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二、爲「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道前基礎---依止善知識,雖然在「聖道叁要」中,並未安立此科判,但「依止善知識」爲一切修行之根本,故于此安立。
「聖道叁要」爲宗喀巴大師所講授。大師被視爲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除于大師出生時,父母親所得的各種稀有夢兆和瑞兆之外;大師卓絕的修行曆程,深廣的證量,弘法利生的偉業,均說明大師是文殊菩薩真實的的化身(詳細內容請參閱大師的傳記)。
大師初至阿底峽尊者的大弟子仲登巴,所建的「熱振寺」學習時,曾在佛像前做了極大的供養與虔敬地祈請;並在此閉關修持叁個月,親見釋迦牟尼佛,與文殊、龍樹等甚深見派的傳承者,以及彌勒、無著等廣大行派的傳承者,毫無間斷地直至阿底峽尊者及尊者的幾位主要弟子。其後,釋迦牟尼佛及所有菩薩,均化光融入阿底峽尊者的心間,尊者即與大師如同老師親自指導學生一般地講授佛法,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
講授結束後,尊者的主要弟子---「仲登巴」、「博德瓦」也化光融入尊者心間,尊者以手摩大師頂,作如是言:「將來于弘揚佛法的事業上,我將盡力協助你。」由于大師親得阿底峽尊者及許多成就者講授菩提道次第的因緣,後來大師將尊者所著的「菩提道次第炬論」,加以深廣的演述,使其更爲詳盡與完備,而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
因此,于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前,須先略述菩提道炬論的作者---阿底峽尊者的生平:尊者是當時候印度的兩大寺院—「濟迦瑪羅西羅寺」與「那瀾陀大學」的上座。由于當時前後任兩位藏王,不忍見西藏佛法衰落與式微,發心欲重振佛法,複知悉尊者爲印度的大成就者。因此,極力迎請尊者入藏弘法,唯當時印度的國王和許多寺院的住持,均不願尊者至西藏弘法,然因藏王極其誠敬地禮請尊者;因此,尊者乃決定前往西藏,印度國王和衆寺院住持只得應允;但約定去藏叁年後須返回印度,尊者欣然接受,于是正法弘揚于西藏的因緣終于成熟。叁年後,尊者爲遵守諾言返回印度時,恰逢尼泊爾發生戰亂,交通受阻。因此,尊者一生均留在西藏弘法,「菩提道炬論」也是于此時所完成的偉大論著。
「菩提道炬論」爲總攝菩提道次第「叁士道」(下士道、中士道與上士道)的精華,「菩提道次第廣論」爲闡揚「炬論」甚深妙義的著作,而「聖道叁要」又爲廣論之精華。因此,簡單介紹炬論的作者—阿底峽尊者,及廣論、聖道叁要的作者---宗喀巴大師。
「敬禮至尊諸上師」---乃是宗喀巴大師禮敬從釋迦牟尼佛以降,甚深見派傳承的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廣大行派傳承的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等曆代傳承祖師,將這些祖師均視爲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而禮敬之。
上師在藏文中讀作「喇嘛」,其意爲教證功德深廣之衆。因禮敬上師故,能獲得殊勝之加持,上師爲加持與成就的根本。行者于心續中生起出離心,乃至證得雙運的佛果;再以此證悟的力量,去救度衆生。這些都是要借著如法依止上師,以上師所教授的口訣、心要精進修持,才能達成;如果不能如法依止上師,根本不可能于自心續中生起任何功德與證量。
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以依止善知識爲道前基礎,並且詳述如法依止善知識的功德,以及不依止善知識的過患,其理在此。行者當于意樂與加行中,如法依止上師。敬禮于藏文中讀做「恰澈洛」,此處有兩種不同的涵意:一、上師爲安樂與成就之根本,故當禮敬;二、爲免造本論的過程中,出現障礙,故祈請上師加持滅除一切違緣障礙。以上爲第一部份----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
一、
一切佛語心要義
諸聖佛子贊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
我當隨力而宣說
此偈之意,即爲之前所安立的第二個科判----爲于教授生淨信故,釋法之殊勝。「一切佛語心要義」,「一切佛語」指佛所說的所有經典,可如顯教分成十二個支分,其目的在于開示衆生如何能往生人天善趣?進而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的心要之道----生起出離心。如果我們能觀照輪回的本質是苦,沒有究竟安樂之處,如此生起真實的出離心,進而在此真實出離心的基礎上,方能生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真正菩提心,從行者所觀照輪回的痛苦,感同身受地以菩薩行去幫助其它衆生脫離輪回,此須以出離心爲基礎,才能達成。
「諸聖佛子贊揚道」,「諸聖佛子」意指所有的諸佛菩薩,與諸佛菩薩所贊歎的修行之道----菩提心。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均是于久遠劫前,即已廣發菩提心,經累劫行六度波羅密的菩薩行,終能證得圓滿的佛果。因此,菩提心是諸佛成就的根本,也是諸佛菩薩所一致贊歎的殊勝真理。
