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1

  

【地道建立 01】

  讲授:却佩格西翻译:廖本圣老师2010-01-31

  略述地道

  今天要开始说明地道的建立,所谓的地道就是我们的心经过不断的进步提升之后,转为地道的体性,这是我们一般进入地道的情况。有证得地道(心转变为地道)的这些人,一开始也跟我们(一般的凡夫)一样,透过一些方法把自己心提升,把心的体性转为地道的体性,这是透过心的提升而得到。

  了解地道的内容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我们心的体性或是本质。关于心的体性或本质在格西写的这部《地道建立》的开始有说明解释,这些文字其实不是很难了解,自己读也可以懂。

  《地道建立的来源依据

  我们先说明这本《地道》著作的来源依据,首先,佛宣说了八万四千法蕴,这些八万四千法蕴分配在三转*轮里(初转、中转、末转*轮),其中在灵鹫山宣说的中转*轮,是三转*轮里最殊胜的。代表中转*轮主要的就是般若系列的经典,对于《般若经》直接的解释,就是龙树菩萨的《中观六理聚论》;对于《般若经》间接(隐义)的解释,代表的是慈氏弥勒的《现观庄严论》。《地道建立》的内容主要来源是弥勒的《现观庄严论》。

  《地道建立》内容的典籍直接的根据就是弥勒的《现观庄严论》,而且是《现观庄严论》的第一品「一切相智品」的内容。再往前追朔《现观庄严论》主要是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宣说者就是佛,所以《地道建立》的源头还是来自于佛。

  

  本论著作方式

  格西写的这部论的标题《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及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这部论的题名,主要是要带领有缘的士夫或有缘人到达解脱与一切相智的地道。地道其实就是方法,也就是透过地道建立这个方法或是方便,可以让有缘者证得解脱或是一切相智的佛果位。这本《地道建立》的内容不是很广,语词也不是非常详细,主要是用很简要的语词把地道建立的核心要义汇集,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写成的著作,所以,称为「摄要」。

  书首礼赞

  作者在写一部论的时候,特别是佛教的论典,很重要的在进入本文之前一定要有书首礼赞,书首礼赞是整部论重要的支分,而且,造论是在累积善行、成就很重要的事业,这样的事业在进入本文之前,一定要对于殊胜的对境作礼赞。礼赞有几个主要目的,可以让造论者累积福德,而且,可以让造论的过程没有障碍,也可以让此论能够从头到尾很完整的完成,并可以让造论者在造论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一些障碍而让此论的品质变不好,所以,在进入本文之前的书首礼赞有它的重要性。

  「书首礼赞:非常恭敬地礼敬并归依具备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足莲。

  祈请于一切时间与阶段当中摄受自己!」

  接着,看书首礼赞的内容,「非常恭敬的礼敬并归依具备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足莲」。首先解释「至尊上师」,这是指从佛世尊开始一直到自己直接受教的上师为止,所有这些直接或辗转的传承诸师。

  「至尊上师」的前面有一句修饰语「无缘大悲的」,「无缘」主要是指了解空性的智慧或般若,「大悲」就是大悲心,这二者的关系是指被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摄持的大悲。

  前面还有「具备」一词,这是指这些直接或辗转的传承诸师们,他们的心续当中都有具备这样的「无缘大悲」,因此,「具备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指的就是心续中具备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摄持的大悲的这些直接或辗转的传承上师们。

  「足莲」其实只是要表达他的足(脚),「莲」只是表达恭敬的修饰语,所以,不能把足与莲分开看成单独的足与单独的莲花,「莲」其实就是要说明他的「足」,表示恭敬。足是上师全身最低的地方,我们向上师全身最低的脚行礼敬,就礼敬者来说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对上师行礼敬,就身体而言,是把自己的头部放在上师的足莲旁,心态也是非常的恭敬去作礼敬。所以「非常恭敬的礼敬」主要是指身体行礼敬,心态非常恭敬,而且在礼敬的同时,内心也对这些上师们行皈依,故言「非常恭敬的礼敬并归依」,后面整句是当礼敬及皈依的受词(对象),向这样的传承诸师行礼敬,或对于这样的特殊福田行礼敬,主要是希望他们在「一切时中、任何的阶段当中都能摄受自己。」

  「胜导师佛子慈氏妙音,礼彼无二无别诸上师」

  「胜导师」指的就是佛世尊,为什么称他为胜导师呢?「导」有引导的意思,也就是他能引导所化弟子或所化机出离三恶趣、出离轮回。虽然外道也会声称他们的导师有引导他们的弟子出离三恶趣、出离轮回的能力,但是,佛世尊是所有导师中最殊胜的,所以他是胜导师。

