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建立 03】
講授:卻佩格西翻譯:廖本聖老師2010-02-28
複習
今天繼續看第8 頁(中文版第4 頁)先做複習。地道功德要在心中生起的話,就要努力去提升我們的心,地道功德證悟的産生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努力提升我們的心,每個人都有機會,心要怎麼提升呢?主要是透過調伏內心的方式來提升。地道其實就是認知,是包含心與心所的認知,所以,提升心最終在未來的時候可以把一般的心轉爲地道證悟的功德,所用的方式就是調伏心,也就是調伏以心爲主的身語意業,讓我們以心爲主的這些身語意業不去造惡而去行善。在斷不善之前,首先,要思惟不善業的果報,唯有先思惟不善業的果報,我們才有辦法去斷不善業。
我們要斷除不善業,首先,要思惟不善業的果報(苦),這個苦跟不善業的重、中、輕有關。如果是重的不善業,它的苦就是重的,就像地獄的苦;如果是中的不善業,它的苦就是餓鬼趣的苦;如果是輕微的不善業,它的果報就是旁生趣或畜牲趣的苦。就是透過地獄、惡鬼、畜牲這叁種苦去思惟之後而去斷不善業,也就是要去想假設自己處在這叁種苦當中,一定無法忍受,由此而産生怖畏,讓自己不去造不善業。
有關叁惡趣苦的詳細說明,在《廣論》道次第裏其實都有說明,所以這裏就不再加以說明。接著,請看文,而由于怖畏那些苦,這些苦就是指叁惡趣的苦,對于叁惡趣的苦産生怖畏之後,就會想要從那些苦得到救度,就要尋求皈依處。最殊勝的皈依處,除了叁寶之外沒有其他比叁寶更殊勝的皈依處,所以接著就會去尋求叁寶,然後對于叁寶産生勝解信,並以此信作爲動機而歸依叁寶。
就像身染重病的人,他必須要服藥,而這個藥就是讓他從病苦當中解脫的皈依處類似,叁寶是把我們從總的輪回苦或是別的叁惡趣苦裏解脫的皈依處。病人要服藥,害怕總的輪回苦與別的叁惡趣苦的人也要去皈依叁寶。
就像病人依止醫生服藥一樣,我們依止叁寶,希望透過叁寶救度自己免于總的輪回苦與別的叁惡趣苦。總的輪回苦是人與叁惡趣,或者說善趣與惡趣的有情都是一樣的,都會經曆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或五蘊熾盛等等這些苦。別的來講,對于人來講雖然沒有叁惡趣的這些苦,但是,因爲人還是處在輪回當中,只要人造了不善業將來還是有機會投生到叁惡趣,所以,對于別的叁惡趣苦也要産生怖畏,也就是不只對于總的輪回苦産生怖畏,即使對于現在還沒有嘗到的這些叁惡趣苦也要産生怖畏。
下士道的修行次第
爲了從這些苦當中得到救度,要至心地歸依:而爲了讓那些苦不要産生(那些苦指的就是叁惡趣苦),要從多方面去斷除惡不善法;爲了得到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要從多方面好好修習斷除十不善之戒律等善行。到此爲止,就是我們心續當中生起地道證悟的根本,也就是以此作爲基礎(根本)。
在這個時候,這位補特伽羅已跻身「內道佛教徒」的行列。這裏還要再說明,跻身「內道佛教徒」的行列,其實從對于叁惡趣苦生起怖畏,而對叁寶尋求皈依,知道叁寶有救度自己脫離惡趣苦的能力,其實就已經進入內道佛教徒的行列。修學斷十不善的戒律等善行,這是進入下士道修行的情況。所以,這裏所說在這個時候,這位補特伽羅已跻身「內道佛教徒」的行列。這一段其實是講怖畏叁惡趣苦並且尋求皈依的內容。接著,而這樣的修行次第,就是下士道的修行情況。這裏的修行次第主要是講斷十不善而行十善的內容。
因此,下士的「所證」,就是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而「所斷」,就是十不善業及其果報。這個就是照字面說明而已;而「所修」,則是斷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那些善行,「那些善行」主要指的是身叁、語四、意叁這十個方面的善行,這個善行並沒有牽涉到修空性、菩提心、出離心等等內容。
因此,在下士道的階段,對于「暇滿、義大、難得;(念)死無常;叁)惡趣苦;皈依(叁寶);業果」等,必須仔細思惟;並藉此如理地修學斷除十不善之戒律等。如果這樣做,來世毫無疑問的一定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這是毫無疑問的,能夠這樣做的就是特殊下士。下士可以分爲特殊的下士與一般的下士。按照剛剛這樣去思惟,然後去行斷除十不善戒律的是特殊下士,這樣來生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而所謂的「一般下士」則是指「僅希求現世事物的補特伽羅」,也就是他根本沒有想到爲來世人天果位(善趣)去努力,這樣的下士就是一般的下士。
