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与执着?如何调伏自己的心续,进而从心续中生起证量?这些内涵均包含于「圣道三要」中,因此「圣道三要」可说是总摄所有显密佛法的精华。
圣道三要中所开示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慧,乃是为了教导有情众生如何远离前述的四种执着?此为修行的重点;若能藉由修学佛法,逐渐净除心续中的烦恼与执着,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与精髓。
圣道三要总摄了文殊菩萨所传的甚深见派,与弥勒菩萨所传的广大行派的精髓;甚深见派的重点在于「空性正见慧」,广大行派的重点在于「菩提心」,但菩提心与正见慧均须以出离心为基础,行者唯有能如实观照轮回的痛苦,深切了悟轮回痛苦的本质,从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才能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终能证得空性正见慧。
第二个特点:容易作为修心的要诀----佛陀所传下的教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再经由龙树、无着二位菩萨、南瞻六庄严…等许许多多的祖师、成就者加以整理与讲述,写出许多伟大的论述,如此众多的经论浩瀚而渊博,行者若欲依此作为修心的要诀,常会面临以下的困难----不能明了教法的内涵,即使能明了教法的内涵,也不知其次第,因而无法取舍。因此,将佛陀教法的精义总摄于其中,并就修心的次第逐步讲授开示的圣道三要,具有容易作为修心要诀的特点,远比行者自行摄略经论要简单易行。
第三个特点:传承殊胜---圣道三要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而来,阿底峡尊者曾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跟随金洲大师学习菩提心,尽得金洲大师教法的精髓,而金洲大师又是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所弘扬的广大行派传承持有者。
因此,尊者于菩提心的修持,远较小乘的出离心更为殊胜;尊者除持有广大行派的传承,同时,尊者所修学的空性正见慧亦获得文殊、龙树二位菩萨的传承;因此,尊者能将广行、深观两大车轨融汇贯通,复经由历代祖师传承至宗喀巴大师而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圣道三要。宗喀巴大师除了继承尊者对于菩提心与空性的殊胜见解外,大师并融入了于佛法中至为高深的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且得到文殊菩萨所传的诸多要诀,对于密续中的胜义光明与幻化身双运的内涵,能全然了知与证悟;如此诸多殊胜的见解均总摄于广论与圣道三要之中,此为圣道三要传承较其它传承更为殊胜之处。
此外,广论与圣道三要尚具有四种殊胜:
一、融汇佛所说一切经典而不相违----佛陀为度化不同因缘、根器的众生,曾经三转*轮;第一次转有相*轮,第二次转空性无相*轮;若是不了解佛陀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即可能对有相与无相*轮的差异而感到迷惑。藉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方能体会佛陀所开示的教法,均是为了调伏不同因缘、根器的众生,使其心续成熟而宣说,其间并无任何相互矛盾之处。
如同医生劝正在发烧病人,勿进食高热量的食物,待其烧退之后,为补充其体力,医生复劝其食用高热量的食物,前后所言看似相互矛盾,然只是因应患者病情的不同,而做不同的诊治,目的只是为了使患者能早日痊愈。
二、经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可以了解佛所说一切经教的内涵,均是修行的口诀。
三、修习菩提道次第容易证得佛陀的心要与密意----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有如汪洋大海一般无量无边,于此大海中欲寻得珍宝,唯有搭乘船只,并在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引导下,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这艘船就好比是菩提道次第,船长就如同上师;唯有依循上师的指导,修习菩提道次第,才能找到佛心密意的珍宝----圣道三要。
四、修习菩提道次第能断除极大恶业----行者经由修习菩提道次第,能逐步将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净除,并且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自然能净除累世所造作的极大恶业;此外,因为能了知佛陀所开示的教法并无矛盾之处,故能遮止毁谤三宝的重罪,永不再犯。
二、彼不贪着轮回乐为令暇满不空过
劝依佛喜道诸贤具清净心善谛听
此偈为劝诫听闻。
「彼不贪着轮回乐」---在无数次的轮回里,行者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苦苦、坏苦、行苦等三大苦。生、老、病、死等苦苦,极易为人所认知与理解;但对于坏苦----世间的短暂安乐,则难以理解其痛苦的本质。例如,当行者站立过久,觉得脚酸与疲累,此时若能坐下来,便能感到舒服与轻松,但若再持续坐一段时间,又会觉得膝盖酸痛,想要起立走动;世间所有短暂安乐的本质都是痛苦的,如果不能认清其痛苦的本质,容易一直贪着、追求轮回里短暂的安乐,无法得到解脱。
