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士夫(补特伽罗)心里会想:「如果做这个和那个的话,应该会很好。」或是想:「如果做这个或那个的话,应该会不好。」或者有时候会回忆过去曾经做过这个和那个,或者有时候会想着将来要做这个和那个。或是会想着:「我做了利益自己的事,或我做了伤害自己的事。」等等这些。只要是有情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有这样的想法,不管不同的宗派认为有心、无心、或是心的范围更广的,只要有刚刚讲的这些心态,这样的想法或是念头,我们就把它称为「心」或「认知」。也就是不管主张有没有心,只要有这些念头,我们就可以将其名为心。
心的作用
刚刚所讲的,主要是说明什么是心,只要有这些想法,就可以称为心,跟宗派的主张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只要有心就有这样的想法。下文要说明的是心的作用,「像这样的心,有时候会以利他之心为动机去行布施,并从事修习悲心等善行」,这些善行是善的作用。「有时则想以伤害之心杀生,以及犯下不与取(偷盗)等等恶行」,这些属于恶的行为或作用。「而有时候则想吃东西,以及从事想唱歌等等无记的行为」,这是无记的作用。这些都是在说明心的作用、心的行为。「此外,还有贪爱自方并对他方起瞋等等。」
以上这些,无论是自己造善、造恶或造无记等等行为,或是贪爱自方、瞋恚他方等等这些情况,甚至在一天当中这些情况都会发生,这些从我们自己的经验当中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或辨认出。透过经验我们可以成立(辨认)心可以造作各种行为,各种行为就是善、不善、无记、贪爱自方、瞋恚他方等等这些行为,这些从我们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辨认出来或是了解。
心在造作各种行为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与语(口)就像心的奴隶一样,也就会随着我们的心所思、所想的去完成,「亦即心从事任何活动时,身语多半也会进入该活动。」譬如,心起了想要布施的念头、动机,身体就会直接去作布施的行为,身体是跟着心想要布施的动机去作布施的行为;同样的,心起了想要杀生的念头,我们的身就会跟着去实践、去造杀生的业;同样的,心起一个念头想要说恶语、想要讲不好听的话,我们的口也会跟着去造下恶语的业。
因此,身语所从事的行为到底是好的、恶的、或是无记的,其实都有赖于心的动机是善、恶、无记而定。所以,当透过身、语、意去造作善、恶、非善非恶(无记)的行为,其实在这三者当中,心是主要的推动者,心就像主人一样,身、语就像奴仆一样。…如果心想的是不善,那他差遣身、语这二个奴仆所造的就是不善;非善非恶(无记)的心,那他派遣身、语这二方面的奴仆所造的行为就是非善非恶无记,所以,整个身、语、意三方面,身语是隶属在心底下,身语就像奴仆,而心就像主人。这样的讲法其实是有经论的依据,下文就要说明经论的依据为何。
一个人身体处在岩洞中,口中念的是甚深的密咒,但是,假设他的心是受到贪瞋痴三毒所控制,那即使他的身体处在岩洞中,嘴巴念着甚深密咒,不要说他自己有证悟,就连嘴巴所念的甚深密咒是否能成为善行都还有待商确;反之,假设一个人的身体一样是处在岩洞里,嘴巴也是念诵甚深密咒,但是以利他的心去念诵甚深的密咒,这样他所念的密咒就成为善行;假设层次再更高一点,他身体一样是处在岩洞中,嘴巴也念着甚深密咒,心里想的是不仅要利益他人,而且,希望能够断除三毒的烦恼,这样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修行。因为,他的目的除了能够利益他人之外,也希望能够把三毒的烦恼断除,这就是最好的修行。反之,完全受到贪瞋痴三毒的控制,即使口中念了密咒几十万遍,一样不会有证悟,甚至连密咒能不能成为善都有问题。
如过去已经成佛的这些佛,他们也是由凡夫的心开始改造,不断的提升到最终成佛。同样的,布施是不是能成为布施波罗蜜多,主要还是要看布施的心有没有大悲心与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摄持,主要还是在于心。
「因此,此世的身、语的好坏等」,「身语的」后面要加「行为」二字即「此世的身、语的行为好坏等,会跟随此世心这个动机的好坏而行」,主要是由心的动机决定身语的好坏,也就心的动机如果是好,身语就是好、就是善;心的动机如果是恶,身语的行为就是恶。这是指这一世身语的好坏,有赖于这一世心的动机的好坏。
接着,要谈的是「这一世身心的苦乐,是由于过去世心的各式各样的善恶之力,累积各式各样的善恶业而成熟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此世身心的苦,源头是过去世的心造恶业的结果;此世身心的乐,是过去世的心造作善业的结果,或者是过去世的心起了善的动机所成就的结果,所以,此世身心的苦乐,都跟过去世心的动机是善还是恶有关系。
如果过去世的心累积的是善业,这一世的身心就会得到乐;如果过去世的心累积的是恶业,这一世的身心就会得到苦、承受苦的结果。因此「身语的善恶行为,主要是指此世心的动机所造就此世身语的善恶行为」;「此世身心的苦乐,主要是指过去世心的善、恶,所造就的此世身心的苦乐」要这样配合。「以及和这些有关的,一切所受用的对象与能受用者,均是心造做出来的。」「所受用的对象」主要是指客,「能受用者」主要是指主,这二方面其实都是心造作出来。
