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與執著?如何調伏自己的心續,進而從心續中生起證量?這些內涵均包含于「聖道叁要」中,因此「聖道叁要」可說是總攝所有顯密佛法的精華。
聖道叁要中所開示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慧,乃是爲了教導有情衆生如何遠離前述的四種執著?此爲修行的重點;若能藉由修學佛法,逐漸淨除心續中的煩惱與執著,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與精髓。
聖道叁要總攝了文殊菩薩所傳的甚深見派,與彌勒菩薩所傳的廣大行派的精髓;甚深見派的重點在于「空性正見慧」,廣大行派的重點在于「菩提心」,但菩提心與正見慧均須以出離心爲基礎,行者唯有能如實觀照輪回的痛苦,深切了悟輪回痛苦的本質,從而生起真實的出離心,才能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終能證得空性正見慧。
第二個特點:容易作爲修心的要訣----佛陀所傳下的教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再經由龍樹、無著二位菩薩、南瞻六莊嚴…等許許多多的祖師、成就者加以整理與講述,寫出許多偉大的論述,如此衆多的經論浩瀚而淵博,行者若欲依此作爲修心的要訣,常會面臨以下的困難----不能明了教法的內涵,即使能明了教法的內涵,也不知其次第,因而無法取舍。因此,將佛陀教法的精義總攝于其中,並就修心的次第逐步講授開示的聖道叁要,具有容易作爲修心要訣的特點,遠比行者自行攝略經論要簡單易行。
第叁個特點:傳承殊勝---聖道叁要是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底峽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論」而來,阿底峽尊者曾至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跟隨金洲大師學習菩提心,盡得金洲大師教法的精髓,而金洲大師又是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所弘揚的廣大行派傳承持有者。
因此,尊者于菩提心的修持,遠較小乘的出離心更爲殊勝;尊者除持有廣大行派的傳承,同時,尊者所修學的空性正見慧亦獲得文殊、龍樹二位菩薩的傳承;因此,尊者能將廣行、深觀兩大車軌融彙貫通,複經由曆代祖師傳承至宗喀巴大師而造菩提道次第廣論與聖道叁要。宗喀巴大師除了繼承尊者對于菩提心與空性的殊勝見解外,大師並融入了于佛法中至爲高深的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且得到文殊菩薩所傳的諸多要訣,對于密續中的勝義光明與幻化身雙運的內涵,能全然了知與證悟;如此諸多殊勝的見解均總攝于廣論與聖道叁要之中,此爲聖道叁要傳承較其它傳承更爲殊勝之處。
此外,廣論與聖道叁要尚具有四種殊勝:
一、融彙佛所說一切經典而不相違----佛陀爲度化不同因緣、根器的衆生,曾經叁轉*輪;第一次轉有相*輪,第二次轉空性無相*輪;若是不了解佛陀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即可能對有相與無相*輪的差異而感到迷惑。藉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方能體會佛陀所開示的教法,均是爲了調伏不同因緣、根器的衆生,使其心續成熟而宣說,其間並無任何相互矛盾之處。
如同醫生勸正在發燒病人,勿進食高熱量的食物,待其燒退之後,爲補充其體力,醫生複勸其食用高熱量的食物,前後所言看似相互矛盾,然只是因應患者病情的不同,而做不同的診治,目的只是爲了使患者能早日痊愈。
二、經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可以了解佛所說一切經教的內涵,均是修行的口訣。
叁、修習菩提道次第容易證得佛陀的心要與密意----佛陀所開示的教法,有如汪洋大海一般無量無邊,于此大海中欲尋得珍寶,唯有搭乘船只,並在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船長引導下,才有可能達到目的;這艘船就好比是菩提道次第,船長就如同上師;唯有依循上師的指導,修習菩提道次第,才能找到佛心密意的珍寶----聖道叁要。
四、修習菩提道次第能斷除極大惡業----行者經由修習菩提道次第,能逐步將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淨除,並且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自然能淨除累世所造作的極大惡業;此外,因爲能了知佛陀所開示的教法並無矛盾之處,故能遮止毀謗叁寶的重罪,永不再犯。
二、彼不貪著輪回樂爲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谛聽
此偈爲勸誡聽聞。
「彼不貪著輪回樂」---在無數次的輪回裏,行者一次又一次地承受著苦苦、壞苦、行苦等叁大苦。生、老、病、死等苦苦,極易爲人所認知與理解;但對于壞苦----世間的短暫安樂,則難以理解其痛苦的本質。例如,當行者站立過久,覺得腳酸與疲累,此時若能坐下來,便能感到舒服與輕松,但若再持續坐一段時間,又會覺得膝蓋酸痛,想要起立走動;世間所有短暫安樂的本質都是痛苦的,如果不能認清其痛苦的本質,容易一直貪著、追求輪回裏短暫的安樂,無法得到解脫。