因此,有缘听闻佛法的众生,应当生起不贪着世间短暂安乐的心;但不贪着短暂安乐并非放弃所有世间的工作,整日无所事事;重点在于不贪爱、不执着,如同走过垃圾堆,自然会生起厌恶污秽、脏乱的心,行者身处轮回之中,为满足生活所需必须工作,但对于一些短暂的安乐,应当如见到垃圾一般,感觉令人作呕且望而生厌。
「为令暇满不空过」-----行者既然必须工作维持生活,应当致力于有意义的工作,不让此生具备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难得人身,轻易地流逝。
若从字面上安立此四句偈颂的意涵,「彼不贪着轮回乐」表出离心,唯有对于轮回中短暂的安乐不贪着,方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为令暇满不空过」表菩提心,行者若能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不仅能利益自己,更能利益其它有情众生,使此生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过得更有意义,不再虚掷、浪费生命。
「佛喜道」表空性正见慧,在「能见世出世间法,果随因行永不诬,能灭实执诸所缘,此乃正入佛喜道」四句偈颂中,已将空性正见乃为佛所喜之正道予以阐释,因为空性是极其微细,难以用言语、文字加以描述;因此,佛陀开演空性正见慧时,依着众生根器的不同,讲授空性各种次第的内涵,佛陀的追随者,将佛陀所开示的内容分成毘婆娑部、经部、唯识、中观,这四个派别均在阐述空性的内涵,是佛陀为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而以不同的方式讲授,俾使其能理解;然而,唯有佛陀所授记的成就者所讲授空性的内容,方能作为行者依止的教法。
例如,佛陀曾授记两大车轨----龙树与无着二位菩萨所开演的「中观」与「唯识」,能正确无误地阐述空性的内涵,如能依止两大车轨所传承的教法修持,必定不会误入歧途;虽然佛陀所开示的空性正见慧,因次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只要能用以对治、灭除实执的正法,均是空性的内涵;如能正确地理解空性,进而现证空性,就得以灭除执万物为实的执着;能灭除实执,即是证入空性正见慧,此为令佛陀所欢喜的正道。但真正能证悟空性、对空性透彻了解并能无误宣说的善知识,甚为稀有!
另一种说法,亦可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总摄于「佛喜道」之中,行者身处充满痛苦与障碍的世间,由于不了解轮回的本质,以至于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无法得到解脱;此生有幸能值遇正法、远离邪法、且有善知识能依菩提道次第循循善诱、渐次开导,应深自庆幸与珍惜;一般人因为不能值遇正道,便无法从轮回中出离。
「劝依佛喜道诸贤,具清净心善谛听」此二句即是说明:有缘依止具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慧三种正知正见的正道,行者应当生起清净心,谛听殊胜的教法----「圣道三要」。
依菩提道次第广论,听闻教法需具备六种意乐、去除三种过患;首先须具备「清净心」,如同水没有任何杂质所污染一般,如果以不清净、有许多杂质的水,做出来的东西,必定也是不干净且有害身体。行者听闻教法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证悟各种道次第,若无法将内心贪、瞋、痴等错误的意念予以导正,未能以清净心听受,将来绝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因为以不清净的心所听闻的教法是有染污的,欲以此有染污的教法证得清净果位,是绝对不可能的;此与学习一般的知识,即使发心不清净,仍可能有好的成绩,两者并不相同。
未能以清净心听闻佛法的过患,可以盛茶的杯子做说明,当杯子倒盖、不干净、有裂缝时,若将茶倒入其中,均无法圆满而有许多缺失,杯子倒盖表示人虽然来到说法的道场,却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是径自打坐入定…,对于上师所开示的教法,听而不闻;如同倒盖着的杯子,即使是观世音菩萨亦无法将甘露倒入杯中。
若杯子有污垢,倒入杯中的茶水亦随之不净,此比喻说明以不清净的意乐、动机听经闻法,将会有许多的过患缺失,无法得到利益。不清净的动机包含三种:傲慢、对上师不信仰、非为听经闻法而来;傲慢有两种情形----觉得自己的见解胜过上师、认为自己胜过其它听经闻法的人;这些错误的动机如同杯子的污垢,亟待行者予以净除。
此外,尚有少数人抱持着考验上师能力与讲经内容是否精彩的心、与其它同侪竞争的心、希求得到供养与美名的心来听经闻法,此等发心如同杯子有毒素,即使将干净的水倒入杯中,也变成有毒的水一般,不仅得不到利益,而且会有不良的后果产生。因此,应当远离上述几种不正确的意乐、动机,并且对于上师所开示的内容,句句均须深入思维,了解其中的内涵,如果误解上师的本意,亦是不恭敬的行为。
当杯子有裂缝时,虽然能将清净的水倒入其中,杯中的水也是干净的,但由于裂缝的存在,杯中的水始终无法装满;纵使听经的人能专注听讲、也具备清净的动机,但旋听旋忘,终究无法获得利益。听经闻法的目的是欲了解法的内涵,并依法修持,从而证悟各种道次第;若是听过即忘,不再忆念上师所开示的内涵,亦不付诸实修,此种态度将使得听经闻法失去意义,无法获得任何的利益;因此,须时常忆念上师所开示的内涵,并实际运用在修持上,才能藉由听经闻法获得利益。
为了免除上述三种过患,首先须以虔敬、专注的心,聆听上师的开示;远离不正确的动机,以「慈、悲、喜、舍…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