依著暇滿、義大、難得、死無常、惡趣苦、皈依、業果、斷十不善的戒律修學,毫無疑問的來世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或增上生的果位。但是,進一步要去思惟,即使來世得到人天的果位,得到增上生的果位,還是有很多苦。而且,這種人天的果位只是從叁惡趣解脫出來而已,並沒有從整個輪回當中解脫出來。如果以人爲例,譬如,來世得到人的果位,頂多活一百歲,接著還是會死亡。天也一樣,天雖然壽命比較長,但終究難逃一死。人與天在死亡的時候,不保證不會再墮叁惡趣,所以,還是有可能再墮叁惡趣,意即即使來世得到人天的果位,還是不可憑信,因爲,不保證有得到究竟安樂,所以,要進一步的思惟中士道的內容。
就如前面所講的,特殊下士所證的就是來世的人天果位,以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在過去生斷除十不善,所以,這一世得到人的果位,等于我們這一世是前一世的所證已經達成了。但是,我們只要觀察我們目前的情況就知道其實苦還是很多,還是有沒辦法避免的種種苦,如果不去進一步思惟,就這樣感到滿足,其實來世有再墮惡趣的可能,所以,對于目前這個情況,我們不要感到滿足,還要進一步的想辦法怎樣徹底的脫離苦。
中士道的修行次第
只得到人天的果位不能感到滿足,要進一步的去思惟,譬如,思惟「生、老、病、死的人趣之苦」、「死兆現行之苦等的天趣之苦」。天趣還要再區分,如果是色界的天、無色界的天並沒有苦苦與壞苦,但是有周遍行苦。如果是欲界天,他的前半生比人趣還要樂,但是後半生會有死兆現行的苦,這種苦據說比人趣更苦。還有「由于忌妒而擾亂心續等等的非天之苦」,非天就是阿修羅,阿修羅其實是算天,只是他的忌妒心非常強,雖然他算天趣,但是他的行爲不像天,所以,一般被稱爲非天,再加上他的忌妒心讓他非常苦,所以,有非天之苦。還有如道次第《廣論》所說的「八苦」、「六苦」與「叁苦」逼迫(有情)的情況等。剛剛看的這些苦不是叁惡趣的苦,而是屬于善趣的苦,這些苦還是落在輪回當中,這些都是輪回苦,但不是叁惡趣之苦,透過思惟這些苦而生起想要從整個輪回解脫的想法,也就是生起出離心。
亦即透過「即使從叁惡趣的痛苦當中脫離而得到人天的果位,但是只要還沒有從輪回當中解脫的話,還是無法超越痛苦的本質的。」這樣的思惟,體認到一切輪回當中(即使在善趣的人、天、阿修羅)全無心要可言,還是有苦,體認到這一點之後,才有辦法生起想要從一切輪回苦解脫的想法。
只有産生想要解脫一切輪回苦的想法還不夠,因爲,只有這個想法,輪回苦還是在,要如何斷除輪回苦呢?不能從斷輪回苦本身下手,應該去思惟輪回苦的源頭在哪裏?就像我們前面思惟要斷叁惡趣的苦,要從産生叁惡趣苦的因–也就是不善業去思惟,然後,從斷除不善業這個因下手,才能讓叁惡趣的苦不會産生。
所以,斷叁惡趣苦的方式是從它的因(不善業)下手,這種情況跟拔掉刺或手術把我們身體的苦去除的情況是不一樣,斷叁惡趣苦要從它的因(不善業)斷除下手。同樣的,要斷除整個輪回的苦,也不是從輪回苦本身下手去斷除,也一樣要去找産生這個輪回苦的源頭是什麼?它的根本是什麼?然後從這個根本下手斷除。
然後,進一步辨認出輪回苦所由生(輪回苦的源頭)之我執無明,必須努力于斷除我執無明。這個情況就類似于叁惡趣的苦是來自于不善業,斷叁惡趣的苦要從斷不善業下手一樣。反過來講,如果我執無明沒有斷,也就是一切輪回苦的源頭(根本)我執無明沒有斷的話,輪回苦是沒有辦法像拔刺一樣把它拔掉就斷除的。
接著要了解,爲什麼我們會在輪回當中受種種輪回苦的果報,它的源頭就是因爲我們透過以無明爲動機而造業,然後這個業讓我們投生于輪回領受種種輪回苦。輪回苦不能像拔刺一樣,也就是並非把輪回苦去掉後整個輪回苦就沒了,因爲它的因還在,所以,不像拔刺的原因是在這裏。
要怎樣把輪回當中這些苦去除呢?唯有從它的源頭–無明這個動機下手,一旦無明這個動機斷除之後,就沒有以無明爲動機所造的業,也就不會有這個業所感得投生于輪回受種種苦的情況,所以,唯有從無明這個動機下手斷除,後面的這些業及輪回當中的這些苦才能夠不會發生。
因此,在心中産生:「自己應該從一切的輪回之苦中脫離出來而證得解脫」這種強烈希求解脫的想法後,精進于斷除輪回的根本我執無明(輪回的根本與我執無明是同位語),而作爲斷除彼等(我執無明)的方法,就是必須進入于緣四谛這個對境的叁學(戒定慧叁增上學)之道的修行。所以,這裏的道次第修行是在之前特殊的下士道次第之後所要修。
因此,當一位已經得到人天果位善趣的補特伽羅,進一步去思惟整個輪回苦之後,對于整個輪回苦生起出離,而且,進一步去辨認出整個輪回苦的源頭就是我執無明,然後,去找出斷除我執無明的方法,就是緣四谛對境的叁學之道的修行,這整個簡單來講就是中士道的修行,這樣的補特伽羅就是中士。
然後,在中士道要去思惟整個…
《地道建立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