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2

  

【地道建立 02】

  

讲授:却佩格西翻译:廖本圣老师2010-02-07

  上次提到地道的证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须要提升我们的心。我们做世间的事情可以透过身、语、意,但是,不论身语意哪一方面(所造)世间的事情都是以心为主。这种情况,特别是在佛法的修行上来讲,身的行为、语的行为、意的行为也是以意为主。

  引《入中论》说明三界造物者唯心

  接着,我们看《入中论》的引文,《入中论》的作者是月称,这部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部论是中观应成派开派的一部论,因此,月称就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开派祖师或者称为开辙师。也就是因为月称造了《入中论》之后,才开启中观应成派,他写了这部论之后没有人可以对于此论予以驳斥。西藏各个教派在抉择所谓中观见的时候,所要抉择的主要就是月称的这部《入中论》,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入中论》这个偈颂是第六地第八十六偈,引文的内容:「依据彼彼各自之论典,诸外道说补特伽罗等,胜者未见其为造物者,故说世间造物者唯心。」这个偈颂主要说明的是外道的数量很多,而每一个外道又有他们各自的论典,这些论典会提到有“常”的补特伽罗,「等」就包括有神数论派主张的“自在天”与无神数论派主张的“总主”等等,外道会说这些是世间万物的造物者。第三句的「胜者」就是佛,佛由祂的了解来说,外道所说的这些常的补特伽罗、自在天、总主并不是世间万物的造物者,世间万物的造物者只有心。佛是在什么地方讲「世间万物的造物者是心」呢?就是在前面《十地经》所说「三界唯是一心。」在这部经提到造物者是心。

  《入中论》这段文意思是说:「在非佛教或诸外道各自的论典当中,主张常的补特伽罗与自在天等等为世间的造物者,而胜者(佛)未见彼等(常的补特伽罗与自在天等等)为造物者或观见彼等非造物者之后,说唯心是世间的造物者。」

  一般来讲有四大洲八小洲,就南瞻部洲来说就有很多的宗教教派,这些教派当中有承认世间造物者与不承认世间造物者二类。以佛教而言,是属于不承认世间造物者的宗教,其他的宗教如数论派这些宗教,他们会承认有常的补特伽罗、自在天、总主,这样的世间造物者。世间造物者的世间就是所谓的器世间,也就是外在山河大地等等这些我们所受用的对境,即器世间是所受用者,有情世间是能受用者其实就是指有情。所有这些情器世间的造物者,以外道来讲都认为是常的补特伽罗、自在天、总主所造成。这个主张最早是由数论派所提出来,数论派是在佛教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数论派的宏扬是在佛教形成之前,而且数论派是所有外道当中最早的,它的教义也是外道当中比较好的,因为他们有承认解脱,只是他们的解脱道是错的。一般来讲,如果驳斥了数论派,要驳斥其他的外道就很容易了,因为数论派是最早的,教义也是最好的,如果驳斥它,其他外道的教义也能够驳斥。

  以数论派来讲,有承认天与不承认天二派,承认天就是主张自在天是情器世间的造物者;不承认天的或者说无神的数论派他们主张总主是情器世间的造物者。但实际上总主根本不是所知,不是存在的现象,这个等于是他们臆造出来。佛经过观察发现外道所说的造物者根本就不是情器世间的造物者,真正情器世间的造物者是有情各自的心。

  佛教讲唯心,就是一切的情器世间唯心所造,器世间(有情所居住的环境)是由有情的共业所形成的。有情本身如果是天身、人身,或是人身领受到的苦乐受等等,这些是有情自己的不共业所形成的。虽然,暂时来讲,瓶等一些事物有它的造作者,譬如工厂的工人,或由造瓶的人所制造出来,但是究竟来讲,造就这些情器世间主要是由有情的共业与不共业,这些共业不共业是依于心而来。

  「前论」指的就是《入中论》,前论又说:「由知遮止常我为造者,」「常我」就是外道主张常的补特伽罗等等为情器世间的造物者,「是故瞭知造物者唯心。」这二句的意思其实跟前面那四句的意思是一样。

  「因此,一切轮回与涅槃的究竟基础或根本,就是心。」就像前面所说从暂时来讲可以有制作瓶者,也可以有建房子的工人等等的造作者;但是究竟来讲,一切轮回与涅槃的究竟根本或基础是我们的心。

  从我们平常的情况来观察,也可以很清楚了解为什么心是主要的造作者?譬如,我们要透过我们的身体写字,透过我们的口说话,其实它的发动者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心。是透过我们的心去发动,然后,让我们的身体去写字,透过我们的心去发动,让我们的口去说话。

  所以,身及语这二方面的行为到底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其实有赖于我们的心,心的动机如果纯正,所造的身语(行为)就是好的;心的动机如果恶劣,所造的身语行为就是不好的。假设有人的心非常恶劣,如果是男的就可以说是魔,女的就是女魔。也就是魔或女魔并不是有一个魔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人,因为他的心只想到伤害别人,虽然他具有人的样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他称为魔。

