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喚醒沈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P3

  ..續本文上一頁而然,水到渠成的。

  絕大部份金剛乘佛教密秘哲學的法教是以空性思想爲根的,這些法教出現在律部。阿昆達磨部。經部及密續,都是非常殊勝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套哲學稱爲「讓通」(rangtong)及「簡通](jentong)。要翻譯這兩個詞相當困難,因爲它們不是普通字的用法,而是特別的哲學用語,或許「讓通]可以粗略的翻譯作「內在的空性]或「自空];而「簡通]是[外在的空性]或「他空」。這是粗略的意譯,但己接近字的原意。

  「讓通」與「簡通」是由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物,可以用水陸交會的海岸線來做個簡單的比喻,我們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抵達岸邊,我們可能乘船由海上到達岸邊,我們也可以用走路、搭交通工具由陸地到達岸邊。「讓通」及「簡通」就是這樣,由不同方向抵達同一目的地。

  「讓通]與「簡通」可以應用到任何事物,但在這裏用來探討佛性會更有意義。從「讓通自空派」的觀點,完美佛性的哲學定義,是指二元存在的完全空掉,佛性是完美的、超越二元對立的。「簡通他空見],則指完美的佛性是由任何相對地實存中解脫。一般對于空性的了解,是結合[讓通」與「簡通」兩種觀點,偉大的上師融合了兩者。也有一些大師們只持「簡通]觀,或只提

  [讓通」,他們很堅持只有一種是對的。無論如何,最後的結論仍是相同的。

  有一種方法可將空性從這種神秘的。哲學的態度,帶入佛法的修持及日常生活之中,佛教徒以皈依爲始,也就是我們對能提供皈依的處所及人有信心,我們想從那兒得到教法,而他們確實也具足被皈依的條件:時間對佛陀的法教有考驗,我們確實需要證悟者的指導,及修道上真誠的夥伴。曆史上的釋尊,佛法——法教或典籍,及僧寶——導師、老師與精神上的朋友,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我們應了解叁寶且尊敬叁寶。得獲人身,弟子可以在上師的教導與佛陀的加持下修習佛法,然而,最終極的皈依是證悟。因爲這樣,所以我們並不把釋尊、法教及上師的指導當作是永恒的、究竟不變的。在我們理解佛陀、佛法。精神伴侶是證悟道上所必須要有的,但不是永恒的情況下,我們以空性爲原則,皈依叁寶。叁寶是我們修持佛法所依之因緣,所有的修行者都需要叁寶的協助。有了他們的加持及教導,才可能成功的修持佛法而最終得獲證悟。這是將空性運用于皈依。

  空性的第二項運用,是用于禅修與祈禱念誦。基本的祈請禱文,及基本的禅修如「息內](shinay)——靜心——都能提供空性的經驗。當你以純淨的虔信心祈願時,心靈完美的感覺,就在你念誦願文的同時,淨化了所有的痛苦及染汙。在以純淨的虔誠心念誦祈禱文時,你有種純淨的感覺。當然,一個初學者,也許在念完祈願文的同時,一切煩惱又重新回來了,這很正常。但當我們在念誦祈禱文時,我們常會有被加持的感覺。

  禅修時也是如此。譬如說,你在練習上的禅修時,你是進入心靈最甯靜的境界,一切皆完美,一切皆純淨。當然,對一個初學者而言,當禅修結束,日常行止開始,這完美的感覺便消失。如果好好的祈願或禅修,我們是能夠驚鴻一瞥空性的。

  空性第叁個運用時機是在修菩提心之時,經藏法教都是以此爲基本,在發慈心、悲心及喜心時,修持者樂于接受任何事,快樂的及痛苦的皆然,它們的意義都能被理解。佛陀在某部經裏說道,一個有菩提心的人,即使處于痛苦之中,仍然苦得快樂。將自己的苦與別人的苦都轉化爲快樂的煉金術,就是發展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一切事物都變得美好,順境、逆境一樣都成了修持菩提心的善緣。所以,基礎的菩提心的修持就是運用空性。

  運用空性來修持的第四種方法是密續的本質,也就是普遍的了解衆生皆具有佛性,且任何環境都是淨土。直到你了解此點,要不你就仍在輪回之中。當一個人真正理解此點,這個人就證悟了。在還不能認識輪回本質時,輪回是苦;認識了輪回的本質,則輪回使你證悟。證悟需透過修持,修戒律、修慈悲心、修道德等等,透過這些修持,你能了悟現象界存在的本質。

