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輪回苦,重點是要生起希求解脫輪回的出離心。希求解脫輪回的出離心有二種生起方式,一種是思惟十二緣起的流轉,一種是思惟苦谛、集谛而生起出離。就如剛剛所講的,以無明我執爲動機而造業,然後它的果報就是在輪回當中受種種的苦,其中的無明(煩惱)及業這都是屬于集谛,以無明爲動機造業所産生在輪回中受苦的苦果,這是屬于苦谛。就是透過思惟無明、業(這個集谛)以及思惟輪回中受苦的苦谛而生起對于整個輪回想要出離的這種想法,就是出離心。
十二緣起可以分成六因及六果,六因攝于集谛,六果攝于苦谛。因此,在中士道的階段,仔細地思惟了「由苦、集二者而于輪回中流轉的情況」與「由十二緣起支而于輪回中流轉的情況」(藏文「摳哇」的後面都要加「ㄖㄚˊ」處格之意,意即在輪回當中流轉,即有在…中的意思)。接著,內心對于八苦、六苦、四苦(生老病死)及叁苦等等的一切輪回過患感到厭倦,爲了遠離這些過患,以緣四谛的叁學之道等等作爲主要的修行。這就是中士道的修行的情況。
以聲聞的行者與獨覺的行者來講,他們是屬于“唯中士道”,他們走的不是“共中士道”。他們的想法就是:即使脫離叁惡趣的苦得到人天的果位還不夠,一定還要從整個輪回苦當中脫離。要從整個輪回苦當中脫離就要從斷除無明下手,所以,他們就努力的去斷除無明,讓自己從整個輪回苦解脫出來。
叁士道與叁乘道之區分
以下要分辨的是學了下士道還有初學中士道的這些人,在他們心中還沒有真的生起地道的證悟。這裏要說明的是學下士道與學中士道並不等于進入聲聞道、獨覺道與大乘道,這要區分。
這裏要區分,最初修學中士道的還沒有真的進入聲聞道、獨覺道與大乘道。但是,中士道是進入聲聞道、獨覺道與大乘道的起點。應該說是進入這叁道之前(的區分點),而且,從中士道這裏會分成小乘與大乘的走法這二類。也就是說如果是走小乘,在中士道這個階段之後,就是走聲聞、獨覺這樣的道;如果是走大乘的話,透過這個中士道他會走向上士道。前者,就是透過中士道走入聲聞、獨覺道,這是屬于唯中士道。如果透過中士道而進一步走向上士道就是共中士道。
這樣的補特伽羅以斷除輪回的根本──補特伽羅我執──爲主,而且以「斷除我執的解脫」作爲主要的所證;而作爲其方法的,就是以「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及其「對境」(無我)作爲主要的所修;然後,透過對于聲聞道的極大勝解,而一旦在自己心續中産生了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則已進入「聲聞道」了。同樣這一段如果是對于獨覺道有極大的勝解的話,這樣的補特伽羅就進入獨覺道。聲聞道與獨覺道只有動機及想法的廣狹有稍許差別,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是動機與想法的廣與狹有一點差別。
不論是走聲聞道或獨覺道,他的目標都是自己解脫輪回,透過緣四聖谛的道,讓自己能夠解脫輪回。如果要走大乘道的話,他的想法就不只是這樣,他會想到除了自己要解脫輪回之外,其他的這些曾經當過自己母親的有情也跟自己一樣,還在輪回當中受苦,這些如母有情也必須讓他們解脫輪回。所以,如果是走向大乘道的行者,他會把緣于自己的想法擴展爲緣于一切有情都能解脫輪回的想法,這樣的行者就會走向上士道或大乘道。
剛剛有提到,即使進入中士道也還沒有進入叁乘道(聲聞乘、獨覺乘、大乘道),差別在什麼地方呢?主要是在中士道的階段,雖然有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但是這個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還是造作的,它是屬于造作的出離心、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所以,光是這種造作的想法只能算是中士道,一旦這種希求解脫的想法或出離心到無造作的階段,這時候才真正進入地道(入道)。但是,這時候就要看行者的勝解,他是勝解聲聞道、獨覺道還是大乘道,由此再去區分他是進入哪一種道。所以簡單來講,有“造作出離心”的,可以說已經進入中士道;一旦有“無造作出離心”的,就可以說是入道,也就是入叁乘道的任何一道,這就要看他的勝解(是哪一道)。
底下要說明幾個同義詞,其中,「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及「想要脫離輪回的想法」是同義詞。如前所說,如果這些是造作的,就是進入中士道,但是還沒有進入地道的功德。要進入地道的功德,要到無造作的階段。所以,如果已經産生無造作的想法就進入叁乘道,這時候就要配合勝解來分,無造作出離心配合勝解聲聞道就進入聲聞道,無造作出離心配合勝解獨覺道就進入獨覺道,無造作出離心配合勝解大乘道就進入大乘道。但是,從無造作出離心到進入大乘道中間還有很多需要思惟的,也就是說不是從産生無造作出離心然後勝解大乘道就可以馬上到大乘道,沒那麼快,這中間還有很多要去思惟,譬如所緣從自己轉到一切如母有情必須還要透過很多思惟。
