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轮回苦,重点是要生起希求解脱轮回的出离心。希求解脱轮回的出离心有二种生起方式,一种是思惟十二缘起的流转,一种是思惟苦谛、集谛而生起出离。就如刚刚所讲的,以无明我执为动机而造业,然后它的果报就是在轮回当中受种种的苦,其中的无明(烦恼)及业这都是属于集谛,以无明为动机造业所产生在轮回中受苦的苦果,这是属于苦谛。就是透过思惟无明、业(这个集谛)以及思惟轮回中受苦的苦谛而生起对于整个轮回想要出离的这种想法,就是出离心。
十二缘起可以分成六因及六果,六因摄于集谛,六果摄于苦谛。因此,在中士道的阶段,仔细地思惟了「由苦、集二者而于轮回中流转的情况」与「由十二缘起支而于轮回中流转的情况」(藏文「抠哇」的后面都要加「ㄖㄚˊ」处格之意,意即在轮回当中流转,即有在…中的意思)。接着,内心对于八苦、六苦、四苦(生老病死)及三苦等等的一切轮回过患感到厌倦,为了远离这些过患,以缘四谛的三学之道等等作为主要的修行。这就是中士道的修行的情况。
以声闻的行者与独觉的行者来讲,他们是属于“唯中士道”,他们走的不是“共中士道”。他们的想法就是:即使脱离三恶趣的苦得到人天的果位还不够,一定还要从整个轮回苦当中脱离。要从整个轮回苦当中脱离就要从断除无明下手,所以,他们就努力的去断除无明,让自己从整个轮回苦解脱出来。
三士道与三乘道之区分
以下要分辨的是学了下士道还有初学中士道的这些人,在他们心中还没有真的生起地道的证悟。这里要说明的是学下士道与学中士道并不等于进入声闻道、独觉道与大乘道,这要区分。
这里要区分,最初修学中士道的还没有真的进入声闻道、独觉道与大乘道。但是,中士道是进入声闻道、独觉道与大乘道的起点。应该说是进入这三道之前(的区分点),而且,从中士道这里会分成小乘与大乘的走法这二类。也就是说如果是走小乘,在中士道这个阶段之后,就是走声闻、独觉这样的道;如果是走大乘的话,透过这个中士道他会走向上士道。前者,就是透过中士道走入声闻、独觉道,这是属于唯中士道。如果透过中士道而进一步走向上士道就是共中士道。
这样的补特伽罗以断除轮回的根本──补特伽罗我执──为主,而且以「断除我执的解脱」作为主要的所证;而作为其方法的,就是以「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般若」及其「对境」(无我)作为主要的所修;然后,透过对于声闻道的极大胜解,而一旦在自己心续中产生了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想法(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则已进入「声闻道」了。同样这一段如果是对于独觉道有极大的胜解的话,这样的补特伽罗就进入独觉道。声闻道与独觉道只有动机及想法的广狭有稍许差别,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是动机与想法的广与狭有一点差别。
不论是走声闻道或独觉道,他的目标都是自己解脱轮回,透过缘四圣谛的道,让自己能够解脱轮回。如果要走大乘道的话,他的想法就不只是这样,他会想到除了自己要解脱轮回之外,其他的这些曾经当过自己母亲的有情也跟自己一样,还在轮回当中受苦,这些如母有情也必须让他们解脱轮回。所以,如果是走向大乘道的行者,他会把缘于自己的想法扩展为缘于一切有情都能解脱轮回的想法,这样的行者就会走向上士道或大乘道。
刚刚有提到,即使进入中士道也还没有进入三乘道(声闻乘、独觉乘、大乘道),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在中士道的阶段,虽然有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但是这个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还是造作的,它是属于造作的出离心、造作的希求解脱的想法,所以,光是这种造作的想法只能算是中士道,一旦这种希求解脱的想法或出离心到无造作的阶段,这时候才真正进入地道(入道)。但是,这时候就要看行者的胜解,他是胜解声闻道、独觉道还是大乘道,由此再去区分他是进入哪一种道。所以简单来讲,有“造作出离心”的,可以说已经进入中士道;一旦有“无造作出离心”的,就可以说是入道,也就是入三乘道的任何一道,这就要看他的胜解(是哪一道)。
底下要说明几个同义词,其中,「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及「想要脱离轮回的想法」是同义词。如前所说,如果这些是造作的,就是进入中士道,但是还没有进入地道的功德。要进入地道的功德,要到无造作的阶段。所以,如果已经产生无造作的想法就进入三乘道,这时候就要配合胜解来分,无造作出离心配合胜解声闻道就进入声闻道,无造作出离心配合胜解独觉道就进入独觉道,无造作出离心配合胜解大乘道就进入大乘道。但是,从无造作出离心到进入大乘道中间还有很多需要思惟的,也就是说不是从产生无造作出离心然后胜解大乘道就可以马上到大乘道,没那么快,这中间还有很多要去思惟,譬如所缘从自己转到一切如母有情必须还要透过很多思惟。
