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無量心爲聽經聞法之動機,時時發起「願一切衆生具足安樂及安樂因」的心,凡事以利益有情爲先,願作衆生的仆人,而不僅止于口頭念誦;如此,當能免于陷入錯誤的發心之中。聽經畢,應時常憶念上師所開示佛法的內涵、心要與口訣,經常去憶念、思維,並實際用于修持,作爲修行時的方法與准則,可免除「器皿有漏」的過失。以上所述,爲去除叁種過患與逆緣的方法。
聽經聞法必須具備六種順緣:一、于己須如病者想----雖然目前並不一定有身體上的病痛,但行者的心續中累積了深厚的煩惱,導致行者漂流于輪回大海中,甚至墮入叁惡道,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遠超過任何身體上的病痛。如同古代的國王,可能因一己的瞋心或貪欲,而發動戰爭造成無數人民的死傷。當別人譏笑、诟罵行者時,內心立刻生起憤怒、痛苦的感受,但在感到痛苦的當下,別人所說的話語,早已隨風而逝,只因心續中的貪、瞋、癡、我慢等煩惱作祟,遂令行者身處憤怒與痛苦中,無法自拔;煩惱的過患之深,由此可知。
當行者身體上有任何的病痛時,爲求早日痊愈,必定立刻請醫師診治,並遵照醫師所開立的藥方,准時服藥,不敢有任何絲毫的違誤;然而,對于導致行者承受無量無邊痛苦的煩惱,卻無法覺察其存在與過患之深,依然放任其繼續牽引自己,不斷地造作惡業。
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尊者與弟子們,以不想痊愈的病人(衆生身受煩惱的毒害,承受極大的痛苦,卻仍不知依循佛陀的教法修持,讓自己繼續沈淪)、不求到達目的地的旅人(衆生于無止盡的輪回中流轉,嘗盡各種苦楚,卻不思求得解脫,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作爲修持的口訣與開示的偈頌,生動而貼切地描述了衆生的迷惘。因此,行者應視自己爲身罹重病之人,渴望求得到良醫的救治。
二、于說法者作醫師想: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其目的乃是爲了止息衆生的煩惱,這些教法經由許多的班智達(精通五明的博學者)、成就者所傳承,因應衆生根器、機緣的不同,而講授不同的心要、口訣與修持方法,令衆生能逐步去除心續中的煩惱,獲得究竟的安樂。因此,行者的上師與諸多傳承佛陀教法的成就者,均如同醫師一般,從各地找尋各種不同的藥材,對治衆生的煩惱與病苦;行者應將講授正法的善知識視爲與佛陀無二無別的良醫。
叁、于正法生起藥物想:
對于佛陀與諸多成就者所開示的教法、心要與口訣,應當生起藥物想,並確實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方能使藥物發揮功效。若僅止于聽聞,卻不將心要與口訣付諸實修,將無法獲致佛法的利益。
四、于修行生起療病想:思維上師所講授的教法,如同醫師所配之良藥,唯有依循上師所教授的心要與口訣修持,方能令煩惱止息;因此,行者應視能依上師所講授的教法修持,即如同治療自身的疾病一般。
五、于如來作正士想:行者用以修持的心要與口訣,根源于佛陀所開示的教法,若是修持的心要與口訣爲自己所創,非爲佛陀所說,其正確性將令人懷疑。唯有佛陀所開示,並由諸多班智達、成就者所傳承的教法、心要與口訣,方能成爲行者依循的方法與圭臬。佛陀的果位並非輕易可得,必須廣發菩提心,經久遠劫,行菩薩行,圓滿智慧與福德資糧,方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因此,行者應以佛陀作爲修行的正士與典範,以佛法做爲修行的依歸。
六: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佛陀示現于世間成佛,講授各種教法,令衆生的煩惱得以止息,並能獲致究竟的安樂,此乃極爲殊勝難得機緣,爲求利益衆生的教法能延續不斷,生生世世均能值遇佛法,依教奉行,終能證得究竟解脫的圓滿佛果,故行者應祈請正法長久住世。
「具清淨心善谛聽」即是講述聽經聞法者,應去除上述叁種逆緣,成辦六種順緣,以清淨心聽聞正法;同時亦以此句惕勵說法者,應具足清淨心,勿執著名利供養而說法。
依菩提道次第廣論所安立的四個科判,前叁個科判已講授完畢,即將進入第四個科判---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弟子?開始講解此科判前,須講授如何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爲道前之基礎,因此,在進入聖道叁要的主要內容----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之前,將以四加行法本中,供曼陀羅所祈求的叁種義利----一、敬禮皈依上師叁寶,唯願加持我內相續,我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滅。二、從恭敬善知識,一切不顛倒心,祈加持速生。叁、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祈加持速疾息滅。闡述如何依止善知識?
