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建立 01】
講授:卻佩格西翻譯:廖本聖老師2010-01-31
略述地道
今天要開始說明地道的建立,所謂的地道就是我們的心經過不斷的進步提升之後,轉爲地道的體性,這是我們一般進入地道的情況。有證得地道(心轉變爲地道)的這些人,一開始也跟我們(一般的凡夫)一樣,透過一些方法把自己心提升,把心的體性轉爲地道的體性,這是透過心的提升而得到。
了解地道的內容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我們心的體性或是本質。關于心的體性或本質在格西寫的這部《地道建立》的開始有說明解釋,這些文字其實不是很難了解,自己讀也可以懂。
《地道建立》的來源依據
我們先說明這本《地道》著作的來源依據,首先,佛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蘊,這些八萬四千法蘊分配在叁轉*輪裏(初轉、中轉、末轉*輪),其中在靈鹫山宣說的中轉*輪,是叁轉*輪裏最殊勝的。代表中轉*輪主要的就是般若系列的經典,對于《般若經》直接的解釋,就是龍樹菩薩的《中觀六理聚論》;對于《般若經》間接(隱義)的解釋,代表的是慈氏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地道建立》的內容主要來源是彌勒的《現觀莊嚴論》。
《地道建立》內容的典籍直接的根據就是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而且是《現觀莊嚴論》的第一品「一切相智品」的內容。再往前追朔《現觀莊嚴論》主要是解釋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隱義,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宣說者就是佛,所以《地道建立》的源頭還是來自于佛。
本論著作方式
格西寫的這部論的標題《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及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這部論的題名,主要是要帶領有緣的士夫或有緣人到達解脫與一切相智的地道。地道其實就是方法,也就是透過地道建立這個方法或是方便,可以讓有緣者證得解脫或是一切相智的佛果位。這本《地道建立》的內容不是很廣,語詞也不是非常詳細,主要是用很簡要的語詞把地道建立的核心要義彙集,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寫成的著作,所以,稱爲「攝要」。
書首禮贊
作者在寫一部論的時候,特別是佛教的論典,很重要的在進入本文之前一定要有書首禮贊,書首禮贊是整部論重要的支分,而且,造論是在累積善行、成就很重要的事業,這樣的事業在進入本文之前,一定要對于殊勝的對境作禮贊。禮贊有幾個主要目的,可以讓造論者累積福德,而且,可以讓造論的過程沒有障礙,也可以讓此論能夠從頭到尾很完整的完成,並可以讓造論者在造論的過程中不會因爲一些障礙而讓此論的品質變不好,所以,在進入本文之前的書首禮贊有它的重要性。
「書首禮贊:非常恭敬地禮敬並歸依具備無緣大悲的至尊上師足蓮。
祈請于一切時間與階段當中攝受自己!」
接著,看書首禮贊的內容,「非常恭敬的禮敬並歸依具備無緣大悲的至尊上師足蓮」。首先解釋「至尊上師」,這是指從佛世尊開始一直到自己直接受教的上師爲止,所有這些直接或輾轉的傳承諸師。
「至尊上師」的前面有一句修飾語「無緣大悲的」,「無緣」主要是指了解空性的智慧或般若,「大悲」就是大悲心,這二者的關系是指被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攝持的大悲。
前面還有「具備」一詞,這是指這些直接或輾轉的傳承諸師們,他們的心續當中都有具備這樣的「無緣大悲」,因此,「具備無緣大悲的至尊上師」指的就是心續中具備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攝持的大悲的這些直接或輾轉的傳承上師們。
「足蓮」其實只是要表達他的足(腳),「蓮」只是表達恭敬的修飾語,所以,不能把足與蓮分開看成單獨的足與單獨的蓮花,「蓮」其實就是要說明他的「足」,表示恭敬。足是上師全身最低的地方,我們向上師全身最低的腳行禮敬,就禮敬者來說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對上師行禮敬,就身體而言,是把自己的頭部放在上師的足蓮旁,心態也是非常的恭敬去作禮敬。所以「非常恭敬的禮敬」主要是指身體行禮敬,心態非常恭敬,而且在禮敬的同時,內心也對這些上師們行皈依,故言「非常恭敬的禮敬並歸依」,後面整句是當禮敬及皈依的受詞(對象),向這樣的傳承諸師行禮敬,或對于這樣的特殊福田行禮敬,主要是希望他們在「一切時中、任何的階段當中都能攝受自己。」
「勝導師佛子慈氏妙音,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
「勝導師」指的就是佛世尊,爲什麼稱他爲勝導師呢?「導」有引導的意思,也就是他能引導所化弟子或所化機出離叁惡趣、出離輪回。雖然外道也會聲稱他們的導師有引導他們的弟子出離叁惡趣、出離輪回的能力,但是,佛世尊是所有導師中最殊勝的,所以他是勝導師。
