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2▪P2

  ..续本文上一页为烦恼,跟一般「行」的理解不太一样。

  「若是如此,首先必须要调伏心续,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意即在地道的证悟还没有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之前,或者更高层次密咒的证悟还没有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之前,在这二者之前,要先做的事情就是先调伏我们的内心,这个才是重点。

  引世尊的开示

  然后,本师世尊(也)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跟我们要乐不要苦是有关系的,每一位有情都只想要乐,不想要苦。如果不想要苦,首先要先认清什么是苦,知道苦的来源是恶业,然后由恶业下手去断除,才有办法达成要乐不要苦的目标。所以这个四句偈的初句「诸恶莫作」就是要让我们达成不要苦的目标。因为诸恶是苦的来源,所以诸恶莫作跟我们不要苦有关,恶是苦的来源,如果不要苦就要从苦的来源,也就是诸恶去断除。

  第二句跟我们所要的乐有关,每一位有情都想要乐,所以要辨认乐的源头是什么?乐的源头(因)就是众善。如果要得到圆满的乐,在乐因(善)的阶段就要具备圆满的善,唯有具备圆满的善所得的乐才是圆满的,所以如果要乐就要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这跟前面二者有关,第一句提到「诸恶莫作」换句话说就是断恶,「众善奉行」就是行善,断恶行善不是靠外在,主要是透过内心的调伏才有办法断恶行善,所以「自净其意」的「净」其实是调伏的意思,从藏文来看就是调伏自己的心,让我们的心能够断恶行善。

  「自净其意」就是透过调伏我们的内心去断恶行善,其实每位有情都有这个心,从每位有情的经验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内心有贪瞋无明等等烦恼,也有其他的善心;烦恼的心、善的心在我们的心中同时都有。当这些贪瞋无明等等烦恼的心产生的时候,我们要能够马上辨认出来他们是烦恼,然后尽量的去降低他们的势力(力量)。当我们的心中出现一些善心的时候,也要尽量去增长这些善心。这些情况就像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社会存在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如他会做出杀盗淫等等的行为,这些人就要透过法律去制裁他们;这个国家社会如果有好的人就要奖励他们、表扬他们。如果,能够这样做,国家社会或者地方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正面。同样的,我们内心的情况也是一样,怎样把这些恶心、不好的心降低,甚至最后能够完全断除。然后把善心开发、一直增长到极致、圆满。我们真正的断恶行善或离苦得乐的目标才有办法达成。

  「是诸佛教」这就是佛的教法,也就是说佛所开示的教法重点就是前面的三个,就是调伏自己的心去断恶行善。如果能够照着佛所开示的教法去行的人,就可以说他是持教的士夫或是能够传承佛教的人。

  「说明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赖于自心的调伏,」「诸恶莫作」就是断恶,「众善奉行」就是行善。「而能调伏那样的心,就是佛陀的教法。」这个意思就是刚刚所解释。

  「本师世尊又说:心若调伏引安乐,我若调伏得善趣。这说明了:要引生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有赖于内心的调伏。」

  这段经文第一句提到「心若调伏引安乐,」调伏的对象是心,第二句提到「我若调伏得善趣」重点是在我。这里的「心」、「我」,在自续派及自续派以下的宗义,为什么会把我及补特伽罗的“事例”视为心,主要就是这段经文的关系。因为,这里的「心若调伏」、「我若调伏」指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自续派以下的宗义就会认为我的事例就是心,调伏我就等于调伏心,他们根据的就是这段经文。

  但是,如果按照应成派来讲,我或补特伽罗与心是相违的二回事。应成派不会说补特伽罗或是我的究竟就是心,或者说他的事例就是心,应成派会说我或补特伽罗与心是相违的。虽然相违但是心如果变好,补特伽罗也会变好;心如果不好,补特伽罗也会变得不好,这个应成派是承认的。虽然他说补特伽罗与心相违,但是,心只要调伏补特伽罗也会得到调伏,这是应成派承认的。

  引宗喀巴大师的论述

  有关这样的内容,宗喀巴大师也说:「黑白诸业有赖善恶思,」这里的「思」就是指思想、想法。「思想若善,地与道亦善;思想下劣,地与道亦劣,一切结果有赖诸思想。」黑就是指不善,白是指善,所以,黑白诸业指的就是不善与善的诸业,有赖于我们想法是善或恶,如果想法是善的,所造的业就是善业,想法如果是恶的,所造业就是恶业或是不善业。

  「思想若善,地与道亦善」指的就是地道功德,或者是善趣的地道都会很好。「思想下劣」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烦恼,「地与道亦劣」,指的就是三恶趣的地道就很差,一切的结果,不论是善的地道或恶劣的地道都跟我们的想法有绝对的关系。

