憫心一樣(此句是比喻),一旦緣一切有情的大悲心任運而生的情況也達到那個程度時,就已産生『具備定義的大悲心』了。」這裏要注意的是這個大悲心是不含貪著的成分。

  如上,當大悲心在心續中産生時,該補特伽羅(前述處在中士道的補特伽羅)就已成爲「上士」。所以,從剛剛的思惟過程簡單來講,前述處在中士道的補特伽羅,當他去思惟即使進入聲聞道、獨覺道,自利、利他都不能圓滿,最後還是要回小向大。所以,他決定從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道,然後去修舍無量心,去修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之後,一旦任運生起大悲心的時候,這位補特伽羅從原本的中士道的狀態就進入到上士道,這位補特伽羅就成爲上士。而且是「大乘種性覺醒者」,「上士」與「大乘種性覺醒者」是同義詞,但是,這裏要注意這位「上士」或「大乘種性覺醒者」他還不是大乘的補特伽羅,還沒有進入大乘道,這一點要注意。因爲要進入大乘道,他還差二個階段即增上意樂與菩提心,這二者都還沒有達到,但是他已經是上士或大乘種性覺醒者,只是還不是大乘的行者。

  而他先前(即大悲心生起之前及下士道次第之後)那些修行次第,則是與中士共通之道(即共中士道次第)。然後,前述的慈心(七因果教授的第四階段的悅意慈)與悲心(第五階段的大悲心)二者大力增長之後,「慈心」簡單來講就是一切有情如果具有安樂有何不可?願他們具有安樂這樣的想法。「大悲心」就是如果一切有情遠離苦及苦因該有多好!願他們遠離苦及苦因,慈心、悲心的內容大概是這樣。

  增上意樂其實分二個部分,一是慈心的增上意樂,一是悲心的增上意樂。如果是慈心的增上意樂,(要)比剛剛慈心的程度更進一步、更提升,也就是願我自己成辦一切有情的安樂與樂因,而且從現在開始成辦,這是慈心的上意樂,比剛剛慈心的力量更強。如果是悲心的增上意樂,就是願我自己成辦一切有情遠離苦及苦因這件事情,而且從現在開始就去成辦,這是悲心的增上意樂。也就是增上意樂要分二部份,一者是慈心的增上意樂,一者是悲心的增上意樂。

  所以,我們可以說增上意樂的本質其實還是慈心、悲心,只不過是把原先的慈心、悲心提升爲慈心的增上意樂與悲心的增上意樂。把如果一切有情具有安樂該有多好這樣的想法(慈心)提升爲自己從現在開始就去給予一切有情安樂。悲心與悲心的增上意樂,就是從原先的悲心即如果一切有情遠離痛苦該有多好,提升爲從現在開始我要去成辦讓一切有情遠離痛苦的這種悲心的增上意樂。所以,增上意樂的本質來講還是慈心與悲心,只不過它的力量比原來的慈心、悲心更增長。

  即使生起慈心的增上意樂與悲心的增上意樂,增上意樂主要是立下一種誓言(誓願),亦即對于一切有情給予安樂與去除痛苦由自己擔負去成辦。不要說一切有情痛苦的去除與安樂的獲得沒辦法達成,連自己的痛苦都沒辦法去除,自己的安樂也都還沒辦法證得,更不要說這樣,目前自己連大乘道都還沒有進入,當然更不用說自己的離苦得樂能成辦,有情的離苦得樂更不可能完成。所以,只有立誓還不夠,就如一個人答應人家要做什麼,但是答應以後卻達不到,等于是口說無憑,或是立下誓言但是做不到。所以,這樣的行者他會進一步的觀察,誰才有這樣的能力,能夠真的利益一切有情,此時他去觀察菩薩沒有這個能力,聲聞阿羅漢沒有這個能力、獨覺阿羅漢也沒有這個能力,想來想去就只有佛才能夠真正的達到對一切有情拔苦與樂,這時候這位行者才會真的生起爲利衆生願成佛這種強烈的希求。

  一旦心續當中産生一個強烈、毫無造作的「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必須證得珍貴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的想法時,就是「具備定義的大乘發心」在心續中産生了,因此這位補特伽羅已進入了大乘道。

  菩提心就是爲利益一切有情自己必須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果位的誓言,這種誓言分爲造作與非造作,造作的誓言必須刻意才有辦法産生,雖然從所緣與行相來講是跟無造作的菩提心類似,但因爲它必須刻意才有辦法産生,所以不算真正具備定義的菩提心。無造作的菩提心是自然而然産生,不需要刻意去造作,自然而然就會發起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誓言。

  如上的那些上士爲了利他而希求圓滿菩提,並以「大悲心與菩提心等」作爲主要的修行,這裏還可以加一段話,而且大部分的上士主要的修行除了大悲心與菩提心等等之外,還會結合「空性慧」作爲主要的修行,而以「實執及其習氣」作爲主要的所斷。

  到此爲止,已經說明了有關心的體性,心的善惡的情況,調伏內心而進入地道的情況,以上的內容就可以含攝在其中。

  如上那樣辨認了命名爲「心」或「認知」等等的基礎之後,這段話是在說明認識心或認知的體性之後,該心進入種種善、惡行爲的情況,以及由此開展之後,下、中、上叁士之道在心續中産生的情況,然後由此于心續中産生叁乘地道之證悟的情況等,已經簡要地說明完畢。現在要正式進入「地道建立」的解說。

  有關地道的建立又分二個科判,

  其中,分二:1. 總說地道建立,2. 別說各乘的地道建立。

  1. 總說地道建立,是要說明何謂地?何謂道?2. 別說各乘的地道建立,是要個別說明各乘(聲聞乘、獨覺乘、大乘)的地道建立爲何?等等這些內容。

  1. 總說地道建立,分二:1-1. 定義,1-2. 分類

  地、道之地的定義

  定義當…

《地道建立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