  一旦認識怫性,即來到最後一刻。輪回裏的時間,對證悟者而言,相對上,他可能花了幾億個世紀,投生幾億次于輪回六道,然後才證悟;但在究竟上,這些時間只是頃刻,比一秒鍾還短。這是空性的究竟層次。雖然平凡衆生不能真正了解這些,而且這些很難用語言來描述。在我們可以經驗到的範圍裏,可以用下面這個情境作類比,回想你正要接受一個手術,可能是牙齒手術也可能是意外事件受傷,那時你覺得疼痛好像永遠不會停止,劇痛令你覺得時間漫長,幾分鍾的時間像是幾個小時一樣長。然後,突然地,劇痛停止,不再疼痛了,那真是甜美、棒極了的一刻,好像疼痛從來不曾發生過一樣,痛幾乎被忘光了。這個例子,不能拿來跟證悟比,但能給我們一些證悟的概念,空性在時間曆程中如何被體驗,也告訴我們無盡的生死死生和無盡的痛苦,是在證悟前的片刻。

  以上四種有關空性的運用,只是簡略的敘述,是個簡單的方式來看空性,及如何應用在各個不同層次的佛法修持上。我們應祈禱、禅修、做善事、避免惡業、幫助他人,發展虔敬心、慈悲心,但我們絕對不要認爲這些是真理、是必然不變的。我們把這些練習,當成是內在佛性的自然顯現。在我們幫助他人時,只是協助衆生有個較好的因緣而已。當我們修持佛法時,我們是在盡一切努力,令我們的佛性早日覺醒。若我們以爲所有的善行都是永恒不變的,我們就會變得神經質。

  對于空性有正確理解且懂得運用空性的人,不僅可使他們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有效率,也可以與別人分享這些知識。適切的運用空性不僅能使佛教徒受益,且可以使所有的人受益。譬如,當一個人面對臨終,那麽了解空性對他將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都有認識的人已亡故,或即將死亡,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他們的朋友死于AlDS(後天免疫不全症)或是其他的疾病,或是自己亦身染重病,雖然這是很痛、很難的一件事,但它也是一個很偉大的機會!

  西藏有許多的諺語,其中有個恰當的例子,出于一首敘事寓言詩,是國王與他信任的士兵的英勇行爲,其中有一行寫得很美,是在戰場上一幕恐怖痛苦的情景下,說出的一句話:「不管任何事發生在我的身體上,都只是我身體的受傷,沒有任何人可以傷害到我的心靈。」並不因爲身與心相關連,所以,身體受苦,心靈就一定也受苦,我們的心靈可以不必覺得苦。若對空性有清楚的了解,許多身體上的痛苦可以減輕。當了解一切現象如疼痛一樣,並非實存,那我們就有可能超越它們。

  還有一個比喻,這回是佛陀所講的例子了,此例與嗔心這種染汙有關,簡單來講:當你生氣時,若是可能,則盯住鏡中生氣的嘴臉,坐下來,好好的看,然後問:[它是什麽?] 也許你正處于盛怒之下,想要施展暴力,但先別那麽做,先坐下來,問:「它是什麽?它在哪裏?]頓時你會發現生氣不見了,你的憤怒只是一種反應,是許多相互依存之因緣的顯現而已!這可以應用在任何負向的心靈狀態上,例如:執著、欲望、妒嫉等等。

  習性也是一個我們要對治的一個因子,藏文稱習性爲「帕恰氣地帕](pa cha che dipa)。染汙當然也是種習性,但兩者略有不同,「恰恰氣地帕]是一種很微細的障垢,譬如我們將自己的思想、感覺、動機投射到他人身上,就是種習氣。習氣可能不易察覺,也很難克服,必須要費些力氣才可能克服習性。當我們發現自己總是犯相同的錯誤,誤會別人,以一種不正確、愚蠢、不慈悲的方式來評判別人,我們就是已經受到習性的障礙了。總是在事後才護覺自己錯了,但爲時已晚,傷害已經造成。我們只能由錯誤中再去學習,這種微細習性的障垢,都直接來自「我」這個概念。

  西方人對于自我價值感的認同好像有些困難,許多人說他們恨自己、不喜歡自己,他們很確定自己不好,這也許是因爲不了解人皆具有佛性之故。知道有佛性,或許是克服自我強度低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修持空性,從空性的角度而言,被自己痛恨的對象——自我——是不存在的,即便有些自己不喜歡的性格、特質,但因空性之故,總是有可能改變的。永恒的痛恨並不存在。空性就像是哲學家的寶石,是西方煉金師曾努力尋找的東西,它就在那裏,但它也不在那裏,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它是問題也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那就是空性。

  

《喚醒沈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