「佛子」其實是要跟前面的導師共用「勝」字,所以應該是殊勝的佛(及殊勝的佛子),因爲這是偈頌的關系,所以跟前面勝導師共用「勝」,要這樣去理解。「勝佛子」也就是指佛子(菩薩)當中最殊勝的慈氏(彌勒菩薩),及妙音(文殊菩薩)。這二位爲什麼是佛子當中最殊勝的呢?因爲,從佛陀傳下來二個傳承,一是廣大行的傳承,一是甚深見的傳承,廣大行的傳承是先傳彌勒菩薩,再由彌勒菩薩傳無著菩薩。甚深見的傳承是先傳文殊,再傳龍樹菩薩等等,這二位是如理追隨佛的弟子當中最殊勝的。
雖然,佛世尊是所有導師當中最殊勝,慈氏、妙音是所有佛子當中最殊勝,但是,因爲我們的福德的緣故,無緣從最殊勝的導師跟前直接聽聞他的教法,也無緣從最殊勝的佛子慈氏、妙音跟前直接聽受他們所傳承佛世尊的教法,我們唯有透過我們的根本上師才能從他聽聞佛世尊輾轉傳下來的教法--包含地道的教法。所以,就恩德來講,自己根本上師的恩德與勝導師、勝佛子的恩德其實是無二無別,這是其一。還有,自己根本上師的體性,我們要觀想自己根本上師的體性跟勝導師,勝佛子慈氏、妙音他們的體性也是無二無別。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禮敬自己的根本上師,亦即想象自己根本上師的恩德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及想象自己根本上師的體性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以這樣的心態去禮敬,對自己而言可以累積無量的福德。
當我們從一位廣大行道次第的上師前聽聞廣大行的教法,我們就必須想象他是代表勝導師,是代表勝佛子當中的慈氏。假設我們從一位教導甚深見道次第的上師前聽聞教法,就要觀想這位上師他的身是勝導師、是勝佛子妙音的代表。他的語是代表勝導師的語、代表勝佛子妙音的語。而且這二位上師的恩德是跟勝導師、勝佛子的恩德無二無別。
就體性來說,傳廣大行道次第的上師要觀想他的體性就像勝導師、勝佛子慈氏。傳甚深道次第的上師就把他的體性觀想象勝導師、勝佛子妙音。如果能夠從我們這方面去觀想上師的恩德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觀想他的體性與勝導師、勝佛子無二無別,對自己絕對是有利無弊,也會累積無量的福德。
「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諸」是表複數,是指只要是自己親從受教的上師們都可以含攝在其中。「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藏文這句後面還有一個「已」字,就是之後的意思,也就是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之後要做什麼呢?書首禮贊的部分到這裏爲止。
立誓造論
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之後,所要做的事就是底下這二句「立誓造論」,主要就是要讓有緣者朝向解脫。朝向解脫勝正道的方法,亦即地道的次第。造論者寫這部論的目的就是要讓有緣者能夠透過這部論所開示的地道次第朝向解脫,這是造論者在書首禮贊立誓造論的目的。
「立誓造論:有緣朝向解脫勝正道,地道次第心要攝而書」
「有緣者」主要是指適合聽聞《地道建立》的理論或是地道次第的法器,而且對于地道的次第有希求,也想要了解,也想要去實踐的人就稱爲有緣者。
「朝向解脫勝正道」,「勝正道」指的就是後面的「地道次第」,這二句是同位語。也就是到達解脫的勝正道,就是地道次第。「心要攝而書」,「攝」是指以言簡意赅的方式,不是用很多的語詞,也就是用很簡要的語詞把地道次第的核心要義總攝起來而書(撰寫)之。
何謂心
接著進入本文,此處,在解說「以十種完全修治」等階段的地道建立中,「以十種完全修治」這句話是《現觀莊嚴論》八品當中的初品有關地道內容開頭的一個偈頌,「等」字表是有很多偈頌,不只這一句而已。這一句是跟地道建立有關的第一句,也就是很多偈頌裏的第一句。
我們要讓地道的體性在我們的心中生起,在此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內心的情況、內心的作用,還有要了解怎麼讓我們的心能夠提升轉爲地道的體性、以及我們的心最初是如何轉爲地道的體性,或是最初我們的心是怎麼産生地道,這些都是底下要說明的。
地、道二者同義,但是,「地」並不是指四大種的地。對于地道如何在我們心中産生,下文會說明。
「其中,在這個世間有承認心與不承認心的兩種情況。」有些非佛教者或無神論者他們不承認心,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外道甚至還認爲外在的花草樹木有心,也就是他們認爲有心的不只有情而已,連花草樹木也有心。所以有承認心、不承認心、以及承認有情以外的花草樹木有心,共有這叁類的情況。因此對于心的情況如果沒有弄清楚,不了解心到底存不存在,要討論地道就會很奇怪,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到底有沒有心。
因此,可以看出來有叁種主張,一類是承認有心,一類是不承認心,一類是不只承認有情有心,連外在的花草樹木也有心,第叁種是有心的範圍比較廣。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只要是有以下所說的情況其實就是所謂的有心,有什麼情況呢?
每位有情或…
《地道建立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