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唤醒沉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P2

  ..续本文上一页惕是有益的。若我们看待无明、染污是空性,智慧与美善也是空性,那麽我们可能发展出一种态度,认为任何事都是空的,我们会怎麽做呢?我们可能为所欲为,而不以为意,因为一切是空。佛陀拒斥此种态度而给予严重的警告,在藏文里有个表意清楚的名词称作「洞霓打龙」(Tongnvi dar long),「洞霓]是空性,「打龙]是成为敌人。如果把空性了解为行事可以漫不经心,不负责任,那麽认识空性反而变成是进步的敌人,这种空性见地无疑的是邪见。

  在密续还有另一个警告,确切的藏文是:[洞巴霓拉涅那他霓那雪乐秋南碰瓦救] ( TOng pa nyi la nye na ta nyi na sherabchunH nam pung war jur)。意思是说,若某人智慧有限又误解空性,则此人必然毁灭,意即此人的人生将毫无用处,他只会退步,甚至成为他人的邪见之源,如是此人的状况将更糟。对空性半知半解是不够的,误解空性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正确的态度,可以用西藏著名的一句谚语来做个注脚,「你的知见可以如天空、虚空般的广大,但你的心思、觉性。行为应该细密如尘。]意思是不管你对空性了解了多少,在行为上你必须要谨慎、持戒、有觉察。若你正确地知道空性,且依你的了解程度去持戒、修心,那麽你会获益良多,因为你的行事是建设性的。正向的,所以不会变成是盲信式的守戒。你也不会强迫性的执著于你所修的某个特别的法门,因为你了解那只是一个法门。你将常保警觉,监控自己的行为,你会知道壤不是永远不变的,因为坏是空;你也会知道好也不是固然的,因为好也是空。但是,你仍然行善以治恶,这样地去实践,那麽了解空性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修持之道了。

  空性与十二因缘的关系密切,而且解释空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十二因绿来说明。我们已经讨论过十二因缘,是轮存在的形态,它勾勒众生一世又一世再堕轮的实况与原因。但有另一种是开悟的型态,即证悟的因缘相倚,这就是佛陀所示现,利益众生之图像。平凡众生轮回的十二因绿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十二个环,绑住了我们。直到我们证悟成佛为止,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因缘相倚,相互依存的。此点不难理解。

  悉达多太子以人身获致证悟,超越了因缘相倚,但悉达多太子本身的这个化现,未超越十二因缘。他的化现,全然与因缘相倚相关连,因缘具足见此色身的人,便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佛的色身在世的时候,亲见他。现在,因缘具足见到佛陀的人,也会看到他目前不同的化现;因缘具足直接领受其加持的人,会直接接受到加持。有些人则仅具足了获得间接加持的因缘,那也只能领受到间接的加持。佛陀的加持对每个个体而言并不相等,而每个人也不是同等的领受。大家都一样,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每个人的业力因缘不同,因此领受加持的能量亦各不相同。能全盘领受加持的潜能则是人人相同的,是人皆具有的佛性,但实质的领受力则因障蔽之轻重而异,就像我们认识自身佛性的程度依个人障蔽之不同而有别。西藏有句常被引用的话:「甘露法雨可以降下十万年之久,但一口倒置的壶却仍是空空如也!]

  佛陀的追随者仍在祈愿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虽然佛陀证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仍有许多众生陷于苦海,甚至许多佛陀亲授的弟子,也仍存于深深的迷惑之中。我们不能跑到佛陀的跟前去向他说:「你弃球了!」(中译:「你不玩了!」「你丢下我们不管了!上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轮到我们上场的时候。佛陀,身为一个人的时候,他解脱了所有十二因缘的影响。而佛的化现却不然。佛的化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化现,然而他并非如一般众生受轮所局限。痛苦的众生与他有业力的连结,而他以功德回向,祈愿众生解脱轮回,当众生仍生存于相对真实中,佛的化现也就仍在众生之间。怫虽然不能再以两千五百年前的化身示现,佛的示现仍是我们随处可及的,他启发、鼓励我们的修持,让我们去洞察心的本质。

  了解空性是修习虔信心的一种方式,发展慈悲心能帮助我们产生纯净的虔信心,反过来也是如此。而我们对佛陀虔信的纯净程度,则可以决定我们能领受到多少纯净的加持。若我们想看得清楚,我们必须先有副好眼睛,眼睛愈好,看得愈清楚。虔敬心愈纯,获得的加持也愈纯,我们获益也愈大。不具纯净的虔信心与不具纯净慈悲心的人,应去寻求法教,依之修持以建立这些纯净特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纯净虔信的潜能,但如果我们什麽都不做,潜能不会自己跑出来,即使偶然乍现,也会因为没有支持力,没有关照,而迅速的消逝,就像种子偶然在路旁萌芽了,但因没有适当的土壤及水份,很快地就会死亡。