總之,産生無造作的想法,方法是什麼呢?底下舉了二個例子,這是從《廣論》引出的二個例子:(一)就像罪犯在監獄中受到極大的折磨時,自然而然會産生逃離監獄的想法,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不需要造作的。(二)房屋著火的屋主,自然而然想要脫離他的房子的情況。這二個比喻就是說明當初想要解脫輪回的想法到這種自然而然的程度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無造作出離心已經産生的情況,這時候就是入道了,入道就如前面所說配合他的勝解進入聲聞、獨覺或大乘這叁道。
當這個想法(無造作的出離心)産生時,不論是行、住、坐、臥的哪一個時候,均不可能退失,這裏的重點是指無造作的出離心,只要産生了就不會退失。就像宗喀巴大士(在聖道叁要)所說的:「不分晝夜希求解脫心,若生,爾時出離心已生。」「出離心」指的就是無造作出離心,「不分晝夜希求解脫心若生」,所要表達的就是這種出離心是不會退失的。
關于這點(指前面提到叁個同義詞:希求解脫的心、出離心、想要脫離輪回的心)在這部論裏這叁者是同義詞,但是有的學者認爲,前二個希求解脫的想法、出離心並不是同義詞,現在就是針對這個問題來說明。有些學者主張:「看見輪回過患的心是『出離心』,而想要從輪回脫離的心是『希求解脫的心』。」亦即認爲「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這兩者是不同的,而且還認爲出離心是因,而希求解脫之心是果。
而在這部論中,恭敬地將(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這兩個詞視爲同義詞。爲什麼會把這二個詞視爲同義詞?理由如下:(一)亦即所謂「出離」就是解脫,而希求彼之心就稱爲「出離心」。意即出離就是滅谛,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第叁個滅谛,滅谛有四個行相:滅、淨、妙、離,這裏的出離是第四個行相的離,其實就是在講解脫。所以,出離就是離,就是滅谛四行相的第四個,也就是解脫,再加上「心」就是指希求出離的心,「希求彼」的「彼」就是指出離(解脫),所以,希求彼或希求解脫的心就稱爲出離心,這是第一個理由。
而且,不僅如此,(二)當産生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就視爲「已産生無造作希求解脫輪回的心」,這是大多數學者一致的看法。因此,在這部論成立「無造作的出離心」與「無造作的希求解脫之心」兩者爲同義詞。
而且,(叁)宗喀巴大士在聖道叁要提到:「不分晝夜希求解脫心,若生,爾時出離心已生。」這裏也很明確的提到「希求解脫之心」與「出離心」兩者同義;而在這個偈頌之後的「彼出離(指出離心)不以淨發心(清淨的菩提心)攝,不成無上圓滿菩提因。」當中的出離心,也必須理解爲希求解脫的心;
而且,(四)在《廣論》的「僅僅想要舍棄彼等而且想要證得完全止息彼等的想法産生,正是出離心」此中的「彼等」指的就是叁惡趣苦與輪回總苦,也就是解脫叁惡趣苦與輪回苦的想法,這就是出離心,所以,當中也將「希求解脫之心」與「出離心」說爲同義。
此外,(五)《廣論》當中「當經中說到産生無造作之出離心的量(標准)時,會以處在火宅當中的人與處在監獄當中的犯人不願處在那些處所,並且想要從那些場所解脫出來的心,作爲産生出離心的標准,亦即前述二者(即指前述二者的比喻)的心到什麼程度,出離心就應該産生到那個程度。」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得出來:出離心不是看火宅的過患及監獄的過患,重點不在看過患,不像前面有些學者說:看見輪回過患是出離心。從《廣論》這段文來看,出離心是要從這二種場所解脫,而不是只有看過患而已,所以,從這段文也可以看出來出離心與希求解脫的心其實是一樣的。因此,底下說,這是結合「想要從火宅及監獄中解脫出來的心」這個比喻與「出離心」這個意義,等于「想要從火宅及監獄中解脫出來的心」就是比喻「解脫輪回的心」,這也就是說明解脫輪回的心及出離心是一樣的。
然而「對于火宅與監獄看見過患之心」與「出離心」二者喻義結合的情況則比比皆是。這段文要改爲:然而「並沒有對于火宅與監獄看見過患之心」與「出離心」二者喻義結合的情況。意即《廣論》的這段文用二個比喻來說明出離心,這二個比喻是以想要從火宅解脫及想要從監獄解脫來說明出離心,可是並沒有針對看見火宅的過患與看見監獄的過患來跟出離心做結合,所以,從這段文也可以看得出來,希求解脫的心與出離心同義,主要是要表達這個意思。
