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士夫(補特伽羅)心裏會想:「如果做這個和那個的話,應該會很好。」或是想:「如果做這個或那個的話,應該會不好。」或者有時候會回憶過去曾經做過這個和那個,或者有時候會想著將來要做這個和那個。或是會想著:「我做了利益自己的事,或我做了傷害自己的事。」等等這些。只要是有情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只要有這樣的想法,不管不同的宗派認爲有心、無心、或是心的範圍更廣的,只要有剛剛講的這些心態,這樣的想法或是念頭,我們就把它稱爲「心」或「認知」。也就是不管主張有沒有心,只要有這些念頭,我們就可以將其名爲心。
心的作用
剛剛所講的,主要是說明什麼是心,只要有這些想法,就可以稱爲心,跟宗派的主張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因爲,只要有心就有這樣的想法。下文要說明的是心的作用,「像這樣的心,有時候會以利他之心爲動機去行布施,並從事修習悲心等善行」,這些善行是善的作用。「有時則想以傷害之心殺生,以及犯下不與取(偷盜)等等惡行」,這些屬于惡的行爲或作用。「而有時候則想吃東西,以及從事想唱歌等等無記的行爲」,這是無記的作用。這些都是在說明心的作用、心的行爲。「此外,還有貪愛自方並對他方起瞋等等。」
以上這些,無論是自己造善、造惡或造無記等等行爲,或是貪愛自方、瞋恚他方等等這些情況,甚至在一天當中這些情況都會發生,這些從我們自己的經驗當中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或辨認出。透過經驗我們可以成立(辨認)心可以造作各種行爲,各種行爲就是善、不善、無記、貪愛自方、瞋恚他方等等這些行爲,這些從我們自己的經驗就可以辨認出來或是了解。
心在造作各種行爲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與語(口)就像心的奴隸一樣,也就會隨著我們的心所思、所想的去完成,「亦即心從事任何活動時,身語多半也會進入該活動。」譬如,心起了想要布施的念頭、動機,身體就會直接去作布施的行爲,身體是跟著心想要布施的動機去作布施的行爲;同樣的,心起了想要殺生的念頭,我們的身就會跟著去實踐、去造殺生的業;同樣的,心起一個念頭想要說惡語、想要講不好聽的話,我們的口也會跟著去造下惡語的業。
因此,身語所從事的行爲到底是好的、惡的、或是無記的,其實都有賴于心的動機是善、惡、無記而定。所以,當透過身、語、意去造作善、惡、非善非惡(無記)的行爲,其實在這叁者當中,心是主要的推動者,心就像主人一樣,身、語就像奴仆一樣。…如果心想的是不善,那他差遣身、語這二個奴仆所造的就是不善;非善非惡(無記)的心,那他派遣身、語這二方面的奴仆所造的行爲就是非善非惡無記,所以,整個身、語、意叁方面,身語是隸屬在心底下,身語就像奴仆,而心就像主人。這樣的講法其實是有經論的依據,下文就要說明經論的依據爲何。
一個人身體處在岩洞中,口中念的是甚深的密咒,但是,假設他的心是受到貪瞋癡叁毒所控製,那即使他的身體處在岩洞中,嘴巴念著甚深密咒,不要說他自己有證悟,就連嘴巴所念的甚深密咒是否能成爲善行都還有待商確;反之,假設一個人的身體一樣是處在岩洞裏,嘴巴也是念誦甚深密咒,但是以利他的心去念誦甚深的密咒,這樣他所念的密咒就成爲善行;假設層次再更高一點,他身體一樣是處在岩洞中,嘴巴也念著甚深密咒,心裏想的是不僅要利益他人,而且,希望能夠斷除叁毒的煩惱,這樣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修行。因爲,他的目的除了能夠利益他人之外,也希望能夠把叁毒的煩惱斷除,這就是最好的修行。反之,完全受到貪瞋癡叁毒的控製,即使口中念了密咒幾十萬遍,一樣不會有證悟,甚至連密咒能不能成爲善都有問題。
如過去已經成佛的這些佛,他們也是由凡夫的心開始改造,不斷的提升到最終成佛。同樣的,布施是不是能成爲布施波羅蜜多,主要還是要看布施的心有沒有大悲心與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攝持,主要還是在于心。
「因此,此世的身、語的好壞等」,「身語的」後面要加「行爲」二字即「此世的身、語的行爲好壞等,會跟隨此世心這個動機的好壞而行」,主要是由心的動機決定身語的好壞,也就心的動機如果是好,身語就是好、就是善;心的動機如果是惡,身語的行爲就是惡。這是指這一世身語的好壞,有賴于這一世心的動機的好壞。
接著,要談的是「這一世身心的苦樂,是由于過去世心的各式各樣的善惡之力,累積各式各樣的善惡業而成熟的結果。」這句話的意思是此世身心的苦,源頭是過去世的心造惡業的結果;此世身心的樂,是過去世的心造作善業的結果,或者是過去世的心起了善的動機所成就的結果,所以,此世身心的苦樂,都跟過去世心的動機是善還是惡有關系。
如果過去世的心累積的是善業,這一世的身心就會得到樂;如果過去世的心累積的是惡業,這一世的身心就會得到苦、承受苦的結果。因此「身語的善惡行爲,主要是指此世心的動機所造就此世身語的善惡行爲」;「此世身心的苦樂,主要是指過去世心的善、惡,所造就的此世身心的苦樂」要這樣配合。「以及和這些有關的,一切所受用的對象與能受用者,均是心造做出來的。」「所受用的對象」主要是指客,「能受用者」主要是指主,這二方面其實都是心造作出來。