「有緣求脫者津梁」,「津梁」意指途徑與道路,此即說明空性正見慧的重要;吾等衆生之所以于輪回中不停流轉,無法得到解脫,其根源在于吾人具有強烈的我執,深受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支配,欲對治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方法,唯有證得空性正見慧。
「我當隨力而宣說」,此句爲宗喀巴大師發起大悲心,願盡自己的能力,如同文殊菩薩、噶當派祖師的教授一般,無誤地宣說此總攝佛陀教義精華的「聖道叁要」,俾能廣利有情,爲如母衆生獲致解脫之津梁。
大乘佛法的心要爲「菩提道次第」,欲修學菩提道次第,首須殷重發心,行者必須生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心願,精進修習,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此發心與小乘的發心兩者間有所差異,小乘的行者觀察輪回痛苦的本質,以四谛、十二因緣爲修持的方法,爲求自己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而作修持。大乘的行者則不只是爲了自己能得到解脫,同時還具有幫助所有衆生,獲致究竟安樂的心願。惟此非指大乘行者不須生起出離心,若無出離心爲基礎,僅以利益其它有情的菩提心爲依歸,當行者修持到達某種程度時,將會出現障礙;因此,大乘行者必須能如實觀照輪回的痛苦,生起堅定的出離心,並以出離心爲基礎發起菩提心,去利益其它有情,從而證得圓滿的佛果。
例如,射箭時,必須對准目標,方能命中,此目標即爲證得一切種智的圓滿佛果,而此箭即爲行者的發心。當行者確立了證得佛果的目標後,即須將發心對准目標,方能獲致成就。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一位補特伽羅(行者)從初學乃至證得圓滿佛果的過程,分爲下士、中士、上士;阿底峽尊者于「菩提道炬論」中,也將一個行者修持的過程,區分爲劣、中、優。如此的區分,並非就不同等類的行者作分別想,而是于下士、中士、上士此叁個過程中,若行者皆能生起真實的體悟,方爲證得圓滿的菩提道。
如同憲法爲國家的根本大法,沒有任何的法令能與之抵觸;菩提道次即爲佛法的根本,沒有任何佛陀的教法與之相違背。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亦是于久遠劫前,即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經無數劫行菩薩行,終能圓成佛果;成佛之後,再廣說顯密教法,度化各種不同根器的有情衆生;世尊修行的經過,正是菩提道次第圓滿成就的示現。是故,行者欲證得圓滿佛果,唯有依循菩提道次第修持,方能達成目標。
釋迦牟尼佛以降,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與曆代所有的傳承祖師,他們所修學成就、所傳承的教法,均爲菩提道次第;因此,菩提道次第爲行者所須戮力修學的佛法精華,舍此別無他途。行者有幸能聽聞如此殊勝的教法,應當依此殊勝的教授與口訣如實修行。
以下講授第二個科判----爲于教授生淨信故,釋法之殊勝。
吾人平常要購買一件物品時,都要詳加思考其用處與價值,然後再決定是否購買?同樣地,今日,行者發心修學佛法,法爲一切圓滿、善好之根本,豈能不去深究其內涵與功德利益呢?故于此處開示此科判。
行者此刻能入于佛門,並能修持清淨正法,是非常幸運、可貴的,與其它尚在輪回中流轉的衆生相較之下,即能得知此因緣是極爲殊勝與難得。能修持清淨正法的人,此刻即是在邁向解脫成佛的正確道路上,若是行者一開始便修習不正確的法門,或是仍沈淪于輪回之中,則與解脫成佛之道背道而馳,無法獲得究竟的安樂。因此,行者對于所要修習的法門,必須深入探究了解,切不可饑不擇食,隨意去修習一個並不了解其意涵的法門,以免因一時不察,選擇了不正確的法門,而影響自己生生世世無法得到解脫。
行者所修學的佛法,乃是由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教法,經由文殊、彌勒菩薩傳承至龍樹、無著及「南瞻六莊嚴」等諸多的大成就者,他們的傳承、修學、證量、講授和分析,是有其根據可加以考證,並非憑空杜撰而來,這些成就者、祖師們,以他們卓絕的修行與證量,證實了行者所修學的法門,具有清淨不斷的傳承,是正確無誤的正法。
今日,行者所要修學的聖道叁要,其內涵爲菩提道次第,乃是阿底峽尊者結合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的教法,加以融彙貫通而來,具足叁個特點與四種殊勝,是所有佛法的精華:第一個特點----菩提道次第總攝所有顯密教法的精華。
佛陀所開示所有的顯密教法,其目的不外乎要教導行者如何調伏自己的心性?逐步從心續中將煩惱、業障與執著去除,而聖道叁要有四個主要的意涵:去除對此生的執著、去除對來生的執著(出離心)、去除只求自己利益的執著(菩提心)、去除誤認我爲真實存在個體的我執(空性正見慧),一切衆生的煩惱,不外乎根源于此四種執著。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行者須藉助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逐步調伏自己的心續,去除煩惱與執著,淨化自己的意念,其精髓在于「自淨其意」。
如同菩提道次第,將一位補特伽羅分成叁個修行的次序----在下士道中,若行者能去除對此生的執著,將來必能往生人天善趣;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也需逐步調伏自己心續,從心續中生起證量;因此,所有佛法的精華,都是在教導行者如何去除煩…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