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唤醒沉睡的佛 第六章 转化

  第六章 转化

  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是转化的法门。转化运用得当,可使人由无明变得有智慧。「转化」(transformation)一词,此处使用代表的意义是特指一个人内在革命性的转变。怛并非改变本质,而是指真正的本质得以显现。佛法的修持是转化的历程,透过净化把原本就存在的本质,做最好的张显。它使你能克服种种的二元对立与染污,使被遮蔽的怫性、你的究竟的认同,得以显现而证悟。它不是把人变成另外一个原本不是的东西,也不是输入什麽新的物质,它是使你转化为究竟的本然的自己。

  修持佛法并不是使坏人变成好人,而是透过转化,使坏人改进,渐渐地反应出他本来的善的自性。就像前面曾说过的,因为人入皆本具佛性,所以这是可能的。究竟上是没有坏人的,究竟上每个人都是善的、聪明的。完美的。有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善良面,即使是在敌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善。不管他们看起来有多麽的壤,或曾做何等罪大恶极之事,敌人也会有他可爱之处及优点。由他们的壤之中,仍偶尔会闪现佛的自性的灵光。由相对的染污转化为究竟的完美,是每个人必走的路,不论是我们自己或我们敌人,每个人都要去完成的。转化可以透过修持佛法而达成。

  中世纪的冶金师宣称他们可以化铅为金。铅与黄金比,是没有价值的东西,炼金师想要找特殊的元素或称哲学家的宝石,将较顿性。较没有价值的物质,转变成无价之宝。以中世纪的冶金师的想法来比喻佛法所说的转化,这个相对的世界就是铅,究竟的佛性是黄金,点石成金的魔法术就是真实持久的怫性的了悟,这需要花很多心血才能达到,怛了悟的一刻,就像突然的奇迹。

  有时我们自己感到迷惑,有时觉得别人陷在迷惑当中,我们看到自己。他人许许多多的染污,当然,我们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以佛法为准则,我们将发现没有任何人在究竟上是染污的。迷惑的。迷惑及染污只是相对的缺点,只要对转化的方法稍有了解,我们就有展现潜能的工具了。有此了解,修行就变得比较容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目标就是要了悟我们究竟的潜能,怫陀所教授的禅修或其他方法,顿时也变得有意义多了。坐在蒲团上,安静自己的心,让明觉进入,就变成很实际的。不再那麽怪异的一件事了。以一颗平常心,做我们所能做的,日复一日,终达证悟。

  当我们想去了解佛陀是怎麽样的一个人,开悟的菩萨又是什麽模样,则转化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因为佛陀即纯然。完全的转化。他的究竟潜能已完全的开展,不再有什麽需要发展了,他是解脱者,他无可限制。他显示众生最终的目的地给我们看。佛陀也曾是我们中间的一份子,但经由他的努力,他转化了。菩萨尚未完全的转化,怛已很接近,菩萨的潜能尚未完全地开展,而且尚未达无限。在究竟上我们跟佛陀没有两样,但在相对的发展上,我们是无明的、染污的,以及平凡的——相对于佛陀则他是已经完全证悟的生命。究竟上,大家相同,所有的潜能,都已具备在那里!

  知道如何转化,将相对的环境转为究竟潜能的显现,是相当大的一步。仅是智性上的了解,就足以转化一个人的世俗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成为一种转化的行为,这也是怫陀对于解脱最基本的告诫:解脱不是创造新东西,是由你的内在解脱。转化就像蚕蛾或蝴蝶生命的历程,美丽的蝴蝶是由蛹,孵化出来的,它生命的开始,是条又丑又毛茸茸的毛毛虫。经过充满危险。痛苦的历程,成虫蝴蝶破茧而出,自由翱翔、振翅,及展现它彩虹般的双翼。蝴蝶早已在毛虫之内,佛性及究竟的解脱也早在所有众生之内。经过艰苦历程之後,神迹般的证悟到未来。众生由有限。无明、痛苦,及至于是个坏人,转化为无限、聪明。有悲心的菩萨,最终证悟成怫。释尊教授转化的方法,再详细不过,佛法教我们如何将每一种的染污转化为智慧,将每一种限制转化为无限的解脱。以上是我们由转化的角度来看佛法。

  转化的方法

  依传统,佛教徒以皈依怫、法。僧三宝为修行的开始,皈依後,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因为众生皆具有佛性,所以可以说每个众生都是佛教徒,所以,皈依只是一个正式的形式。

  这样对佛法的了解——即众生内在鲜活的本质——己超越只把佛教当做一种宗教或派别的限制。佛教,事实上,已受限于它的名称,它被视为是[教],就已陷入肤浅的巢臼。佛教徒变作形成某个社群的藉口,佛法变成是种生意,这些都与真正的佛法无关,当然,因为有某些原因,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人们总是这样处理事情,这也是种染污的一部份,是无法避免的。把这点放在心上,我们应该越过这个陷阱,修习真正的佛法。佛法真正的修持,不需要日本昂贵的锣与铃。西藏的地毡及供桌、中国的瓷瓶和明朝的佛像。而是要诚实的自我评鉴。省察,每一刻每一刻都不忘唾弃如蛹般的染污,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管你使用何种语言,什麽样的配备,以及屋内如何地装饰。