总之,产生无造作的想法,方法是什么呢?底下举了二个例子,这是从《广论》引出的二个例子:(一)就像罪犯在监狱中受到极大的折磨时,自然而然会产生逃离监狱的想法,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不需要造作的。(二)房屋着火的屋主,自然而然想要脱离他的房子的情况。这二个比喻就是说明当初想要解脱轮回的想法到这种自然而然的程度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无造作出离心已经产生的情况,这时候就是入道了,入道就如前面所说配合他的胜解进入声闻、独觉或大乘这三道。
当这个想法(无造作的出离心)产生时,不论是行、住、坐、卧的哪一个时候,均不可能退失,这里的重点是指无造作的出离心,只要产生了就不会退失。就像宗喀巴大士(在圣道三要)所说的:「不分昼夜希求解脱心,若生,尔时出离心已生。」「出离心」指的就是无造作出离心,「不分昼夜希求解脱心若生」,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出离心是不会退失的。
关于这点(指前面提到三个同义词:希求解脱的心、出离心、想要脱离轮回的心)在这部论里这三者是同义词,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前二个希求解脱的想法、出离心并不是同义词,现在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来说明。有些学者主张:「看见轮回过患的心是『出离心』,而想要从轮回脱离的心是『希求解脱的心』。」亦即认为「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这两者是不同的,而且还认为出离心是因,而希求解脱之心是果。
而在这部论中,恭敬地将(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这两个词视为同义词。为什么会把这二个词视为同义词?理由如下:(一)亦即所谓「出离」就是解脱,而希求彼之心就称为「出离心」。意即出离就是灭谛,也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第三个灭谛,灭谛有四个行相:灭、净、妙、离,这里的出离是第四个行相的离,其实就是在讲解脱。所以,出离就是离,就是灭谛四行相的第四个,也就是解脱,再加上「心」就是指希求出离的心,「希求彼」的「彼」就是指出离(解脱),所以,希求彼或希求解脱的心就称为出离心,这是第一个理由。
而且,不仅如此,(二)当产生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就视为「已产生无造作希求解脱轮回的心」,这是大多数学者一致的看法。因此,在这部论成立「无造作的出离心」与「无造作的希求解脱之心」两者为同义词。
而且,(三)宗喀巴大士在圣道三要提到:「不分昼夜希求解脱心,若生,尔时出离心已生。」这里也很明确的提到「希求解脱之心」与「出离心」两者同义;而在这个偈颂之后的「彼出离(指出离心)不以净发心(清净的菩提心)摄,不成无上圆满菩提因。」当中的出离心,也必须理解为希求解脱的心;
而且,(四)在《广论》的「仅仅想要舍弃彼等而且想要证得完全止息彼等的想法产生,正是出离心」此中的「彼等」指的就是三恶趣苦与轮回总苦,也就是解脱三恶趣苦与轮回苦的想法,这就是出离心,所以,当中也将「希求解脱之心」与「出离心」说为同义。
此外,(五)《广论》当中「当经中说到产生无造作之出离心的量(标准)时,会以处在火宅当中的人与处在监狱当中的犯人不愿处在那些处所,并且想要从那些场所解脱出来的心,作为产生出离心的标准,亦即前述二者(即指前述二者的比喻)的心到什么程度,出离心就应该产生到那个程度。」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得出来:出离心不是看火宅的过患及监狱的过患,重点不在看过患,不像前面有些学者说:看见轮回过患是出离心。从《广论》这段文来看,出离心是要从这二种场所解脱,而不是只有看过患而已,所以,从这段文也可以看出来出离心与希求解脱的心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底下说,这是结合「想要从火宅及监狱中解脱出来的心」这个比喻与「出离心」这个意义,等于「想要从火宅及监狱中解脱出来的心」就是比喻「解脱轮回的心」,这也就是说明解脱轮回的心及出离心是一样的。
然而「对于火宅与监狱看见过患之心」与「出离心」二者喻义结合的情况则比比皆是。这段文要改为:然而「并没有对于火宅与监狱看见过患之心」与「出离心」二者喻义结合的情况。意即《广论》的这段文用二个比喻来说明出离心,这二个比喻是以想要从火宅解脱及想要从监狱解脱来说明出离心,可是并没有针对看见火宅的过患与看见监狱的过患来跟出离心做结合,所以,从这段文也可以看得出来,希求解脱的心与出离心同义,主要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基于以上这五个理由就可以说「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出离心是看见轮回过患的心,而希求解脱的心才是想要从轮回解脱的想法。也就是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出离心是因,希求解脱的心是果,并不是这种情况。这二者其实是同义的,因此,能够成立「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二者是同义的圣教与正理非常的多,所以,最终的结论是这两者是同义词。
