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P2

  ..续本文上一页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道前基础---依止善知识,虽然在「圣道三要」中,并未安立此科判,但「依止善知识」为一切修行之根本,故于此安立。

  「圣道三要」为宗喀巴大师所讲授。大师被视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除于大师出生时,父母亲所得的各种稀有梦兆和瑞兆之外;大师卓绝的修行历程,深广的证量,弘法利生的伟业,均说明大师是文殊菩萨真实的的化身(详细内容请参阅大师的传记)。

  大师初至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仲登巴,所建的「热振寺」学习时,曾在佛像前做了极大的供养与虔敬地祈请;并在此闭关修持三个月,亲见释迦牟尼佛,与文殊、龙树等甚深见派的传承者,以及弥勒、无着等广大行派的传承者,毫无间断地直至阿底峡尊者及尊者的几位主要弟子。其后,释迦牟尼佛及所有菩萨,均化光融入阿底峡尊者的心间,尊者即与大师如同老师亲自指导学生一般地讲授佛法,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

  讲授结束后,尊者的主要弟子---「仲登巴」、「博德瓦」也化光融入尊者心间,尊者以手摩大师顶,作如是言:「将来于弘扬佛法的事业上,我将尽力协助你。」由于大师亲得阿底峡尊者及许多成就者讲授菩提道次第的因缘,后来大师将尊者所著的「菩提道次第炬论」,加以深广的演述,使其更为详尽与完备,而着成「菩提道次第广论」。

  因此,于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前,须先略述菩提道炬论的作者---阿底峡尊者的生平:尊者是当时候印度的两大寺院—「济迦玛罗西罗寺」与「那澜陀大学」的上座。由于当时前后任两位藏王,不忍见西藏佛法衰落与式微,发心欲重振佛法,复知悉尊者为印度的大成就者。因此,极力迎请尊者入藏弘法,唯当时印度的国王和许多寺院的住持,均不愿尊者至西藏弘法,然因藏王极其诚敬地礼请尊者;因此,尊者乃决定前往西藏,印度国王和众寺院住持只得应允;但约定去藏三年后须返回印度,尊者欣然接受,于是正法弘扬于西藏的因缘终于成熟。三年后,尊者为遵守诺言返回印度时,恰逢尼泊尔发生战乱,交通受阻。因此,尊者一生均留在西藏弘法,「菩提道炬论」也是于此时所完成的伟大论著。

  「菩提道炬论」为总摄菩提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与上士道)的精华,「菩提道次第广论」为阐扬「炬论」甚深妙义的著作,而「圣道三要」又为广论之精华。因此,简单介绍炬论的作者—阿底峡尊者,及广论、圣道三要的作者---宗喀巴大师。

  「敬礼至尊诸上师」---乃是宗喀巴大师礼敬从释迦牟尼佛以降,甚深见派传承的文殊菩萨、龙树菩萨…,广大行派传承的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等历代传承祖师,将这些祖师均视为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而礼敬之。

  上师在藏文中读作「喇嘛」,其意为教证功德深广之众。因礼敬上师故,能获得殊胜之加持,上师为加持与成就的根本。行者于心续中生起出离心,乃至证得双运的佛果;再以此证悟的力量,去救度众生。这些都是要借着如法依止上师,以上师所教授的口诀、心要精进修持,才能达成;如果不能如法依止上师,根本不可能于自心续中生起任何功德与证量。

  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以依止善知识为道前基础,并且详述如法依止善知识的功德,以及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其理在此。行者当于意乐与加行中,如法依止上师。敬礼于藏文中读做「恰澈洛」,此处有两种不同的涵意:一、上师为安乐与成就之根本,故当礼敬;二、为免造本论的过程中,出现障碍,故祈请上师加持灭除一切违缘障碍。以上为第一部份----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

  一、

  一切佛语心要义

  诸圣佛子赞扬道

  有缘求脱者津梁

  我当随力而宣说

  此偈之意,即为之前所安立的第二个科判----为于教授生净信故,释法之殊胜。「一切佛语心要义」,「一切佛语」指佛所说的所有经典,可如显教分成十二个支分,其目的在于开示众生如何能往生人天善趣?进而成就正等正觉的佛果的心要之道----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们能观照轮回的本质是苦,没有究竟安乐之处,如此生起真实的出离心,进而在此真实出离心的基础上,方能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真正菩提心,从行者所观照轮回的痛苦,感同身受地以菩萨行去帮助其它众生脱离轮回,此须以出离心为基础,才能达成。

  「诸圣佛子赞扬道」,「诸圣佛子」意指所有的诸佛菩萨,与诸佛菩萨所赞叹的修行之道----菩提心。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均是于久远劫前,即已广发菩提心,经累劫行六度波罗密的菩萨行,终能证得圆满的佛果。因此,菩提心是诸佛成就的根本,也是诸佛菩萨所一致赞叹的殊胜真理。