  由皈依佛宝、法宝、僧宝开始,我们以佛为榜样的皈依佛宝,佛是究竟证悟的导师,成佛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皈依佛法为修行的道路,在道上渐渐进步而达最终目的地。僧宝是我们的老师,是修行的向导,是修行道上提供我们协助的朋友。佛法的「皈依],不同于一般依靠某人或某事的皈依,那种皈依随时有可能倒塌。佛法僧是永远可信的精神皈依。

  正确的皈依就是种转化的行为,传统上,皈依被视为转化的第一步,但这只是肤浅的看法,一个生命可能在很久以前,甚至几辈子以前,就已开始转化了,此生的皈依,只是依循正规的仪式式,确认或再确认要行转化的承诺。

  皈依佛,提供渴望证悟的人,无穷地信心与鼓励,佛陀没有任何一点是不可信赖的。正确的皈依应该是:一个人能全然地毫不动摇的信赖佛陀。这是可能的,且不危险,因为佛陀是个完全的证悟者,他不会带领任何人走向迷途,殊胜的信心,应可在刚开始的这一刻就建立。当一个人皈依时,他已经在做一种转化了,他一辈子寻寻觅觅,不信任任何事物,因找不到可信赖者而感到失望:转而得到一个无限安全之处,对一个已证悟。超越了一切的生命(已成就了一切的佛陀)产生了深刻的信心。

  另一层次的皈依佛宝,是视成佛为我们活著的究竟目的。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直到成佛为止,成佛是最高的成就。释尊也是由一个平凡有染污的人开始,与我们大家一样从皈依三宝开始,释尊後来证悟成佛。知道这点,我们皈依时,就有了目标,知道自己究竟的潜能及日後的目的地为何,无可否认的,若能使一个被染污牺牲的弱者,既无信心又无方向,转变为有目标、有安全感的人,则是一大功德。

  皈依法宝则信心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佛法提供我们达到目标的方法。若无方法,则证悟的念头无异只是个理论上的可能罢了。佛法清楚的界定了一步步的过程,让我们去除现在所有的种种染污,渐渐开展我们的心灵,而达最终的了悟。与佛陀同世,而能亲自聆听佛陀开示的人,是有其限制的,因为时间就是个限制。佛陀不能在其亲身讲法的期间,就传授超过八万四千法门的方法,然而这些法教已足够适用于各种不同限制的众生。这麽多的法门,足够我们用以成就证悟,若我们依照佛法清楚的指示去实践,我们一定可以有完全的信心,此道路能带引我们达到证悟。由于对转化方法的无知,一个人仍会陷于迷惑和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若他知道佛法有很详尽的指导,有张清楚的地图,指示每一个位置的遵循方向,如何前进,渐渐解脱,直到最终的证悟,则他马上能够转化。

  僧宝——菩萨、精神导师、心灵的朋友——能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向僧宝学习,一同修持,与他一同分享在修行道上的经验。以上是僧伽在藏传佛教里的字义。佛陀的法教是殊胜的,但若没有僧宝,一般人很难了解佛法的深意。有人可能对佛法的某个主题感兴趣,找佛书来看,觉得很棒,就依著自己的理解去修持,但这样会有所遗漏。你如何判断你理解与修持是正确的呢?若无心灵巳有相当证悟又有实修经验者的指导,你不能确定你的修持方法是正确的。而没有经验的人又如何知道呢?没有正确的指导,又不清楚正确的觉受为何,一个人可能愈做愈错,严重的错误,会阻碍你的进步。

  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他们已实修过佛法,他们持有佛陀二千五百年前传递到今天的无间断的传承。我们由僧宝处学习,知道什麽才是正确、纯净。无偏差的教导。这些法教都经过大成就者的检验,在代代相传的过程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检验。这样的传承,带有很强的加持力,加持在虔信与慈悲心中再被强化。傅承始自佛陀传予他的弟子,再由弟子传子弟子,弟子成为实行者,再成为老师,如此代代相传。在这麽长的传递过程里,傅承的加持能量不断被累积。

  皈依僧宝是领受相同传承。接受在你之前修行者所获得的相同加持的第一步。这里面有加持,有殊胜的法教和守则。皈依僧宝,就是找到了正确的伴侣,你对他有信心,能向他学习正确的法门;而且可以由他那里获得佛陀无间传承的加持,所以,皈依僧宝与皈依法宝相似。法宝是佛陀的法教,而僧宝持有法宝,所以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当然,找到正确的老师非常重要,僧宝必须具足资格,不仅是知识上的,而且实修上的证量皆应具足,此外,还要具足慈悲心。如何选择上师,佛陀也有开示的。

  转化的进一层修持,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在大乘及金刚乘的传统里都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及蕴酿菩提心的四种方法——慈。悲、喜、舍——是转化的基本。没有这些,是不可能进步的,因为若无此,则个体会继续耽于可怜的贪、嗔、痴、慢、妒里面,若是没有菩提心,那麽看到别人成功自己就会受苦,自己遭遇不幸时痛苦更大。菩提心将这些转向,让别人的快乐成为自己的快乐,即使是自己遇…

《唤醒沉睡的佛 第六章 转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