  伟大的上师寂天,在《入菩萨行》(《 Bodhisattvachayavatara》)里提到过此事,他说,在黑夜里,瞬间的闪光,比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要亮,但它立即消逝。偶尔地,我们意外地遇见了我们究竟的潜能,但却不是我们可以保留得住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是我们极度震惊及痛苦的时候,我们可能有短暂的洞察,好像能见到一点异于平日的自性,但是当事情解决的时候,这种洞见就消了,它不持久。很多事可以使我们有短暂的了悟,而我们必须持戒、实修,才能巩固它的基础。

  空性的实修与运用

  佛陀在经藏及密续里,都曾教导弟子如何将空性运用于实修当中。空性的教授,常常只被当成是种智力。理论的训练,从某方面来谈,这样讲也对,但在经藏及密绩里,谈得更为深入。空性被定义为万事万物的本质,佛陀以教授空性,向弟子引介一切现象的本然实相,佛陀同时也教授了了知空性的修持方法,以及如何透过禅修。祈请。念诵。持咒,及各种行持,把对空性的了解带入日常生活之中。

  众生皆具佛性,指出了我们修持。运用空性之路。众生内在境界不同,为了修行之故,我们将之归类为上三道或下三道。上三道包括了天道,下三道包含了地狱道,心灵的层次不同,化现出的外形亦不同。

  六道众生因缘不同,是六种不同的染污,人道众生能够经验到所有六道的染污。譬如,地狱道众生,嗔毒的染污最重,而人类也会被嗔恨牵著鼻子走,让整个生活变得不愉快。不管环境有多好,嗔心重的人是注意不到的,因为嗔心使他觉得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与他敌对的。一个盛怒者,可能会生病,可能具有攻击性,可能感到要杀人,或想击碎东西,或是尖叫——愤怒可使人完全失控。若一个人被无明所驱使,那会像畜牲道一样,知觉一片模糊。不论此人有多少知识、学历多高,此人会觉得自己好像什麽都不懂,甚至迷惑地不知自己是谁。当我们傲慢心膨胀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像神一样,比任何人都优越,而超出正常适当的行为模式。天道众生的问题是,即使他们产生了几劫的快乐,但享乐将尽时,会立即掉落恐怖之中,而後再生于地狱。当妒嫉心起作用时,人道众生的我们,会感觉到如阿修罗道的一种冲突及矛盾,而且永远不得休息。当我们受控于贪执及欲望时,我们经验到如饿鬼道的染污。嗔恨为我们自己创造了地狱道,心灵的平静被破坏,快乐也被摧毁。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那一道的染污就会被强化,该染污成了个体投生于各道之因缘,生于人道,是获证悟的最佳跳板,因为人类有机会去经验。平衡、超越所有六道的染污。

  佛陀在阿昆达磨藏及某些经藏里讲到业力,他曾说不论人道、畜牲道或六道中任何一道的众生,其佛性都不会受限于外在的物质条件,不论何地、何境。以地球上的人类为例,不同民族的外貌特征不同——非洲人。欧洲人、印度人、苏联人。中国人及西藏人。我们太阳系邻近星球上的居民,一定跟我们更不相像,差异必定大于地球上人种的差异。元素结合的方式不同,甚至可能长成我们地球上人类认不得的模样。佛陀在阿昆达磨藏里讲述过不同的星球。太阳系,和银河系,在经。律。论三藏中都有清楚的描述,在密续里,佛陀给予了更详细的说明。

  佛陀说,其他人类——是指心灵层次与我们类似的众生——的外貌,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如果他们来到我们这里,我们能穿过的空气,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一堵墙。佛陀很清楚的解说了有些众生,打从根本上与我们的运作法则不同,对于现象的经历,也全然不同于我们对这些现象的知觉。对他们而言,形状是空的,眼是空,耳是空,声音是空,触觉、身体也是空,还有很多其他的也一样。佛陀解释这些的目的,还是为了要解释空性。空性遍存于六道,不论各道化现得离我们有多远,不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有些众生了悟的程度不及我们,所以我们觉得他们行为怪诞;或是我们的了悟不及其他众生,他们也会觉得我们行为乖张。由于物理条件的不同,所有与我们相关的事物,与化现为另一种身形的众生,可能完全不相干。空性是个普遍的原则,它不只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历史里适用,它也不是新发现,它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是空性。

  当你清楚地、实际地了解空性,很自然地。不费力地它成为你处理任何情况的钥匙。知道空性,你就不会把每件现实问题当作牢不可破的,你也不会在顺境里得意忘形,没有任何情境会牵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你知道这一切会是空性虚空中的因缘显现。就只是这样,因缘适合好运,你感到高兴;因缘合了负面,你遭遇麻烦,就是这麽简单。如此你不会变得神经质,你也不会变成完全的物质主义,你会有个平衡的生活,一方面拥有精神生活,一方面也有物质活动,你有禅修、念诵祈祷文,你也有世俗的生活。你可以面对任何事,而不受它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了解空性,生活会变得更平顺,这一切都是自然…

《唤醒沉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