  如四魔当中的天子魔又名为极喜自在,他是属于欲界天,他会得到天身主要是过去累积的善业所形成,但是,他得到天身之后,却一再的去阻挠或障碍他人。虽然他得到天身但却名之为魔,原因在此。

  为什么一切轮回与涅槃的究竟根本或基础是我们的心呢?理由就是透过心续的调伏,暂时来讲可以得到增上生的果位,也就是来世得到人天的果位。究竟来讲可以进入决定胜的境地,决定胜就是有解脱与成佛二种,这是心续调伏的情况。

  反之,心续如果没有调伏,我们的心就会受到烦恼的宰制,而于总的轮回与别的三恶趣受生。所以,主要是透过烦恼,由烦恼的宰制而去造恶业,这个恶业又让我们投生到轮回,更惨的是投生到三恶趣。这些都是跟我们的心调伏与否有关,我们是否能够超脱轮回得到涅槃,得到增上生、决定胜还是继续在轮回,主要就是看我们的心有否调伏。

  引世亲解说如理论

  「因此,本师能仁王说八万四千法蕴,以及随行其后的智者所造的所有解释佛经密意的论典,皆是调伏住(存在)于心续当中烦恼的方法。」假设有经或论讲的不是调伏心续当中烦恼的方法,就不会是佛教的经论,意即佛教的经论开示的就是调伏心续当中烦恼的方法。

  「改造无余烦恼诸怨敌,恶趣(及)三有之中作依处,由具改造依处此论典,此二于余学说体系无。」

  就像世亲阿阇黎,他是在佛教的体系里可以视为典范的大师,他有一部论叫《解说如理论》,汉译也译为《释轨论》。这一部论提到佛教的经论有二个功德,第一个功德就是:「改造无余烦恼诸怨敌」,「改造」就是摧毁的意思,就是可以让所有的烦恼不存在,这是佛教经论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恶趣(及)三有之中作依处」,「作依处」可以说是救度,可以救度处在恶趣及三有当中的有情,这是第二个功德或是第二个特质。「由具改造依处此论典」,「改造」就是第一个特质(功德),「依处」就是第二个特质(功德),这样的论典,「此二于余学说体系无。」意即具有这二个功德在「余学说体系」就是指非佛教的学说体系是看不到的。

  简单来讲,这四句要说明的就是佛教的经论具有二个特质,第一个特质就是摧毁烦恼的方法,一定会讲到如何摧毁烦恼?它的方法为何?这是第一个特质。第二个就是能够救度有情出恶趣、还有三有的方法,共有这二个方法(特质)。如果不具有这二个方法就不能称为佛教的经论,这二个方法(特质)在非佛教的体系是没有的。

  所以,如果对于具有改造、救度这二种方法(特质)的论典去做闻思修,无疑的就可以灭除心中的烦恼或脱离恶趣、三有;反之,假设一部论不具有这二个特质(功德),即使你再怎么做闻思也得不到这样结果。

  狮子贤《明义释》

  以下引《小释》,其实指的就是《明义释》,也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作者是狮子贤,《小释》是相对于他的另外一部著作《现观庄严论光明释》,这部注释称为《大释》,它是比较大部头的注释。《明义释》的语词是比较少的一部注释,故称为《小释》。虽然,《明义释》称为《小释》只是语词相对于《光明》(《大释》)来讲比较少,但是它的意义还是非常广大。而且,它是《现观庄严论》印度的二十一部注释里应该说是排行第一或居于首位,也就说这部注释是二十一部注释里大家共许最好的。这个在智者之间是毫无争论的,也是二十一部注释里最有名。

  在狮子贤的《小释》提到两句话,「为对治诸行,圣者转动:一切行相无余诸*轮。」「诸行」指的就是烦恼,意即佛为了对治所有众生心续当中的烦恼,所以祂就转动诸*轮。目的就是为了灭众生心续当中的烦恼,这个意思跟前面世亲的《释轨论》的讲法其实是一致的。

  引世亲《俱舍论》

  以及《俱舍论》说:「为了诸行之对治,佛说随顺诸法蕴。」《俱舍论》的作者也是世亲阿阇黎,跟前面的《解说如理论》或《释轨论》是同一位作者。《俱舍论》里面也有提到:「为了诸行之对治,佛说随顺诸法蕴。」「诸行」一样是指诸烦恼,「诸法蕴」就是*轮,或者说八万四千法蕴。

  「其中的「行」必须理解为住于心续当中的烦恼。」这里的「行」是指《明义释》当中「为对治诸行」的行,还有《俱舍论》里面提到的「为了诸行之对治,」的行。这二段文的「行」都必须理解为住(或存在)于心续当中的烦恼。一般来讲,讲到「行」可以有好的及不好的,可以是善行、也可以是恶行,但是,这二段文所出现的「行」都必须理解…

《地道建立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3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