行者每次供完曼陀羅,均須祈求前述叁種義利;修行的目的,不外乎希望能獲得殊勝的加持;欲從修行的過程當中獲得加持,首先須從上師處聽受修行的心要與口訣。唯有如理依止上師,依循上師所傳授的心要與口訣修持,方能獲致殊勝的加持;因此,一切修行的基礎,均是由依止善知識開始。善知識爲一切修行的根本,唯有能如理依止善知識,方能逐步進入各種道次第的修行;
例如,下士道須思惟人身暇滿難得、死無常、叁惡道的苦楚,此爲下士道各種道次第的生起。中士道須思惟輪回所有的苦與四谛、十二因緣。上士道須修持止觀;各種道次第的生起,均須以如理依止善知識爲基礎,若無此基礎,將無法進入各種道次第的修持;因此,每次供完曼陀羅,均應祈求上師叁寶加持,將不恭敬善知識,乃至上士道執著人我、法我二執的種種顛倒心,能迅速滅除;使恭敬善知識,乃至證得空樂不二,各種道次第的體悟,能于心續中,快速生起。心續內外、秘密的相違因緣與障礙,能迅速息滅。由以上可知,一切道次第的生起,均根源于行者能恭敬、如理的依止善知識。
此外,亦有配合苦、集、滅、道四谛,用以解釋祈求叁大義利:一、我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滅----此句講授「集谛」與「滅谛」。
「苦谛」意指輪回的本質是痛苦,導致行者于輪回中承受痛苦的原因爲業障,而令行者造作業障的根源,乃是心續中的煩惱,這些潛藏于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統稱爲「集谛」,對于充滿煩惱與業障的顛倒心,行者須祈求能得以迅速滅除,當煩惱與業障已斷盡、滅除,即已證得「滅谛」。
二、從恭敬善知識,一切不顛倒心,祈加持速生----此句講授「道谛」,從恭敬善知識開始,逐次修行各種道的次第,並在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祈加持速疾息滅----此句講授「苦谛」,導致痛苦産生原因很多,除了外在的障礙,最主要的原因仍是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因未能滅除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因而無法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導致行者于輪回中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是故,行者須祈求將內外一切阻礙道次第生起的違緣與障礙,能盡速息滅,使痛苦的根源能早日止息。
祈求叁大義利,同時亦指出二谛----世俗谛(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谛(勝義菩提心)的內涵。世俗菩提心的主要內涵爲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行六度波羅密救度衆生的菩薩行;勝義菩提心的主要內涵爲空性正見慧。
欲證得佛的色身,須圓滿福德資糧;欲證得佛的法身,須圓滿智慧資糧。欲圓滿福德資糧,唯有修持世俗菩提心,從如理依止、恭敬善知識做起,祈求上師叁寶加持使自身不恭敬善知識的顛倒心能盡速滅除,逐步于心續中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並獲得下士、中士乃至上士道「止觀」當中「止」的證量;如此,方能成就世俗菩提心,圓滿福德資糧,從而證得佛的色身。
欲證悟佛的法身須圓滿智慧資糧,智慧即空性正見慧,在菩提道次第的科判中,屬于上士道止觀的「空觀」,行者祈求能將心續中的人我與法我二執的顛倒心迅速滅除,證悟空性正見慧,圓滿智慧資糧,從而證得佛的法身。
因此,欲證得圓滿佛果,必須成就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二谛總攝于祈求叁大義利中,藉由去除人我與法我二執,方能證得空性正見慧,此爲顯密二乘所共同承許之教法。惟關于人臨終時,四大崩解、死亡光明出現與意識遷移的過程中,會産生哪些感受?配合密法修持會出現哪些現象與證悟?此部份顯教較少提及,但在密法中,則有詳盡的闡釋。
修持任何教法之前,均須先供養曼陀羅與祈求叁大義利,如此,將能得到殊勝的加持。念誦祈求叁大義利的偈語時,可由第一義利逐次念誦至第叁義利,反複念誦叁次;亦可分別念誦第一義利至第叁義利各叁次。
念誦「敬禮皈依上師,我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滅」時,須觀想跟前有資糧田,資糧田裏的上師、本尊放射出無數的光與甘露,由頂門進入自身,將心續中的煩惱業障完全淨除。念誦「從恭敬善知識,一切不顛倒心,祈加持速生」時,須觀想資糧田一分爲二,其一,由頂門進入心間,與自心合而爲一,得到上師、本尊與諸佛菩薩的加持,行者于心續中,生起從恭敬善知識乃至證得空性正見慧,一切道次第的證量。
念誦「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祈加持速疾息滅」時,須觀想資糧田裏之上師與佛陀、金剛總持無二無別,周圍有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空行等聖衆圍繞,祈求能迅速滅除行者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此時,須觀想密法中,專門對治這些違緣與障礙,令其快速滅除的護法。這些能位居于資糧田的護法,均爲超越輪回、出世間的護法,若是仍未出離輪回,則不可能位居資糧田中,亦非行者祈求的對象。
配合聖道叁要的修持,下士道之護法爲閻羅法王,中士道之護法爲財寶天王,上士道之護法爲瑪哈噶拉(大黑天);閻羅法王與大威德金剛均爲文殊菩薩之忿怒相,是文殊菩薩爲降伏一切障礙之化身。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師爲文殊菩薩之示現;而護法閻羅法王與無上瑜珈部的本尊-----大威德金剛,亦爲文殊菩薩之化身;因此,格魯派所主要依止之上師、本尊、護法均爲文殊菩薩。
當…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