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轉化
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是轉化的法門。轉化運用得當,可使人由無明變得有智慧。「轉化」(transformation)一詞,此處使用代表的意義是特指一個人內在革命性的轉變。怛並非改變本質,而是指真正的本質得以顯現。佛法的修持是轉化的曆程,透過淨化把原本就存在的本質,做最好的張顯。它使你能克服種種的二元對立與染汙,使被遮蔽的怫性、你的究竟的認同,得以顯現而證悟。它不是把人變成另外一個原本不是的東西,也不是輸入什麽新的物質,它是使你轉化爲究竟的本然的自己。
修持佛法並不是使壞人變成好人,而是透過轉化,使壞人改進,漸漸地反應出他本來的善的自性。就像前面曾說過的,因爲人入皆本具佛性,所以這是可能的。究竟上是沒有壞人的,究竟上每個人都是善的、聰明的。完美的。有時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善良面,即使是在敵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善。不管他們看起來有多麽的壤,或曾做何等罪大惡極之事,敵人也會有他可愛之處及優點。由他們的壤之中,仍偶爾會閃現佛的自性的靈光。由相對的染汙轉化爲究竟的完美,是每個人必走的路,不論是我們自己或我們敵人,每個人都要去完成的。轉化可以透過修持佛法而達成。
中世紀的冶金師宣稱他們可以化鉛爲金。鉛與黃金比,是沒有價值的東西,煉金師想要找特殊的元素或稱哲學家的寶石,將較頓性。較沒有價值的物質,轉變成無價之寶。以中世紀的冶金師的想法來比喻佛法所說的轉化,這個相對的世界就是鉛,究竟的佛性是黃金,點石成金的魔法術就是真實持久的怫性的了悟,這需要花很多心血才能達到,怛了悟的一刻,就像突然的奇迹。
有時我們自己感到迷惑,有時覺得別人陷在迷惑當中,我們看到自己。他人許許多多的染汙,當然,我們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以佛法爲准則,我們將發現沒有任何人在究竟上是染汙的。迷惑的。迷惑及染汙只是相對的缺點,只要對轉化的方法稍有了解,我們就有展現潛能的工具了。有此了解,修行就變得比較容易,我們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裏,目標就是要了悟我們究竟的潛能,怫陀所教授的禅修或其他方法,頓時也變得有意義多了。坐在蒲團上,安靜自己的心,讓明覺進入,就變成很實際的。不再那麽怪異的一件事了。以一顆平常心,做我們所能做的,日複一日,終達證悟。
當我們想去了解佛陀是怎麽樣的一個人,開悟的菩薩又是什麽模樣,則轉化的概念將有助于我們去了解,因爲佛陀即純然。完全的轉化。他的究竟潛能已完全的開展,不再有什麽需要發展了,他是解脫者,他無可限製。他顯示衆生最終的目的地給我們看。佛陀也曾是我們中間的一份子,但經由他的努力,他轉化了。菩薩尚未完全的轉化,怛已很接近,菩薩的潛能尚未完全地開展,而且尚未達無限。在究竟上我們跟佛陀沒有兩樣,但在相對的發展上,我們是無明的、染汙的,以及平凡的——相對于佛陀則他是已經完全證悟的生命。究竟上,大家相同,所有的潛能,都已具備在那裏!
知道如何轉化,將相對的環境轉爲究竟潛能的顯現,是相當大的一步。僅是智性上的了解,就足以轉化一個人的世俗生活,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成爲一種轉化的行爲,這也是怫陀對于解脫最基本的告誡:解脫不是創造新東西,是由你的內在解脫。轉化就像蠶蛾或蝴蝶生命的曆程,美麗的蝴蝶是由蛹,孵化出來的,它生命的開始,是條又醜又毛茸茸的毛毛蟲。經過充滿危險。痛苦的曆程,成蟲蝴蝶破繭而出,自由翺翔、振翅,及展現它彩虹般的雙翼。蝴蝶早已在毛蟲之內,佛性及究竟的解脫也早在所有衆生之內。經過艱苦曆程之後,神迹般的證悟到未來。衆生由有限。無明、痛苦,及至于是個壞人,轉化爲無限、聰明。有悲心的菩薩,最終證悟成怫。釋尊教授轉化的方法,再詳細不過,佛法教我們如何將每一種的染汙轉化爲智慧,將每一種限製轉化爲無限的解脫。以上是我們由轉化的角度來看佛法。
轉化的方法
依傳統,佛教徒以皈依怫、法。僧叁寶爲修行的開始,皈依後,成爲正式的佛教徒。因爲衆生皆具有佛性,所以可以說每個衆生都是佛教徒,所以,皈依只是一個正式的形式。
這樣對佛法的了解——即衆生內在鮮活的本質——己超越只把佛教當做一種宗教或派別的限製。佛教,事實上,已受限于它的名稱,它被視爲是[教],就已陷入膚淺的巢臼。佛教徒變作形成某個社群的藉口,佛法變成是種生意,這些都與真正的佛法無關,當然,因爲有某些原因,才會形成這樣的結果,人們總是這樣處理事情,這也是種染汙的一部份,是無法避免的。把這點放在心上,我們應該越過這個陷阱,修習真正的佛法。佛法真正的修持,不需要日本昂貴的鑼與鈴。西藏的地氈及供桌、中國的瓷瓶和明朝的佛像。而是要誠實的自我評鑒。省察,每一刻每一刻都不忘唾棄如蛹般的染汙,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不管你使用何種語言,什麽樣的配備,以及屋內如何地裝飾。