就如前面所说的,特殊的下士就是希望能够来世不堕三恶趣,得生人天果位。中士道进一步的对于人天的果位不感到满足,而进一步的想要从整个轮回苦脱离出来,当这种造作的出离心的想法产生的时候,就进入中士道。一旦,造作的出离心能够提升到无造作的出离心,并且配合胜解声闻道的时候,这位行者就进入声闻道。如果配合胜解独觉道,行者就进入独觉道。接着,要谈的内容就是从这里继续说明。
进入声闻道的情况刚刚已经说明了,现在是从进入独觉道来说明,所以下文要讲的就是一个已经进入中士道的行者,他怎么进入独觉道的情况。此外,处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补特伽罗(这是指已经产生造作出离心的行者),这跟前面进入声闻道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除了胜解之外,如果进入声闻道要胜解声闻道,进入独觉道的行者,他要把造作的出离心进一步的提升为无造作的出离心,而且还要胜解独觉道,不仅如此,他的所断跟前面进入声闻道的行者也略有不同,他的所断除了「补特伽罗我执」之外,还加了「执外境的分别」,所以,他的所断多一个「执外境的分别」,并以断除这两者的解脱作为主要的所证,所以,他的所证也比前面声闻道的行者多一个,就是除了断「补特伽罗我执」之外,还有断「执外境的分别」。而他的方法是什么呢?因为所断有二个,所修也有二个,方法就是将「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般若(这是要断前面的补特伽罗我执)及暸解『能取、所取二空』的般若(这主要是断执外境的分别)二者及其对境(前者的对境就是「补特伽罗无我」,后者的对境就是「能取、所取二空」),这些都是主要的所修。一旦行者有了无造作的出离心,而且,胜解独觉道,有了这些主要的所断、所证、所修之后,这样的行者可以说已经进入独觉道。
这里要注意,我们在谈地道的建立的时候,所依的宗义并不是应成派的宗义,而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谈地道建立的时候并不是依应成派的宗义来说明呢?原因是因为地道建立的内容是来自于《现观庄严论》的第一品,关于《现观庄严论》的注解,在印度来讲,最有名的有二十一部注解,或是注释。其中大家公认写得最好的就是狮子贤的《明义释》,虽然没有人直接说他是第一名,但是大家都公认他是最好的,所以,一般在读《现观庄严论》的时候,通常都是会配合狮子贤的《明义释》来理解。因为狮子贤本身所依的宗义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所以,即使像三大寺他们学习《现观》六年,这个过程其实都是配合狮子贤的《明义释》来理解《现观庄严论》。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在解释《现观庄严论》的地道时,其实都是依着《明义释》的解释,因为《明义释》的作者狮子贤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所以整个地道的解释都是依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来理解。
基于这个理由,因为是根据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来理解地道,所以声闻道与独觉道的所断、所修就略有不同,所证都是解脱。差别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因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是不承认外境,所以,执外境的分别也变成是要断的。声闻的所断只有「补特伽罗我执」,但是独觉的所断除了「补特伽罗我执」之外,还要再加上「执外境的分别」。声闻所修的是「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般若」,还有它的对境就是「补特伽罗无我」。而独觉行者所要修的除了这个之外,还要再加上了解「能取所取二取空的般若」以及「能取所取二空的对境」。所证都是解脱轮回,这是一样。
透过对于在最后有时,在不依赖其他老师的教授的情况下,而以欲界身现证自己的菩提的独觉道的极大胜解,一旦自己心续中产生一个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即已进入「独觉道」了。这个情况因为要说明的满多的,所以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为止。
《地道建立 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