因此,有緣聽聞佛法的衆生,應當生起不貪著世間短暫安樂的心;但不貪著短暫安樂並非放棄所有世間的工作,整日無所事事;重點在于不貪愛、不執著,如同走過垃圾堆,自然會生起厭惡汙穢、髒亂的心,行者身處輪回之中,爲滿足生活所需必須工作,但對于一些短暫的安樂,應當如見到垃圾一般,感覺令人作嘔且望而生厭。
「爲令暇滿不空過」-----行者既然必須工作維持生活,應當致力于有意義的工作,不讓此生具備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難得人身,輕易地流逝。
若從字面上安立此四句偈頌的意涵,「彼不貪著輪回樂」表出離心,唯有對于輪回中短暫的安樂不貪著,方能生起真實的出離心;「爲令暇滿不空過」表菩提心,行者若能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不僅能利益自己,更能利益其它有情衆生,使此生具足暇滿難得的人身,過得更有意義,不再虛擲、浪費生命。
「佛喜道」表空性正見慧,在「能見世出世間法,果隨因行永不誣,能滅實執諸所緣,此乃正入佛喜道」四句偈頌中,已將空性正見乃爲佛所喜之正道予以闡釋,因爲空性是極其微細,難以用言語、文字加以描述;因此,佛陀開演空性正見慧時,依著衆生根器的不同,講授空性各種次第的內涵,佛陀的追隨者,將佛陀所開示的內容分成毘婆娑部、經部、唯識、中觀,這四個派別均在闡述空性的內涵,是佛陀爲度化不同根器的衆生,而以不同的方式講授,俾使其能理解;然而,唯有佛陀所授記的成就者所講授空性的內容,方能作爲行者依止的教法。
例如,佛陀曾授記兩大車軌----龍樹與無著二位菩薩所開演的「中觀」與「唯識」,能正確無誤地闡述空性的內涵,如能依止兩大車軌所傳承的教法修持,必定不會誤入歧途;雖然佛陀所開示的空性正見慧,因次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但只要能用以對治、滅除實執的正法,均是空性的內涵;如能正確地理解空性,進而現證空性,就得以滅除執萬物爲實的執著;能滅除實執,即是證入空性正見慧,此爲令佛陀所歡喜的正道。但真正能證悟空性、對空性透徹了解並能無誤宣說的善知識,甚爲稀有!
另一種說法,亦可將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總攝于「佛喜道」之中,行者身處充滿痛苦與障礙的世間,由于不了解輪回的本質,以至于不斷地在輪回中流轉,無法得到解脫;此生有幸能值遇正法、遠離邪法、且有善知識能依菩提道次第循循善誘、漸次開導,應深自慶幸與珍惜;一般人因爲不能值遇正道,便無法從輪回中出離。
「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谛聽」此二句即是說明:有緣依止具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叁種正知正見的正道,行者應當生起清淨心,谛聽殊勝的教法----「聖道叁要」。
依菩提道次第廣論,聽聞教法需具備六種意樂、去除叁種過患;首先須具備「清淨心」,如同水沒有任何雜質所汙染一般,如果以不清淨、有許多雜質的水,做出來的東西,必定也是不幹淨且有害身體。行者聽聞教法的目的,是爲了將來能證悟各種道次第,若無法將內心貪、瞋、癡等錯誤的意念予以導正,未能以清淨心聽受,將來絕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因爲以不清淨的心所聽聞的教法是有染汙的,欲以此有染汙的教法證得清淨果位,是絕對不可能的;此與學習一般的知識,即使發心不清淨,仍可能有好的成績,兩者並不相同。
未能以清淨心聽聞佛法的過患,可以盛茶的杯子做說明,當杯子倒蓋、不幹淨、有裂縫時,若將茶倒入其中,均無法圓滿而有許多缺失,杯子倒蓋表示人雖然來到說法的道場,卻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是徑自打坐入定…,對于上師所開示的教法,聽而不聞;如同倒蓋著的杯子,即使是觀世音菩薩亦無法將甘露倒入杯中。
若杯子有汙垢,倒入杯中的茶水亦隨之不淨,此比喻說明以不清淨的意樂、動機聽經聞法,將會有許多的過患缺失,無法得到利益。不清淨的動機包含叁種:傲慢、對上師不信仰、非爲聽經聞法而來;傲慢有兩種情形----覺得自己的見解勝過上師、認爲自己勝過其它聽經聞法的人;這些錯誤的動機如同杯子的汙垢,亟待行者予以淨除。
此外,尚有少數人抱持著考驗上師能力與講經內容是否精彩的心、與其它同侪競爭的心、希求得到供養與美名的心來聽經聞法,此等發心如同杯子有毒素,即使將幹淨的水倒入杯中,也變成有毒的水一般,不僅得不到利益,而且會有不良的後果産生。因此,應當遠離上述幾種不正確的意樂、動機,並且對于上師所開示的內容,句句均須深入思維,了解其中的內涵,如果誤解上師的本意,亦是不恭敬的行爲。
當杯子有裂縫時,雖然能將清淨的水倒入其中,杯中的水也是幹淨的,但由于裂縫的存在,杯中的水始終無法裝滿;縱使聽經的人能專注聽講、也具備清淨的動機,但旋聽旋忘,終究無法獲得利益。聽經聞法的目的是欲了解法的內涵,並依法修持,從而證悟各種道次第;若是聽過即忘,不再憶念上師所開示的內涵,亦不付諸實修,此種態度將使得聽經聞法失去意義,無法獲得任何的利益;因此,須時常憶念上師所開示的內涵,並實際運用在修持上,才能藉由聽經聞法獲得利益。
爲了免除上述叁種過患,首先須以虔敬、專注的心,聆聽上師的開示;遠離不正確的動機,以「慈、悲、喜、舍…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