基于以上這五個理由就可以說「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並不像有些學者所說出離心是看見輪回過患的心,而希求解脫的心才是想要從輪回解脫的想法。也就是並不像有些學者所說出離心是因,希求解脫的心是果,並不是這種情況。這二者其實是同義的,因此,能夠成立「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二者是同義的聖教與正理非常的多,所以,最終的結論是這兩者是同義詞。
就如前面所說的,特殊的下士就是希望能夠來世不墮叁惡趣,得生人天果位。中士道進一步的對于人天的果位不感到滿足,而進一步的想要從整個輪回苦脫離出來,當這種造作的出離心的想法産生的時候,就進入中士道。一旦,造作的出離心能夠提升到無造作的出離心,並且配合勝解聲聞道的時候,這位行者就進入聲聞道。如果配合勝解獨覺道,行者就進入獨覺道。接著,要談的內容就是從這裏繼續說明。
進入聲聞道的情況剛剛已經說明了,現在是從進入獨覺道來說明,所以下文要講的就是一個已經進入中士道的行者,他怎麼進入獨覺道的情況。此外,處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補特伽羅(這是指已經産生造作出離心的行者),這跟前面進入聲聞道的差別在什麼地方?除了勝解之外,如果進入聲聞道要勝解聲聞道,進入獨覺道的行者,他要把造作的出離心進一步的提升爲無造作的出離心,而且還要勝解獨覺道,不僅如此,他的所斷跟前面進入聲聞道的行者也略有不同,他的所斷除了「補特伽羅我執」之外,還加了「執外境的分別」,所以,他的所斷多一個「執外境的分別」,並以斷除這兩者的解脫作爲主要的所證,所以,他的所證也比前面聲聞道的行者多一個,就是除了斷「補特伽羅我執」之外,還有斷「執外境的分別」。而他的方法是什麼呢?因爲所斷有二個,所修也有二個,方法就是將「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這是要斷前面的補特伽羅我執)及暸解『能取、所取二空』的般若(這主要是斷執外境的分別)二者及其對境(前者的對境就是「補特伽羅無我」,後者的對境就是「能取、所取二空」),這些都是主要的所修。一旦行者有了無造作的出離心,而且,勝解獨覺道,有了這些主要的所斷、所證、所修之後,這樣的行者可以說已經進入獨覺道。
這裏要注意,我們在談地道的建立的時候,所依的宗義並不是應成派的宗義,而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爲什麼會這樣呢?爲什麼談地道建立的時候並不是依應成派的宗義來說明呢?原因是因爲地道建立的內容是來自于《現觀莊嚴論》的第一品,關于《現觀莊嚴論》的注解,在印度來講,最有名的有二十一部注解,或是注釋。其中大家公認寫得最好的就是獅子賢的《明義釋》,雖然沒有人直接說他是第一名,但是大家都公認他是最好的,所以,一般在讀《現觀莊嚴論》的時候,通常都是會配合獅子賢的《明義釋》來理解。因爲獅子賢本身所依的宗義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所以,即使像叁大寺他們學習《現觀》六年,這個過程其實都是配合獅子賢的《明義釋》來理解《現觀莊嚴論》。因爲這樣的緣故,所以在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地道時,其實都是依著《明義釋》的解釋,因爲《明義釋》的作者獅子賢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所以整個地道的解釋都是依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來理解。
基于這個理由,因爲是根據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來理解地道,所以聲聞道與獨覺道的所斷、所修就略有不同,所證都是解脫。差別在什麼地方?主要是因爲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宗義是不承認外境,所以,執外境的分別也變成是要斷的。聲聞的所斷只有「補特伽羅我執」,但是獨覺的所斷除了「補特伽羅我執」之外,還要再加上「執外境的分別」。聲聞所修的是「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還有它的對境就是「補特伽羅無我」。而獨覺行者所要修的除了這個之外,還要再加上了解「能取所取二取空的般若」以及「能取所取二空的對境」。所證都是解脫輪回,這是一樣。
透過對于在最後有時,在不依賴其他老師的教授的情況下,而以欲界身現證自己的菩提的獨覺道的極大勝解,一旦自己心續中産生一個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即已進入「獨覺道」了。這個情況因爲要說明的滿多的,所以我們今天就到這裏爲止。
《地道建立 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