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不幸,也都變成快樂之因,因爲這是我們淨化惡業,由惡業中學習的機會,這就是一種轉化,轉化使我在輪回中的生命,起了劇大的改變,生活不再是難以忍受的事,生命成爲喜悅與進步的源泉,發展菩提心就是轉化。雖然,發願菩提心也有正式的儀式——受菩薩戒——但真正的菩提心是由內心深處發出的,是我們每天都要發的願心。只要菩提心在的一刻,殊勝的轉化就繼續進行著。
禅修的方法:靜心與明覺
禅修是很重要的進步法門,兩個主要的方法是「止」(shamatha)和「觀](vipassana)的修持,在英文裏是「靜心]與「明覺禅修],藏文稱爲「息內」(shinay)及「拉桶] (lhatong)。修「息內」的目的是要使心靈平靜,修「拉桶]的目的是要發展明覺。心靜與明覺是相關連的,它們總是並行,只是在解釋和修持上我們將它分爲二個步驟。
因爲衆生受輪回的影響太重,所以需要修「止]。輪回以無明爲基礎,無止境的顯現,依十二因緣而不朽。面對愈陷愈深的輪回的影響,個體真正的潛能失落了,一切行爲都被染汙帶著走。以個人爲例,受到欲望、憤怒、嫉妒、驕傲的驅使,陷入深黑的無明當中。輪回充滿了五毒的驅策因緣,個體要從中解脫,必定要發展出某個程度的能力。這種心靈的韌力,得自于「止」的禅修。
一個人原本很容易受到環境中物理、心理、情緒因素的影響,透過修「止],可以使此人轉化,變得穩定。平靜,較不容易受外境的幹擾。修「止」可以轉化一個易受周遭事物影響。沒有安全感的人,成爲能主控、有安全感的人。由于心靈平靜,而能看清生活中的事物,所以增加了安全感。我們大多數人常因懷疑自己而感到困擾,因爲我們發現連自己都不值得信任。有時我們掩飾這些不當,因爲我們不能忍受看到自己的迷惘,不能接受自己是無明的、不安的。我們花精力去掩飾,如此我們更是不會進步。但不論我們怎麽僞裝,事實仍是事實,我們終會爲自己帶來麻煩,因爲不能見到事情的實相,所以小問題變成大困難,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燒毀數百公頃的森林地。「止」的禅修,可以幫助一個人看出真正的問題在哪裏,並且用最有效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哪裏弱、哪裏強,短處在哪裏,平靜的心可以清楚的反映出來。當心靜止時,很容易看清楚事物,「止]的禅修,可使你的心平靜。平靜的心,可使個體轉化,因受外境影響而雜亂的人生,經由轉化,而成爲喜悅單純的人生。誠實而清楚的看問題,則問題容易解決,而不需耗費寶貴的時間及能量。能做到此點,此人即是有能力、有安全感、有知識,乃至有智慧的人,他們可以平靜的看待事情。「止]的禅修,可爲我們的生活帶來這樣的禮物。
「觀]是一種明覺,是種殊勝的潛能,由修「止]所得的平和。甯靜中發展出來。若是「止]與[觀」修得不好,其他正向的事就很難發展。平凡人很容易造作惡業,做壞事比做好事要容易。「止]與「觀]修好了,則造作善業的能力就與造惡業齊鼓相當。當「止」與(觀」修持進境更深,則造作善業就比造惡業要容易。這是一種轉化態度與習性的方法,是得力于心靈的平靜與明覺。
五種染汙與五種智慧(五毒與五智)
密續裏面有轉五毒爲五智的方法,五智分別代表五方佛。密續是佛陀法教四大類中的一類,這個分類不是怫陀自己所造,而是佛陀弟子集結記錄佛的法教,才分爲律部、經部。阿昆達磨部及密績四大類的。五毒與五智的教授也出現在經部裏,不過詳細的教授與修持法門,是記載在密續當中。
無明是缺乏智慧,當你沒有智慧時,你就有了無明,無明與智慧是連在一起的,它們像是手掌的兩面,密續是如此講述染汙的。因爲,當我們不了解自己究竟的潛能是智慧時,我們就處在無明裏。然而,透過無明,我們最終可以獲得智慧。
密續是甚深教法,所以不可能把五毒與五智的關系,限定在一種型態裏。密續中見地與實修兩種法教,是隨時在進化的,這是密續的特質,它說明真理的各個面向。並沒有一個固定、快速的公式,可以說明五毒與五智的互動,但有一個一般性的描述。五毒是指思想與行爲的負面型態,五智則指思想與行爲的正面型態。兩者的關連,是究竟潛能的兩個面向。
法界虛空之智慧(法界體性智)的另一面,是無明。法界虛空如空性,使任何事物成爲可能,爲每件事保留了空間,此智以昆盧遮那佛(Vairochana)爲代表。
