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唤醒沉睡的佛 第六章 转化▪P2

  ..续本文上一页到不幸,也都变成快乐之因,因为这是我们净化恶业,由恶业中学习的机会,这就是一种转化,转化使我在轮回中的生命,起了剧大的改变,生活不再是难以忍受的事,生命成为喜悦与进步的源泉,发展菩提心就是转化。虽然,发愿菩提心也有正式的仪式——受菩萨戒——但真正的菩提心是由内心深处发出的,是我们每天都要发的愿心。只要菩提心在的一刻,殊胜的转化就继续进行著。

  禅修的方法:静心与明觉

  禅修是很重要的进步法门,两个主要的方法是「止」(shamatha)和「观](vipassana)的修持,在英文里是「静心]与「明觉禅修],藏文称为「息内」(shinay)及「拉桶] (lhatong)。修「息内」的目的是要使心灵平静,修「拉桶]的目的是要发展明觉。心静与明觉是相关连的,它们总是并行,只是在解释和修持上我们将它分为二个步骤。

  因为众生受轮回的影响太重,所以需要修「止]。轮回以无明为基础,无止境的显现,依十二因缘而不朽。面对愈陷愈深的轮回的影响,个体真正的潜能失落了,一切行为都被染污带著走。以个人为例,受到欲望、愤怒、嫉妒、骄傲的驱使,陷入深黑的无明当中。轮回充满了五毒的驱策因缘,个体要从中解脱,必定要发展出某个程度的能力。这种心灵的韧力,得自于「止」的禅修。

  一个人原本很容易受到环境中物理、心理、情绪因素的影响,透过修「止],可以使此人转化,变得稳定。平静,较不容易受外境的干扰。修「止」可以转化一个易受周遭事物影响。没有安全感的人,成为能主控、有安全感的人。由于心灵平静,而能看清生活中的事物,所以增加了安全感。我们大多数人常因怀疑自己而感到困扰,因为我们发现连自己都不值得信任。有时我们掩饰这些不当,因为我们不能忍受看到自己的迷惘,不能接受自己是无明的、不安的。我们花精力去掩饰,如此我们更是不会进步。但不论我们怎麽伪装,事实仍是事实,我们终会为自己带来麻烦,因为不能见到事情的实相,所以小问题变成大困难,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烧毁数百公顷的森林地。「止」的禅修,可以帮助一个人看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并且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哪里弱、哪里强,短处在哪里,平静的心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来。当心静止时,很容易看清楚事物,「止]的禅修,可使你的心平静。平静的心,可使个体转化,因受外境影响而杂乱的人生,经由转化,而成为喜悦单纯的人生。诚实而清楚的看问题,则问题容易解决,而不需耗费宝贵的时间及能量。能做到此点,此人即是有能力、有安全感、有知识,乃至有智慧的人,他们可以平静的看待事情。「止]的禅修,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样的礼物。

  「观]是一种明觉,是种殊胜的潜能,由修「止]所得的平和。宁静中发展出来。若是「止]与[观」修得不好,其他正向的事就很难发展。平凡人很容易造作恶业,做坏事比做好事要容易。「止]与「观]修好了,则造作善业的能力就与造恶业齐鼓相当。当「止」与(观」修持进境更深,则造作善业就比造恶业要容易。这是一种转化态度与习性的方法,是得力于心灵的平静与明觉。

  五种染污与五种智慧(五毒与五智)

  密续里面有转五毒为五智的方法,五智分别代表五方佛。密续是佛陀法教四大类中的一类,这个分类不是怫陀自己所造,而是佛陀弟子集结记录佛的法教,才分为律部、经部。阿昆达磨部及密绩四大类的。五毒与五智的教授也出现在经部里,不过详细的教授与修持法门,是记载在密续当中。

  无明是缺乏智慧,当你没有智慧时,你就有了无明,无明与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像是手掌的两面,密续是如此讲述染污的。因为,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究竟的潜能是智慧时,我们就处在无明里。然而,透过无明,我们最终可以获得智慧。

  密续是甚深教法,所以不可能把五毒与五智的关系,限定在一种型态里。密续中见地与实修两种法教,是随时在进化的,这是密续的特质,它说明真理的各个面向。并没有一个固定、快速的公式,可以说明五毒与五智的互动,但有一个一般性的描述。五毒是指思想与行为的负面型态,五智则指思想与行为的正面型态。两者的关连,是究竟潜能的两个面向。

