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戒律可以讓有情得到人天的果位,但是只有斷除十不善的戒律,僅讓一個有情得到人身或是天身還是不夠,必須在斷除這些十不善行的戒律之外,還要做一些輔助的善行,譬如要行布施、要修安忍、修精進等等,否則即使得到人身、天身還是會面臨一些困境,如得到人身但是沒吃的、沒穿的、沒喝的,或是身體的狀況不是很好,或是經常生病等等。所以,只有斷除十不善的戒律還是不夠,還必須成辦其它的善行,得到這樣的樂才會比較圓滿。
苦因主要是以身叁語四意叁的十不善行,代表所有的不善行,這是苦因,樂因就是斷除十不善行的戒律。斷除十不善行的戒律是得到增上生果位的一個因。增上生還有不同的分類,譬如,增上生可以包含六欲天,人有四大洲八小洲的人類,甚至投生淨土,這些都屬于增上生,或者在人當中具足八暇十滿的人身,或者不具足八暇十滿的人身,這些都是屬于增上生。意即在增上生當中,共通的因就是斷除十不善的戒律,只要做到斷除十不善的戒律都有機會得到增上生。但是,得到增上生又有各自的差別,這些各自的差別,就是不共的部份,主要是由每一位有情的發願,或者每一位有情助伴的善行如布施或是安忍、精進等等這些而分出差別。
如果有投生增上生,共因就是斷除十不善的戒律,譬如一位有情要投生淨土,他要發願,而且要持該淨土的本尊、或是佛的名號,還要不斷的向他祈請、祈求,不斷的去憶念該淨土的種種莊嚴。譬如一個人要投生慈氏的淨土(彌勒淨土),除了要發願,要念咒,要憶念兜率天之外,也要祈請彌勒菩薩等等。或者要投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一樣要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憶念阿彌陀佛淨土的莊嚴等等,然後祈求發願。同樣,要投生增上生當中的六欲天,也要靠發願,自己想要投生到六欲天。想要成爲人,也是要靠發願,自己想要成爲人,而這些共通的基礎都是以斷十不善的戒律爲基礎。
這裏要補充,增上生當中的天只有六欲天,不會有色界天與無色界天,因爲色界天與無色界天必須要有禅定作爲基礎。
要成辦的樂,又分爲身體方面的樂與內心方面的樂,簡而言之,就是身樂與心樂。身樂的成辦主要是要透過以外在事物做爲緣而得到的,也就是要透過外在的事物,譬如食物可以去除我們的饑餓,飲料可以去除我們的口渴,或是衣服可以讓我們免于受寒等等而得到樂,這些都是透過外在的事物。但是,如果認爲身樂只是透過外在事物的達成,而不曉得爲什麼我們會有這些外在的事物讓我們免于饑渴寒等等這些痛苦,如果沒有進一步去想,這些外在事物怎麼會形成,表示一個人對于業因果的思惟還是不夠深刻。認爲身樂只是由外在事物構成,就好象外在事物是沒來由而形成,這樣對于業因果的思惟其實是不夠深刻。其實,這一世當中會有這些外在的事物,讓我們去除身體的這些苦,讓我們得到身體的這些安樂,這些外在事物其實跟前世有關,也就是跟前世的布施有關,由于前世的布施,我們才有這些外在的事物、食物、飲料或是衣物可以讓我們去除身的苦,而得到身的樂。所以,進一步我們要去想,假設我們已經有斷除十不善的戒律作爲基礎,來世要得到增上生,還想要擁有這些外在事物的受用,這一世一樣要去累積這些布施等善行,來世才有這樣的受用。如果能夠這樣想,對于業因果就是想得比較深刻。
這個部分其實很好了解,各位也聽過很多類似的內容,所以,應該自己讀也能夠了解,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這個部分是屬于地道前行的部份,照理說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沒有問題接著再講地道正行之前行、加行的部份就會快一點帶過去。
一般講斷惡行善,並不是嘴巴講了就馬上斷得了,或是嘴巴講了之後,就能夠馬上成辦善,不是那麼容易的,斷惡行善主要是透過我們不斷的思考、串習而達成。
「此外,首先應該思惟如下:亦即必須善加思惟總的輪回苦,以及個別的(叁惡趣苦:)冷熱等等地獄之苦、饑渴等餓鬼之苦、及愚癡等等畜生之苦,」(就如剛剛講的斷惡行善必須透過思惟、不斷的串習,不是嘴巴講完,馬上就能做到,所以必須做這樣的思惟),也就是思惟輪回苦的因是什麼?還有個別的叁惡趣苦的因是什麼?這樣思惟之後會發現總的輪回苦的因與個別叁惡趣苦的因都是來自于惡業或是不善業。因爲有惡業、不善業,所以會有總的輪回苦、個別的叁惡趣苦。而且,各別的叁惡趣苦:冷熱等等地獄之苦,是由于重的惡業不善業所造成。饑渴等餓鬼之苦,是由于中等的惡不善業所造成。而愚癡等畜生之苦,是由于比較輕的惡不善業所造成的。這種情況,不只佛一再的說,佛之後的智者們也一再的說明。如果要斷除總的輪回苦與別的叁惡趣苦,必須從各方面去努力斷除惡不善法。
「此外,若不從許多方面努力于斷除惡不善法,則(如)經中所說:『嚴重、中等與輕微的不善法,依次會讓有情生于地獄、餓鬼及畜生趣中。』因此,應該思惟:假設自己也由于惡不善法的力量而生于那些惡趣,則這些苦除了在自己身上成熟,」此外並不會在其他人身上成熟,因爲,這些苦的因–惡不善法是自己造的,所以這些惡不善法的苦,就會在自己身上成熟,「而如果那些苦在自己身上成熟的話,自己將無法忍受。」去想了這些情況,「而由于怖畏那些苦,」我們又不能放任那些苦不管,不能因爲害怕那些苦就不管它,而「爲了從那些苦當中得到救度,必須對于叁寶産生勝解信,」
「爲了從那些苦當中得到救度,必須對于叁寶産生勝解信,並以此信作爲動機而歸依叁寶,例如身患重疾的病人,爲了免于疾病之苦,而必須依止良醫一般。」所以,唯有依止叁寶才有辦法讓自己從這些苦當中得到解脫、得到救度。
這一段主要是去思惟總的輪回苦與別的叁惡趣苦之後,生起皈依的想法,生起皈依的想法之後,就要按照皈依的學處去做取舍,該行的要去行,該斷的要去斷。
《地道建立 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