由皈依佛寶、法寶、僧寶開始,我們以佛爲榜樣的皈依佛寶,佛是究竟證悟的導師,成佛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皈依佛法爲修行的道路,在道上漸漸進步而達最終目的地。僧寶是我們的老師,是修行的向導,是修行道上提供我們協助的朋友。佛法的「皈依],不同于一般依靠某人或某事的皈依,那種皈依隨時有可能倒塌。佛法僧是永遠可信的精神皈依。
正確的皈依就是種轉化的行爲,傳統上,皈依被視爲轉化的第一步,但這只是膚淺的看法,一個生命可能在很久以前,甚至幾輩子以前,就已開始轉化了,此生的皈依,只是依循正規的儀式式,確認或再確認要行轉化的承諾。
皈依佛,提供渴望證悟的人,無窮地信心與鼓勵,佛陀沒有任何一點是不可信賴的。正確的皈依應該是:一個人能全然地毫不動搖的信賴佛陀。這是可能的,且不危險,因爲佛陀是個完全的證悟者,他不會帶領任何人走向迷途,殊勝的信心,應可在剛開始的這一刻就建立。當一個人皈依時,他已經在做一種轉化了,他一輩子尋尋覓覓,不信任任何事物,因找不到可信賴者而感到失望:轉而得到一個無限安全之處,對一個已證悟。超越了一切的生命(已成就了一切的佛陀)産生了深刻的信心。
另一層次的皈依佛寶,是視成佛爲我們活著的究竟目的。我們持續不斷的努力,直到成佛爲止,成佛是最高的成就。釋尊也是由一個平凡有染汙的人開始,與我們大家一樣從皈依叁寶開始,釋尊後來證悟成佛。知道這點,我們皈依時,就有了目標,知道自己究竟的潛能及日後的目的地爲何,無可否認的,若能使一個被染汙犧牲的弱者,既無信心又無方向,轉變爲有目標、有安全感的人,則是一大功德。
皈依法寶則信心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佛法提供我們達到目標的方法。若無方法,則證悟的念頭無異只是個理論上的可能罷了。佛法清楚的界定了一步步的過程,讓我們去除現在所有的種種染汙,漸漸開展我們的心靈,而達最終的了悟。與佛陀同世,而能親自聆聽佛陀開示的人,是有其限製的,因爲時間就是個限製。佛陀不能在其親身講法的期間,就傳授超過八萬四千法門的方法,然而這些法教已足夠適用于各種不同限製的衆生。這麽多的法門,足夠我們用以成就證悟,若我們依照佛法清楚的指示去實踐,我們一定可以有完全的信心,此道路能帶引我們達到證悟。由于對轉化方法的無知,一個人仍會陷于迷惑和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若他知道佛法有很詳盡的指導,有張清楚的地圖,指示每一個位置的遵循方向,如何前進,漸漸解脫,直到最終的證悟,則他馬上能夠轉化。
僧寶——菩薩、精神導師、心靈的朋友——能幫助我們進步。我們向僧寶學習,一同修持,與他一同分享在修行道上的經驗。以上是僧伽在藏傳佛教裏的字義。佛陀的法教是殊勝的,但若沒有僧寶,一般人很難了解佛法的深意。有人可能對佛法的某個主題感興趣,找佛書來看,覺得很棒,就依著自己的理解去修持,但這樣會有所遺漏。你如何判斷你理解與修持是正確的呢?若無心靈巳有相當證悟又有實修經驗者的指導,你不能確定你的修持方法是正確的。而沒有經驗的人又如何知道呢?沒有正確的指導,又不清楚正確的覺受爲何,一個人可能愈做愈錯,嚴重的錯誤,會阻礙你的進步。
僧伽是佛陀的追隨者,他們已實修過佛法,他們持有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傳遞到今天的無間斷的傳承。我們由僧寶處學習,知道什麽才是正確、純淨。無偏差的教導。這些法教都經過大成就者的檢驗,在代代相傳的過程裏,一而再,再而叁的被檢驗。這樣的傳承,帶有很強的加持力,加持在虔信與慈悲心中再被強化。傅承始自佛陀傳予他的弟子,再由弟子傳子弟子,弟子成爲實行者,再成爲老師,如此代代相傳。在這麽長的傳遞過程裏,傅承的加持能量不斷被累積。
皈依僧寶是領受相同傳承。接受在你之前修行者所獲得的相同加持的第一步。這裏面有加持,有殊勝的法教和守則。皈依僧寶,就是找到了正確的伴侶,你對他有信心,能向他學習正確的法門;而且可以由他那裏獲得佛陀無間傳承的加持,所以,皈依僧寶與皈依法寶相似。法寶是佛陀的法教,而僧寶持有法寶,所以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當然,找到正確的老師非常重要,僧寶必須具足資格,不僅是知識上的,而且實修上的證量皆應具足,此外,還要具足慈悲心。如何選擇上師,佛陀也有開示的。
轉化的進一層修持,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在大乘及金剛乘的傳統裏都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及蘊釀菩提心的四種方法——慈。悲、喜、舍——是轉化的基本。沒有這些,是不可能進步的,因爲若無此,則個體會繼續耽于可憐的貪、嗔、癡、慢、妒裏面,若是沒有菩提心,那麽看到別人成功自己就會受苦,自己遭遇不幸時痛苦更大。菩提心將這些轉向,讓別人的快樂成爲自己的快樂,即使是自己遇…
《喚醒沈睡的佛 第六章 轉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