引《十地經》、《入中論》說明叁界造物者唯心
一切所受用的對象(客體)就是指器世間,能受用者就是情世間。簡而言之,就是所有的情器世間,亦即有情世間與器世間都是心所造作出來。其經典的依據就如《十地經》所說的「此叁界唯是一心」,叁界指的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論是外在的環境或者是欲界的有情、色界的有情、無色界的有情,這叁界的有情或是造作者,並不是離開心之外有一個造作者。叁界的情器世間都是由心造作出來,這裏要說明的,是在排除心以外的造物者,只有心才是造物者。所以「唯是一心」的「唯」主要是要排除心以外的作者。
《十地經》「此叁界唯是一心」,這句話主要是要駁斥非佛教徒或外道,他們主張有世間造物者的說法。這裏可能要先說明非佛教徒或外道大略的情況。非佛教徒的宗義不只一個,他們有很多的宗義;而且非佛教徒也有很多的派別,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開派)導師。佛教雖然有四部宗義,但是四部宗義跟隨的都是同一位導師--也就是佛,四部宗義雖然有各自的差別,但只是宗義的差別,目的都是爲了解脫成佛。而非佛教的宗義不見得是爲了解脫,他們的宗義(目標)各有不同。
在非佛教或外道的宗義裏,最古老(最早)的主要是數論派的宗義,數論派以及他的宗義比佛教更早。數論派也是非佛教裏,宗義主張比較好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爲他們承認有解脫,也承認有前後世,只是他們對于證得解脫的方法沒有理解得很正確,是錯誤的;除此之外,他們承認有解脫,承認有前後世,這點在非佛教的教義裏算是最好的。
數論派可以細分爲二派,一是承認有神數論派,一是無神數論派。有神數論派承認的神就是自在天,他們認爲自在天是世間的造物者。無神數論派主張世間的造物者並不是自在天而是總主或簡稱主,情器世間是由總主所造出來。不論是有神數論派主張的自在天或者是無神數論派主張的總主,他們認爲有世間的造物者。
《十地經》這句話就是要否定有這樣(自在天或總主)的世間造物者,《十地經》要成立的是世間的造物者其實就是我們的心,心才是世間的造物者,並不是如數論派所說的自在天或是總主。《十地經》除了提到叁界的造物者並不是自在天、總主而是心。另外,還很詳細的說明十二緣起,從無明到老死,十二緣起支的內容。
月稱的《入中論》是根據《十地經》做說明,《入中論》也提到「心性建立極爲多樣化,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極爲多樣化」是形容「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建立」就是造作。(整句的意思)就是各式各樣的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它的造作者其實就是我們的心,這二句要表達的是情器世間的造作者就是心。
器世間就是外在的這些環境,譬如地、水、火、風、山河、房子、大海等等,這些都屬于外在的器世間,也就是有情心續所不攝的這些都是屬于器世間;有情心續所攝的部份就歸到有情世間,前者是所受用的對象,後者是能受用者。不論是器世間、有情世間,它的造作者就是我們的心,並不是如數論派所說的,是由自在天或總主所造作。這二句主要是說明結果,情器世間的造作者就是心。
後二句要說明的是,造作的方式爲何?心怎麼去造作各式各樣的情器世間呢?這些內容是下文要說明的,「經說無余衆生由業生,心若斷除業亦將不存」,第一句「經說無余衆生由業生」是說明衆生的形成,都是來自于業,業都是在有心的狀態下才會累積,然後,業會形成情(衆生)器世間。假設沒有心,就沒有儲存業的地方,業就不會遇到外緣感果而形成情器世間,故謂「心若斷除業亦將不存。」
《入中論》的內容與十地經「此叁界唯是一心」的「唯」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就是要排除不是心,主要是要說明心才是世間的造物者,是由心性産生這些各式各樣的情器世間。「它的原因如下:有情世間是由有情各自不共業力所生,」這個情況,就如以格西自己爲例,他會得到人身,會生于欲界,會生于西藏,這都是他自己過去所造的業,並不是別人造的,而讓他得到這些情況。同樣的,我們也得到人身,也生在欲界,生在臺灣,這是由我們各自所造的業成熟之後感得的果。所以,有情世間的結果都是由各自所造不共業形成。但是,器世間是由許多的有情(不是由一個有情)所造的業所感得,也就是許多的有情造了共同的業,而感得我們所受用的器世間。所以器世間是要由許多有情(共同)造業才會感得,而有情世間是各自造的業所感得。這裏要說明的,就是有情世間是由有情各自不共的業力所生,「而各式各樣的器世間則多半是由共業所成,」共業表示不是只有一位有情就能造共業,而是要由許多有情共同所造,「而那些業唯有透過具有心者才能累積,」應該說業與心這二者是相應的,有心才會有業,反之,如果「心已斷除,沒有心的情況就不會有業。」
《地道建立 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