  「有缘求脱者津梁」,「津梁」意指途径与道路,此即说明空性正见慧的重要;吾等众生之所以于轮回中不停流转,无法得到解脱,其根源在于吾人具有强烈的我执,深受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支配,欲对治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方法,唯有证得空性正见慧。

  「我当随力而宣说」,此句为宗喀巴大师发起大悲心,愿尽自己的能力,如同文殊菩萨、噶当派祖师的教授一般,无误地宣说此总摄佛陀教义精华的「圣道三要」,俾能广利有情,为如母众生获致解脱之津梁。

  大乘佛法的心要为「菩提道次第」,欲修学菩提道次第,首须殷重发心,行者必须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愿,精进修习,才能证得圆满的佛果。此发心与小乘的发心两者间有所差异,小乘的行者观察轮回痛苦的本质,以四谛、十二因缘为修持的方法,为求自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而作修持。大乘的行者则不只是为了自己能得到解脱,同时还具有帮助所有众生,获致究竟安乐的心愿。惟此非指大乘行者不须生起出离心,若无出离心为基础,仅以利益其它有情的菩提心为依归,当行者修持到达某种程度时,将会出现障碍;因此,大乘行者必须能如实观照轮回的痛苦,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并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菩提心,去利益其它有情,从而证得圆满的佛果。

  例如,射箭时,必须对准目标,方能命中,此目标即为证得一切种智的圆满佛果,而此箭即为行者的发心。当行者确立了证得佛果的目标后,即须将发心对准目标,方能获致成就。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一位补特伽罗(行者)从初学乃至证得圆满佛果的过程,分为下士、中士、上士;阿底峡尊者于「菩提道炬论」中,也将一个行者修持的过程,区分为劣、中、优。如此的区分,并非就不同等类的行者作分别想,而是于下士、中士、上士此三个过程中,若行者皆能生起真实的体悟,方为证得圆满的菩提道。

  如同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没有任何的法令能与之抵触;菩提道次即为佛法的根本,没有任何佛陀的教法与之相违背。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亦是于久远劫前,即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经无数劫行菩萨行,终能圆成佛果;成佛之后,再广说显密教法,度化各种不同根器的有情众生;世尊修行的经过,正是菩提道次第圆满成就的示现。是故,行者欲证得圆满佛果,唯有依循菩提道次第修持,方能达成目标。

  释迦牟尼佛以降,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与历代所有的传承祖师,他们所修学成就、所传承的教法,均为菩提道次第;因此,菩提道次第为行者所须戮力修学的佛法精华,舍此别无他途。行者有幸能听闻如此殊胜的教法,应当依此殊胜的教授与口诀如实修行。

  以下讲授第二个科判----为于教授生净信故,释法之殊胜。

  吾人平常要购买一件物品时,都要详加思考其用处与价值,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同样地,今日,行者发心修学佛法,法为一切圆满、善好之根本,岂能不去深究其内涵与功德利益呢?故于此处开示此科判。

  行者此刻能入于佛门,并能修持清净正法,是非常幸运、可贵的,与其它尚在轮回中流转的众生相较之下,即能得知此因缘是极为殊胜与难得。能修持清净正法的人,此刻即是在迈向解脱成佛的正确道路上,若是行者一开始便修习不正确的法门,或是仍沈沦于轮回之中,则与解脱成佛之道背道而驰,无法获得究竟的安乐。因此,行者对于所要修习的法门,必须深入探究了解,切不可饥不择食,随意去修习一个并不了解其意涵的法门,以免因一时不察,选择了不正确的法门,而影响自己生生世世无法得到解脱。

  行者所修学的佛法,乃是由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教法,经由文殊、弥勒菩萨传承至龙树、无着及「南瞻六庄严」等诸多的大成就者,他们的传承、修学、证量、讲授和分析,是有其根据可加以考证,并非凭空杜撰而来,这些成就者、祖师们,以他们卓绝的修行与证量,证实了行者所修学的法门,具有清净不断的传承,是正确无误的正法。

  今日,行者所要修学的圣道三要,其内涵为菩提道次第,乃是阿底峡尊者结合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的教法,加以融汇贯通而来,具足三个特点与四种殊胜,是所有佛法的精华:第一个特点----菩提道次第总摄所有显密教法的精华。

  佛陀所开示所有的显密教法,其目的不外乎要教导行者如何调伏自己的心性?逐步从心续中将烦恼、业障与执着去除,而圣道三要有四个主要的意涵:去除对此生的执着、去除对来生的执着(出离心)、去除只求自己利益的执着(菩提心)、去除误认我为真实存在个体的我执(空性正见慧),一切众生的烦恼,不外乎根源于此四种执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行者须藉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逐步调伏自己的心续,去除烦恼与执着,净化自己的意念,其精髓在于「自净其意」。

  如同菩提道次第,将一位补特伽罗分成三个修行的次序----在下士道中,若行者能去除对此生的执着,将来必能往生人天善趣;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也需逐步调伏自己心续,从心续中生起证量;因此,所有佛法的精华,都是在教导行者如何去除烦…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共修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