  宗喀巴大师有些著作是结合诗韵学,这类(著作)的偈颂不论意义或是诗韵的格式,都是非常上乘的写作方式。这首偈颂的特点就是除了意思非常好之外,它的特点就是在藏文当中,都没有用到四个母音的符号(一ㄨㄝㄛ),也没有用到「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懂藏文的看这四句偈就可以发现,都没有出现母音,也没有「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这样的著作一般公认是非常好的,一般人没有办法写出这样诗韵结构的表达。

  这首四句偈是说明:「要产生好的地与道的证悟,以及依彼而证得解脱与一切相智等果位的情况,都有赖于好的想法。」

  「若是如此,那么调伏自心的方法、依于调心之后证悟地道的情况、以及地道证悟究竟之后于心续中产生解脱及一切相智果位的情况是如何?」针对这个问题要做回答。

  调伏自心的方法

  对于调伏自心的方法,或是调伏自心之后产生地道证悟的情况,以及证得解脱与一切相智等果位的情况,一开始最好的调心方法就是三士道次第的实践。所以,他回答:「透过实践三士道的次第,来调伏内心并且产生地道的证悟等等,这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透过三士道的次第来调伏内心的方法如下:(首先要知道,只要是有情都有这个情况)「无论知不知道结合安乐及痛苦的术语,事实上,完全不要痛苦,而只要圆满的安乐,这种想法对自他一切而言,均是共通的;」也就是有的人会用安乐这个术语来表达安乐,或者痛苦的经验他会用痛苦的术语来表达,但是有的人不会。譬如有人不会讲话,或可能不晓得这叫乐、这叫苦。实际上,无论如何,每一位有情就感受来讲,完全是不要痛苦,只要圆满的乐,这是一切有情都一样的。这一段要表达的是:不论会不会讲安乐或痛苦这二个术语,但是,实际上要乐不要苦这都是一样的、是共通的,会不会讲安乐或痛苦这二个术语就有各种情况,有人会讲、有人不会讲,不论会不会讲,但都是不要苦只要乐。

  要达到完全不要苦只有圆满乐,这就要透过方法,这个方法也是必须是一个成办离苦得乐毫无错谬的方法,也就是必须努力从各方面断除痛苦,而且(也是)从各方面成办安乐毫无错谬的方法,方法如果有错误就没有办法达到究竟或圆满离苦得乐的目标。

  有些人会选择自杀,这些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要去找死,让自己去选择死亡这条路,他一开始也是跟一般的有情一样想要乐不要苦,只是他成办离苦得乐的方法不对、有错误,所以最终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标,而让自己陷于非常困窘的境地,最后他想到的方法就是:如果我不死,这种痛苦的情况没办法改善。他最后不得已就选择自杀这条路,他以为自杀就可以从当下这个苦或是这样一个窘境当中脱离,能够得到解脱。所以,会选择自杀的人,他最初跟每一个有情一样,都只想要乐不要苦,只是他成办离苦得乐的方法是有错误的。

  如果要达到究竟离苦得乐的目标离苦的方法要正确毫无错误,得乐的方法也要毫无错误,必须完全正确,离苦得乐的目标才会达成。进一步来讲,离苦也要从苦因下手、去断除,离苦的目标才会达成。要得乐,也要从乐因去成办、下手。意即苦的断除并不是如身上的一根刺把它拔掉,就断除了。苦的断除必须从它的因去下手断除,苦因的结果(苦果)才有办法断除。同样的,乐的成办(乐果的达成)也不是像得到财物,当下就能够得到安乐,乐果的达成或是成办,有赖于在乐果之前怎么样去成就(得到)安乐的因。所以,离苦得乐都要从它的因去着手,要从苦因去断除,从乐因去成办,才会达成离苦得乐的目标,达成的方式跟拔刺及得到财物是不一样的。

  断苦,要从断除苦因下手,得乐,要从成办乐因下手。断除苦因、成办乐因或者说取乐因、舍苦因,这二者要做取舍之前,对于乐因的取、苦因的舍之前要先知道什么是乐因?什么是苦因?不然我们没办法做取舍,所以底下说:「因此必须清楚暸解苦乐的因是什么?」也就是苦因是什么?乐因是什么?「因为如果不暸解苦乐之因为何,则对于这二者的因无法做取舍。」要真正离苦得乐的目标也没有办法达成,所以,苦因的辨认是很重要的,而且,苦因的辨认如果稍有不纯,不是辨认得非常清净,之后的取舍就会有偏差。

  「其次,痛苦的因,就是十不善等等恶不善行,而安乐的因则是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善行,因此要乐不要苦的这些人们必须从各方面对于这二者(苦因、乐因,或者从实际来讲苦因就是十不善,乐因就是断除十不善的戒律)好好作一个无误的取舍。」或者品质非常纯、无误的取舍,这就是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毫无错误的方法。

  苦因主要是十不善等这些恶不善行,这是最粗的,只是以这十个作为代表,等于一切不善行这十个是最粗显的,主要有身方面三种、语方面四种、意方面三种,意即以这个为主的其它的不善行也必须断除。

  乐因是断除十不善的戒律,…

《地道建立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3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