  「佛子」其实是要跟前面的导师共用「胜」字,所以应该是殊胜的佛(及殊胜的佛子),因为这是偈颂的关系,所以跟前面胜导师共用「胜」,要这样去理解。「胜佛子」也就是指佛子(菩萨)当中最殊胜的慈氏(弥勒菩萨),及妙音(文殊菩萨)。这二位为什么是佛子当中最殊胜的呢?因为,从佛陀传下来二个传承,一是广大行的传承,一是甚深见的传承,广大行的传承是先传弥勒菩萨,再由弥勒菩萨传无著菩萨。甚深见的传承是先传文殊,再传龙树菩萨等等,这二位是如理追随佛的弟子当中最殊胜的。

  虽然,佛世尊是所有导师当中最殊胜,慈氏、妙音是所有佛子当中最殊胜,但是,因为我们的福德的缘故,无缘从最殊胜的导师跟前直接听闻他的教法,也无缘从最殊胜的佛子慈氏、妙音跟前直接听受他们所传承佛世尊的教法,我们唯有透过我们的根本上师才能从他听闻佛世尊辗转传下来的教法--包含地道的教法。所以,就恩德来讲,自己根本上师的恩德与胜导师、胜佛子的恩德其实是无二无别,这是其一。还有,自己根本上师的体性,我们要观想自己根本上师的体性跟胜导师,胜佛子慈氏、妙音他们的体性也是无二无别。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礼敬自己的根本上师,亦即想象自己根本上师的恩德与胜导师、胜佛子无二无别,及想象自己根本上师的体性与胜导师、胜佛子无二无别,以这样的心态去礼敬,对自己而言可以累积无量的福德。

  当我们从一位广大行道次第的上师前听闻广大行的教法,我们就必须想象他是代表胜导师,是代表胜佛子当中的慈氏。假设我们从一位教导甚深见道次第的上师前听闻教法,就要观想这位上师他的身是胜导师、是胜佛子妙音的代表。他的语是代表胜导师的语、代表胜佛子妙音的语。而且这二位上师的恩德是跟胜导师、胜佛子的恩德无二无别。

  就体性来说,传广大行道次第的上师要观想他的体性就像胜导师、胜佛子慈氏。传甚深道次第的上师就把他的体性观想象胜导师、胜佛子妙音。如果能够从我们这方面去观想上师的恩德与胜导师、胜佛子无二无别,观想他的体性与胜导师、胜佛子无二无别,对自己绝对是有利无弊,也会累积无量的福德。

  「礼彼无二无别诸上师」「诸」是表复数,是指只要是自己亲从受教的上师们都可以含摄在其中。「礼彼无二无别诸上师」藏文这句后面还有一个「已」字,就是之后的意思,也就是礼彼无二无别诸上师之后要做什么呢?书首礼赞的部分到这里为止。

  立誓造论

  礼彼无二无别诸上师之后,所要做的事就是底下这二句「立誓造论」,主要就是要让有缘者朝向解脱。朝向解脱胜正道的方法,亦即地道的次第。造论者写这部论的目的就是要让有缘者能够透过这部论所开示的地道次第朝向解脱,这是造论者在书首礼赞立誓造论的目的。

  「立誓造论:有缘朝向解脱胜正道,地道次第心要摄而书」

  「有缘者」主要是指适合听闻《地道建立》的理论或是地道次第的法器,而且对于地道的次第有希求,也想要了解,也想要去实践的人就称为有缘者。

  「朝向解脱胜正道」「胜正道」指的就是后面的「地道次第」,这二句是同位语。也就是到达解脱的胜正道,就是地道次第。心要摄而书」,「摄」是指以言简意赅的方式,不是用很多的语词,也就是用很简要的语词把地道次第的核心要义总摄起来而书(撰写)之。

  

  何谓心

  接着进入本文,此处,在解说「以十种完全修治」等阶段的地道建立中,「以十种完全修治」这句话是《现观庄严论》八品当中的初品有关地道内容开头的一个偈颂,「等」字表是有很多偈颂,不只这一句而已。这一句是跟地道建立有关的第一句,也就是很多偈颂里的第一句。

  我们要让地道的体性在我们的心中生起,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内心的情况、内心的作用,还有要了解怎么让我们的心能够提升转为地道的体性、以及我们的心最初是如何转为地道的体性,或是最初我们的心是怎么产生地道,这些都是底下要说明的。

  地、道二者同义,但是,「地」并不是指四大种的地。对于地道如何在我们心中产生,下文会说明。

  「其中,在这个世间有承认心与不承认心的两种情况。」有些非佛教者或无神论者他们不承认心,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外道甚至还认为外在的花草树木有心,也就是他们认为有心的不只有情而已,连花草树木也有心。所以有承认心、不承认心、以及承认有情以外的花草树木有心,共有这三类的情况。因此对于心的情况如果没有弄清楚,不了解心到底存不存在,要讨论地道就会很奇怪,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到底有没有心。

  因此,可以看出来有三种主张,一类是承认有心,一类是不承认心,一类是不只承认有情有心,连外在的花草树木也有心,第三种是有心的范围比较广。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只要是有以下所说的情况其实就是所谓的有心,有什么情况呢?

  每位有情或…

《地道建立 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道建立 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