引《十地经》、《入中论》说明三界造物者唯心
一切所受用的对象(客体)就是指器世间,能受用者就是情世间。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情器世间,亦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都是心所造作出来。其经典的依据就如《十地经》所说的「此三界唯是一心」,三界指的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论是外在的环境或者是欲界的有情、色界的有情、无色界的有情,这三界的有情或是造作者,并不是离开心之外有一个造作者。三界的情器世间都是由心造作出来,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排除心以外的造物者,只有心才是造物者。所以「唯是一心」的「唯」主要是要排除心以外的作者。
《十地经》「此三界唯是一心」,这句话主要是要驳斥非佛教徒或外道,他们主张有世间造物者的说法。这里可能要先说明非佛教徒或外道大略的情况。非佛教徒的宗义不只一个,他们有很多的宗义;而且非佛教徒也有很多的派别,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开派)导师。佛教虽然有四部宗义,但是四部宗义跟随的都是同一位导师--也就是佛,四部宗义虽然有各自的差别,但只是宗义的差别,目的都是为了解脱成佛。而非佛教的宗义不见得是为了解脱,他们的宗义(目标)各有不同。
在非佛教或外道的宗义里,最古老(最早)的主要是数论派的宗义,数论派以及他的宗义比佛教更早。数论派也是非佛教里,宗义主张比较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承认有解脱,也承认有前后世,只是他们对于证得解脱的方法没有理解得很正确,是错误的;除此之外,他们承认有解脱,承认有前后世,这点在非佛教的教义里算是最好的。
数论派可以细分为二派,一是承认有神数论派,一是无神数论派。有神数论派承认的神就是自在天,他们认为自在天是世间的造物者。无神数论派主张世间的造物者并不是自在天而是总主或简称主,情器世间是由总主所造出来。不论是有神数论派主张的自在天或者是无神数论派主张的总主,他们认为有世间的造物者。
《十地经》这句话就是要否定有这样(自在天或总主)的世间造物者,《十地经》要成立的是世间的造物者其实就是我们的心,心才是世间的造物者,并不是如数论派所说的自在天或是总主。《十地经》除了提到三界的造物者并不是自在天、总主而是心。另外,还很详细的说明十二缘起,从无明到老死,十二缘起支的内容。
月称的《入中论》是根据《十地经》做说明,《入中论》也提到「心性建立极为多样化,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极为多样化」是形容「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建立」就是造作。(整句的意思)就是各式各样的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它的造作者其实就是我们的心,这二句要表达的是情器世间的造作者就是心。
器世间就是外在的这些环境,譬如地、水、火、风、山河、房子、大海等等,这些都属于外在的器世间,也就是有情心续所不摄的这些都是属于器世间;有情心续所摄的部份就归到有情世间,前者是所受用的对象,后者是能受用者。不论是器世间、有情世间,它的造作者就是我们的心,并不是如数论派所说的,是由自在天或总主所造作。这二句主要是说明结果,情器世间的造作者就是心。
后二句要说明的是,造作的方式为何?心怎么去造作各式各样的情器世间呢?这些内容是下文要说明的,「经说无余众生由业生,心若断除业亦将不存」,第一句「经说无余众生由业生」是说明众生的形成,都是来自于业,业都是在有心的状态下才会累积,然后,业会形成情(众生)器世间。假设没有心,就没有储存业的地方,业就不会遇到外缘感果而形成情器世间,故谓「心若断除业亦将不存。」
《入中论》的内容与十地经「此三界唯是一心」的「唯」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就是要排除不是心,主要是要说明心才是世间的造物者,是由心性产生这些各式各样的情器世间。「它的原因如下:有情世间是由有情各自不共业力所生,」这个情况,就如以格西自己为例,他会得到人身,会生于欲界,会生于西藏,这都是他自己过去所造的业,并不是别人造的,而让他得到这些情况。同样的,我们也得到人身,也生在欲界,生在台湾,这是由我们各自所造的业成熟之后感得的果。所以,有情世间的结果都是由各自所造不共业形成。但是,器世间是由许多的有情(不是由一个有情)所造的业所感得,也就是许多的有情造了共同的业,而感得我们所受用的器世间。所以器世间是要由许多有情(共同)造业才会感得,而有情世间是各自造的业所感得。这里要说明的,就是有情世间是由有情各自不共的业力所生,「而各式各样的器世间则多半是由共业所成,」共业表示不是只有一位有情就能造共业,而是要由许多有情共同所造,「而那些业唯有透过具有心者才能累积,」应该说业与心这二者是相应的,有心才会有业,反之,如果「心已断除,没有心的情况就不会有业。」
《地道建立 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