  法界虚空之智慧(法界体性智)的另一面,是无明。法界虚空如空性,使任何事物成为可能,为每件事保留了空间,此智以昆卢遮那佛(Vairochana)为代表。

  自我或我执可以转化为平等性智,以宝生佛(Ratnasamb-hava)为代表。欲望和贪执,可以转化为妙观察智,与阿弥陀佛(Amitabha)相关,嫉妒转化为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佛(Amogasi-ddhi)为代表。愤怒与攻击与大圆镜智相连(像镜子的智慧,镜子可以反射任何事物),空性则像镜子,因为空性的缘故,所有的存在都能被反映出来。就好像我们说,相对上一切事物都可能发生,因为究竟上一切事都不曾发生,此智与不动佛(Ashok-bya, 又译作阿闪佛)有关。

  由密续的观点来了解转化,则所有负面的事,在究竟上都是正面的。所以,如果你转化负面,则它自然会成为正面,因为正面才是它的究竟本质。任何事物都与密续观点有关。之所以有无明,是因为有它究竟的本质。智慧。转化是密续的原则,此点甚为重要。正确的修持,就是正确的转烦恼为智慧。只是心理想要修持密续法门以转化染污是不够的,个体第一步先要有巩固的基础,才能修持进阶的法门。为巩固基础,则需修持适当的前行。加行,才能达到稳固的阶段。然後,再修持密续,转化才能发生,若基础不稳就修密续,是得不到功效的。

  佛陀说一位具格的密续修持者,因为他知道转化的原则,就在一切的生活行持中修持,他迅速的获致证悟。某人若有许多的染污,但他很虔诚的想要修持密续,并且非常精进,佛说,那麽此人可以在大约十六生中,获致完全的证悟。但这必须是一个非常虔诚、投入的修行,这样的成就颇为罕见。佛陀还说,若依密续而修,甚至可能在一秒钟内获致证悟。为什麽?当然,因为究竟上我们原本是佛。若能充分了解这一点,你的佛性就能显现。佛陀不是指禅修中乍现的佛性,而是真正全然的。殊胜的证悟。虽然证悟不需超过刹那的时间,但我们必须记得,证悟的能力,是经年累月、生生世世的努力所累积来的。佛陀的话,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怠情。我们不能因为有密续的修持法门就以为会自动成佛而松懈,我们必须时时用功,毫不懈怠。

  若是我们了解自己的潜能,有此觉知而成为一个佛教徒,那是相当幸运的,因为我们已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我们也很幸运的值遇佛法仍存之时,佛法不只是图书馆里的一堆藏书,而是活的传承,它是佛陀亲自传授,代代相承传递下来的,它活于历代大成就者所写下来的忠言及论述中。

  在伟大的上师帕当巴桑杰(Phadampa Sangye,意译:先父佛。中译:帕当巴桑杰是十二世纪初南印度僧,将怫法传入西藏,成为[希解派]的创始人。)一本很重要的著作里,他谈到修持:「你可以考验你自己,是否当烦恼一升起时,对治之方就立刻到来,若是如此,那麽你修得不错;若是你需要对治之方时,它不在那儿,而你被烦恼所制,那麽你的修持就还不够,还需要努力。」这是很好的忠告。他还说:「有虔诚心而没有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有慈悲心而没有虔诚心也是不完整的,你必须具备慈悲心与虔诚心两者,才是完整的。」他接著又说:[快乐与幸运不见得每次都带来好结果,所以不必因你的幸运与快乐而骄做,也不必太过沉溺其中;痛苦不儿得总是壤的,有许多事可以由逆境及痛苦中学得,所以当不幸降临时,不要太泄气。]他还劝告修行者,不要等待你所求的环境的到来,应该善用你此刻所拥有的环境,这点非常重要。

  帕当巴桑杰警示:「宗派主义,喜欢某个法教,不喜欢某个法教,是种最大的障碍,是佛法修持者最可耻的一件事,这种态度应该要避免。]他说:「思考与想像是无边际的,去想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不要浪费时间去做无意义的思考。。

  最後一个他的注解是:「自我是最邪恶有力的东西,所以,要好好的钉住自我」

  当佛陀在传法的时候,他能教的没有任何限制,但是闻法的人们,却只听到他们所能理解的部份。有些人潜能好,所以证悟得快。有些人的潜能还没解脱到较高的层次,所以要花长一点的时间才证悟。有些人染污多,有些人染污少,所以证悟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依个人情况而定。每个人所合适的修持法门亦不相同,某个法门或许可以加速一个人的证悟,另个法门步调慢而平稳,这也要依各别需求而定。适于此人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彼,证悟唯一的路,是依个人自己合适的步调来作转化。

  我们的指导应来自于具有经验的上师。我们不要跟别人作比较,也不要想登陆月球,然後在登月失败时又感到沮丧。如莲花生大师所说的,就我们现有的环境来修持,即使最平凡的一天,也充满了转化的时机。真实的去看待佛法,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它,也不要用夸大的眼光来看它。众生的身高。体重、肤色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看起来各个不同,每个人都有些微的差异,我们都能经由个体各自独特的转化,而成就证悟。

  

《唤醒沉睡的佛 第六章 转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