自我或我執可以轉化爲平等性智,以寶生佛(Ratnasamb-hava)爲代表。欲望和貪執,可以轉化爲妙觀察智,與阿彌陀佛(Amitabha)相關,嫉妒轉化爲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佛(Amogasi-ddhi)爲代表。憤怒與攻擊與大圓鏡智相連(像鏡子的智慧,鏡子可以反射任何事物),空性則像鏡子,因爲空性的緣故,所有的存在都能被反映出來。就好像我們說,相對上一切事物都可能發生,因爲究竟上一切事都不曾發生,此智與不動佛(Ashok-bya, 又譯作阿閃佛)有關。
由密續的觀點來了解轉化,則所有負面的事,在究竟上都是正面的。所以,如果你轉化負面,則它自然會成爲正面,因爲正面才是它的究竟本質。任何事物都與密續觀點有關。之所以有無明,是因爲有它究竟的本質。智慧。轉化是密續的原則,此點甚爲重要。正確的修持,就是正確的轉煩惱爲智慧。只是心理想要修持密續法門以轉化染汙是不夠的,個體第一步先要有鞏固的基礎,才能修持進階的法門。爲鞏固基礎,則需修持適當的前行。加行,才能達到穩固的階段。然後,再修持密續,轉化才能發生,若基礎不穩就修密續,是得不到功效的。
佛陀說一位具格的密續修持者,因爲他知道轉化的原則,就在一切的生活行持中修持,他迅速的獲致證悟。某人若有許多的染汙,但他很虔誠的想要修持密續,並且非常精進,佛說,那麽此人可以在大約十六生中,獲致完全的證悟。但這必須是一個非常虔誠、投入的修行,這樣的成就頗爲罕見。佛陀還說,若依密續而修,甚至可能在一秒鍾內獲致證悟。爲什麽?當然,因爲究竟上我們原本是佛。若能充分了解這一點,你的佛性就能顯現。佛陀不是指禅修中乍現的佛性,而是真正全然的。殊勝的證悟。雖然證悟不需超過刹那的時間,但我們必須記得,證悟的能力,是經年累月、生生世世的努力所累積來的。佛陀的話,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怠情。我們不能因爲有密續的修持法門就以爲會自動成佛而松懈,我們必須時時用功,毫不懈怠。
若是我們了解自己的潛能,有此覺知而成爲一個佛教徒,那是相當幸運的,因爲我們已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我們也很幸運的值遇佛法仍存之時,佛法不只是圖書館裏的一堆藏書,而是活的傳承,它是佛陀親自傳授,代代相承傳遞下來的,它活于曆代大成就者所寫下來的忠言及論述中。
在偉大的上師帕當巴桑傑(Phadampa Sangye,意譯:先父佛。中譯:帕當巴桑傑是十二世紀初南印度僧,將怫法傳入西藏,成爲[希解派]的創始人。)一本很重要的著作裏,他談到修持:「你可以考驗你自己,是否當煩惱一升起時,對治之方就立刻到來,若是如此,那麽你修得不錯;若是你需要對治之方時,它不在那兒,而你被煩惱所製,那麽你的修持就還不夠,還需要努力。」這是很好的忠告。他還說:「有虔誠心而沒有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有慈悲心而沒有虔誠心也是不完整的,你必須具備慈悲心與虔誠心兩者,才是完整的。」他接著又說:[快樂與幸運不見得每次都帶來好結果,所以不必因你的幸運與快樂而驕做,也不必太過沈溺其中;痛苦不兒得總是壤的,有許多事可以由逆境及痛苦中學得,所以當不幸降臨時,不要太泄氣。]他還勸告修行者,不要等待你所求的環境的到來,應該善用你此刻所擁有的環境,這點非常重要。
帕當巴桑傑警示:「宗派主義,喜歡某個法教,不喜歡某個法教,是種最大的障礙,是佛法修持者最可恥的一件事,這種態度應該要避免。]他說:「思考與想像是無邊際的,去想一些有意義的事,而不要浪費時間去做無意義的思考。。
最後一個他的注解是:「自我是最邪惡有力的東西,所以,要好好的釘住自我」
當佛陀在傳法的時候,他能教的沒有任何限製,但是聞法的人們,卻只聽到他們所能理解的部份。有些人潛能好,所以證悟得快。有些人的潛能還沒解脫到較高的層次,所以要花長一點的時間才證悟。有些人染汙多,有些人染汙少,所以證悟所需的時間有長有短,依個人情況而定。每個人所合適的修持法門亦不相同,某個法門或許可以加速一個人的證悟,另個法門步調慢而平穩,這也要依各別需求而定。適于此人的方法,未必適用于彼,證悟唯一的路,是依個人自己合適的步調來作轉化。
我們的指導應來自于具有經驗的上師。我們不要跟別人作比較,也不要想登陸月球,然後在登月失敗時又感到沮喪。如蓮花生大師所說的,就我們現有的環境來修持,即使最平凡的一天,也充滿了轉化的時機。真實的去看待佛法,不要用狹隘的眼光來看它,也不要用誇大的眼光來看它。衆生的身高。體重、膚色不是完全一樣的,他們看起來各個不同,每個人都有些微的差異,我們都能經由個體各自獨特的轉化,而成就證悟。
《喚醒沈睡的佛 第六章 轉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